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对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97-2002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通过对工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分析,研究了工业对其他部门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程度以及工业受其他部门需求感应程度;通过对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1997-2002年变化的分析,研究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工业在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工业对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广东省各经济部门数据进行重新调整组合,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大类。然后利用广东省历年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计算出产业关联指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对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主要产业部门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其产业地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把信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扶植发展。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采用直接消耗系数、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指标,分析信息产业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实证表明:信息产业对浙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但对浙江经济发展支撑力度不够。因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产品来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最大程度的促进浙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性质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投入产出技术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性质,以及它在多部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改变,可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可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和计算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产品投入产出表为考察对象,通过引入产品间需求方程,讨论了总合模型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一些应用,给出了确定产品间直接消耗系数的一种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以2002~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指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三类细分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投入水平最高的是分销服务业,并且也是引起制造业中服务业投入水平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磊 《经营与管理》2012,(10):85-88
鉴于金融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利用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分配系数的方法,从纵向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并利用1995年日本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数据,对中日两国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和比较,从横向比较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得出:我国金融保险业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然而并没有成为主导产业;中日两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日本的金融保险业的前后关联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而我国则是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较高;日本的金融保险业与其他产业的前后关联度较集中,而我国则较均衡。  相似文献   

8.
徐兴华 《经营管理者》2012,(8X):266-267
在屡见报端的"拉闸限电"、"电荒"、"错峰用电"以及市场和民众对电价上涨预期加强的大背景下,文章使用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平衡关系,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即列昂惕夫逆系数)和系数矩阵平衡关系,得出了产品价格变动相互影响模型。在实证分析中,结合重庆市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电价上涨10%时对各部门的价格影响,提出建议,并正确看待当前电价上涨预期和"电荒"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技术联系。本文利用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反映我国能源六大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各自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发掘主导型产业,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徐晶晶 《经营与管理》2013,(11):123-126
本文综合应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浙江省投入产出延长表2007》为基础,经过适当的数据调整和平衡,编制出以建筑业为主的投入产出表,分析浙江省建筑业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中间投入结构系数、中间使用结构系数、最终使用结构系数、中间投入率、消耗系数,以此来研究建筑业的特性及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基于Leontief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和华罗庚的正特征向量法,对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进行研究。根据中国多年的实际消耗系数数据计算,得出矩阵特征值具有很好的规律性。根据推广的有消费的华氏开放模型,矩阵特征值的经济含义是它表示一个界限,总投入系数必须大于矩阵的最大正特征值,是保证国民经济总产出不断增长的条件之一。中国的国民经济从1987年开始,到2007年,总产出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总投入系数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2.
陈晓兰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Z1):144-146
本文从某一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对完全需要系数矩阵整体影响的角度,分别对产量模型和价格模型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讨论了某一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对部门产出乘数、部门总产出及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运输业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联,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既说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会对运输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也表明运输业的发展会对其他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正确认识我国运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针对差距找出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业在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投入产出方法从实证层面对我国运输业的产出进行分解分析,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找出差距,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浙江省2005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特征,并得出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和全国最新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计算和分析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程度和影响力系数、感应程度和感应度系数、各项最终需求的诱发额和诱发系数、各部门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总体联系等指标,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揭示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并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提出各项需求政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2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我国建筑行业进行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分析、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肖皓  朱俏 《管理评论》2015,(3):57-66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建立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比较各部门拉动和推动作用的一种测算方法。本文在综合评价传统测算方法的缺陷、既有改进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后,从经济效益、能源和环境效应出发,针对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采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的中国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比较系数改进前后计算结果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含义,探讨兼具经济效益和节能环境效益的备选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指出在不同研究目标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具有较好的延拓性,本文的改进方法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当地的经济、就业等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囊括了“住、吃、行、购、游、娱”等要素,表明其与其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2007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的139个部门分类、整合为含有旅游特征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12部门旅游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分析四川省旅游特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广东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拉动分析——诱发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是全国的工业大省,第二产业多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广东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将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但这不是单纯是工业增长变慢而服务业增长加快的过程,不是单纯减少第二产业投资而增加第三产业投资的关系;而是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拉动第三产业的过程,使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本文利用2002年广东投入产出表(经2004年广东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调整)计算并分析广东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各种诱发系数,以研究新时期广东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非线性多因素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基本假定的修改,提出了非线性多因素投入产出静态模型,讨论了非线性模型中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函数及模型有经济意义解的存在性与算法,并对全国种植业非线性多因素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