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沉默权制度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些波动和变化,但其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并未动摇,坚持和发展沉默权制度仍是当今世界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基本趋势。沉默权包括默示沉默权和明示沉默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沉默权制度。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中已经有默示沉默权的规定,只是没有明示沉默权的规定,我们应该完善沉默权制度,逐步建立明示沉默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设立沉默权的可行性,保障人权、保障被迫诉人的程序权利,实现诉讼中的力量均衡,最终完善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最早产生于十二世纪的英国,作为一种刑事法律制度,它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在诉讼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当今刑事司法中刑讯逼供现象较为严重,有必要给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权利以抵御司法机关的滥施,因此,对于沉默权引入我国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我国为何要引入沉默权,以及应否引入沉默权,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马雪 《经营管理者》2011,(20):198-199
沉默权作为一项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因其合理性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确认,然而它建立于一种对人权高度尊重的司法背景之下,而且伴随着对配套制度较高的要求,可能对控制犯罪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我国至今尚未确立沉默权制度,现实的发展需要我们对沉默权进行探讨和推行。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制度是国际公认的刑事司法公正制度、是文明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是刑事诉讼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制度安排。本文拟从建立沉默权的意义及在我国实行的可行性分析出发,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赵惠娜 《经营管理者》2013,(29):218-21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追求公平公正。沉默权制度是中国人权保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司法的题中之意。本文对沉默权制度本土化深入探析,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浅谈沉默权     
刘丽 《管理科学文摘》2009,(20):257-257
近几年,随着国际社会上要求保护人权的呼声越来越来高,是否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成为我国法律界、司法界一个竞相争论的问题,自1998年10月15日我国正式签署《联合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之后,沉默权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是现代法制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沉默权制度的理念基础是保障人权与程序正义,而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及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是对立统一的。理性认识和借鉴沉默权制度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的引入是有效解决刑讯逼供有效方法,也是保障人权的必然选择,在我国本土确立沉默权是有法律基础、社会意识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文规定沉默权,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0.
刘涛 《决策与信息》2009,(12):45-46
本文试图从沉默权的含义、沉默权制度的一般价值切入,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为在中国设立沉默权既有利又有。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我国确仍未得以确立。本文认为我国有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进行了浅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项制度的实施要付出血的代价,以赋予犯罪嫌疑人充分沉默权而著称的“米兰达警告”经过历史的质疑、时代的褒贬终于坚强地走过了四十余年而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在介绍沉默权的概念和它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和发展的基础上,以对比的方式阐述沉默权制度的建立所必需的社会背景与机遇,借此主要分析沉默权在我国发展受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我国不应采纳沉默权制度,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侦查讯问或出庭受审时,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权利,在西方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大多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并且被认为是受刑事追诉者用以自卫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论沉默权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所强调的是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精神,沉默权制度极大地保障了刑事诉讼中被追诉方的人权,促进了我国的刑事诉讼与国际接轨,顺应诉讼民主化的趋势。但鉴于我国当前的法制环境及其他社会条件,我国应该对沉默权制度做出一些必要的探讨研究和科学论证,使其符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情况,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文将对沉默权的涵义以及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能有益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周明 《科学咨询》2006,(19):22-24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文将对沉默权的涵义以及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能有益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去年9月初,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推出了《主诉检察官零口供规则》制度,规定允许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保持沉默。这是争论已久的沉默权首次在中国司法规章中予以确认。在英、美等国的警匪片中,我们常常听到警察在铐住犯罪嫌疑人时那句家喻户晓的台词:“你被捕了!你有权保持沉默,但是你说的一切可能在法庭上用作对你不利的证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刑事司法活动过程中,进行立案前的审查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司法实践过程当中却不不尽如人意,而且引起的争议也较大.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并且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所以使我国刑事立案前审查程序科学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直接这迭与留置送达是司法实践中常用的送达方式,其与邮寄送迭、公告送达构成了我国司法送达体系。相对后者而言,直接送达与留置送达仍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刘敏 《决策与信息》2010,(12):31-3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真正连带债务日益普遍,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一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本文主要从不正连带债务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在司法实践上的应用和完善等方面作一概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