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的钞法     
元朝的钞法徐晓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具有现代汇票性质的“飞钱”。宋代的“交子”、“会子”,已是比较成熟的纸币,金代承袭宋制继续使用纸币并有所发展,到元代则在宋金的基础上更趋完善,实行纯纸币制度,金银和铜钱都不许流通。这...  相似文献   

2.
中央苏区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余伯流著《中央苏区经济史》何友良余伯流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央苏区历史的研究,佳作迭出。《中央苏区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是他的一部最新的力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在苏区经济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苏区经...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科院研究员余伯流、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凌步机先生的新著《中央苏区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这是一部论事宏富、新见迭出的中央苏区史研究力作,作者在苏区史研究的创新上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新成绩。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十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群相竞起,盈车嘉穗,收获极富,中央苏区史因而成为一个达到了相当深度的研究领域。余伯流、凌步机先生分别在南昌和赣南长期治中央苏区历史,积累自然丰厚。他们挟20多年“苦心经营”之功,博综史实与众论,吸取史学界尤其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国家纸币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魏永理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北宋王朝发行的官交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纸币。(一)中国国家纸币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交子不是产生在北宋京城所在地的中原河南,而产生在西南的四川呢?宋代承袭了五代十国时铜...  相似文献   

5.
宋代发行纸币的经验包括官交子分界、限额、准备本金、新旧相因以及回笼纸币等,其纸币理论则有:兑换纸币思想,即发行兑换纸币不需十足本金;力行回笼,稳定货币的“称提”思想,以及钱楮并用的“子母相权”说和“钱实楮虚”说。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社会科学辞典、教科书和其它有关书籍中,在解释通货膨胀这一概念时,几乎无例外地把通货膨胀说成是纸币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完全排除了金属货币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为了说明这种情况,我们分类举几个例子。 (1)辞典类: 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说,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就不会如此”。 《辞海·经济分册》说,通货膨胀是 “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农业税制的沿革及其特点陈少晖,罗正悦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苏区时期的财政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界和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著述不少,成果斐然。本文拟从中央苏区农业税制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拓展苏区财政史研究的广度。一、中央苏区农业税制...  相似文献   

8.
元代纸币管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的纸币本位制在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影响深远。元朝时期,在纸币管理上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留下了很多关于纸币管理的宝贵思想财富。其中,对准备金、纸币发行量、旧钞、昏钞、伪钞等的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反映元代纸币管理思想的发展面貌,从中可以探寻在纸币管理中的得与失,以供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9.
试析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郭荣华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是整个苏区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和最高水平。研究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对于研究整个苏区历史乃至整个中共党史都有着重要作用。(一)中央苏区地处经济落后的偏僻山区,革命前,那里的文化教育完全操...  相似文献   

10.
陈云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余伯流陈云同志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经济思想和领导作风是一贯的,早在三十年代初中央苏区时期就有突出的表现。他以务实、唯实的经济主张和革命实践,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陈云是1933年1月随...  相似文献   

11.
详搜精析存史立说———《宋金楮币史系年》评介黄纯艳在我国货币史上,宋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阶段,一个最突出的标志就是第一次出现了纸币。而且其价值并不止于此时有了这个破天荒的创举,更主要的是出现了多种纸币形式和流通体制,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发行、回笼、收...  相似文献   

12.
纸币流通规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现就纸币流通规律的内涵、作用及其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等问题,谈谈个人学习的体会,并对我国经济理论界存在的分歧意见提出一些看法。关于纸币流通规律内涵问题我国理论界对纸币流通规律内涵的看法,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种看法,以郭大力同志为代表。他认为:“一个为纸币流通所特有的规律,单纯地说就是:纸币的发行,必须在数量上受到限制。这就是说,纸币的发行量,必须限制在没有纸币流通时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的范围以内。”其结论是:“纸币流通的规律实质上就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国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原中央苏区将变成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原中央苏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我国改革发展成果的惠及程度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经济发展效益评价和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2004-2013年的福建省37个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面板统计数据,运用DEA方法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分区域、分层次测算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原中央苏区37个县域经济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最终依据研究结果对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物价上涨的原因,西方经济学者众说纷纭。陈其人的《历史上几次物价上涨原因探索述评》一文,分析了马克思对19世纪中期以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们对物价上涨原因的探索所进行的评论;述评了二次战后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物价上涨原因所作的理论分析。作者以英、美等国为例,指出了垄断利润使商品价格上涨,又使非垄断商品价格下跌的结论。从而,否定了这样一个观点:物价上涨是由于垄断价格形成,其机制是维持垄断价格而发行超过实现商品价值所需的纸币,即形成通货膨胀。作者还指出,战后物价上涨原因不是垄断价格机制导致,而是纸币流通量过多;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在现象上表现为需求扩大和成本增加,而使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5.
元代纸币的防伪,是其纸币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元代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纸币反假法律务文,严惩印造、变造纸币,但由于官吏执法不力,营私舞弊,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伪钞的泛滥,严重破坏了元代的货币制度,加速了元朝败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世界各国都普遍地实行纸币本位制。我国的人民币就是一种纸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在国际汇兑中,由于人民币和外国纸币本身都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符号,因此,人民币和外国纸币所代表价值量之比构成的价值平价,则决定着人民币汇率。价值平价决定人民币汇率,是执行全平价的职能的。因为人民币和外国纸币都是价值符号,本身都没有价值,所以它们都不过是金的代表,代替了金的  相似文献   

17.
清初发行过纸币,“钞尝行于顺治八年(1651年),岁造十二万八干有奇。十年而罢。”目的是筹饷,数额不大,很快就停发,对清初社会和经济领域没有带来负面的影响。之后就没有再发行过纸币,虽然期间也曾有人提议发行纸币,但都被否决:“嘉庆间,侍讲学士蔡之定请行钞。  相似文献   

18.
国内经济学界某些同志,承认纸币是劳动价值的代表物,但不承认纸币是黄金的价值符号。这些同志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符号普遍地停止兑换黄金,因此,纸币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兑换黄金的、没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已不再是金的价值符号;纸币脱离黄金后已经成为各种商品价值的代表物;流通中商品的价值,是纸币的价值基础。李崇淮同志就持这种观点。他假设A为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B为单位货币的含金量,C为某种商品的价值;当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具有含金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示时,其表现形式为:A=B=C;当货币单位取消含金量时,其表现形式为:A=C。所以这时纸币就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就整个社会商品价值来说,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等于社会商品价值除以社会商品价格①。  相似文献   

19.
各国增印的纸币,所有权归谁,在法律是空白,这是不应该的。增印纸币归政府以及银行所有,是完全错误的。增印纸币应当归全体国民所有并且应当平均分配给全体国民。如果为了处理重大紧急问题而增印纸币,可以暂时不将这些纸币分发给国民,而由政府集中使用,但是,政府必须向国民打借条,然后定期归还,并付利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货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是完全由商品流通的规模来确定的。正常货币流通的需要量就决定于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变动和货币流通的速度三个因素。如果是黄金铸币,那末,它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由人们很自然地通过贮藏手段进行调节。黄金币值不决定于市场商品量的多少,而决定于黄金本身的价值。但纸币却是另外一种情况。马克思说:“如果流通中金量决定于商品价格,那末相反地,流通中纸票的价值却完全决定于它自己的量。”(《政治经济学批判》第85页)因此,当纸币数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时,每个单位的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必然要减少,具体点讲,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