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汉大赋做为有汉一代文学的代表,其兴盛的局面,恰和汉诗的衰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人又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汉赋从体式上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汉代人的审美定势。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大量诗篇涉及到山水和花草鸟兽虫鱼等自然物的描写,这些描写大多具有审美意义。《诗经》的时代,山水自然物被作为审美对象是历史的必然。在《诗经》中,诗人对山水自然物表现出浓厚的审美兴趣,这种审美兴趣是来自对山水自然物的审美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本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诗人在对山水自然物的观照中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他们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3.
《楚辞》中景物描写具有三个审美形态特征:一是自然山水对诗人心灵的舒泻与治疗,加深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使景物描写初步呈现为对象化的特征;二是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总是不断通过空间的转换来缓释心灵,又使景物描写呈现为流动化的特征;三是受楚地巫觋文化的影响,自然景物与诗人感伤的心境互渗映衬、缱绻缠绵,使景物描写呈现为神灵化的特点,从而使诗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天地神人共舞的审美境界.《楚辞》的景物描写虽总体上仍服从于诗人主体的抒情言志,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但却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价值,显示了古人山水审美意识的端倪.  相似文献   

4.
色彩负载着亿万年生物进化史的信息 ,积淀着深刻的人类文化内涵。唐诗中丰富的色彩世界 ,是一个有独特意义的审美新领域 ,也是认识唐诗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视角。文章运用大量诗例 ,对唐诗色彩描写的几种常用技法做了探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色彩自然有着一种独特的敏感。在其小说中她用不同的色彩构筑出一幅独特的审美世界,以色写意,意蕴色中,运用绚丽缤纷的色彩描写,在色彩和意象的对比统一中渲染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画卷。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精妙的色彩运用,凸显作家特有的审美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艺。  相似文献   

6.
在汉赋作品中第一次较多地描写和表现了汉朝人的服饰美,这成为现代人了解汉代纺织业和服装业发展的窗口,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汉朝人成熟自信的精神气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汉赋文学审美倾向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诗经》在植物、动物、山水气象、车服器饰等方面描写中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色彩词汇,其中蕴含着文化和审美的意味。这些色彩,可以分为富丽之色、淡雅之色和浓郁之色,对后世贵族、文人及平民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的创作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谢灵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中,时时可见儒学思想的牵绊。在门阀世家出身的谢灵运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的那种儒学人格,在其诗文作品中时时可见儒家的经文典故,而儒家的情性观、山水观更是支撑起了其诗文独特的审美意境。具备儒学人格的他精通儒家经典,诗文隶事用典和山水意象的选用也都浸透着儒学色彩,而儒学情性观和山水观更是与其诗文审美意境的建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汉赋中有较多的怀古描写长期不为学界重视。后世怀古题材的特征主要有三种:一是因古迹激发而形成的感怀;二是以景物的永恒衬托人事的易变;三是以讽谏、议论、抒情为怀古的主旨。而这些特征在汉赋中的怀古描写中都有初步的显现。考察汉赋中的怀古描写,对我们深入认识怀古题材的发展轨迹有一定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纪游散文中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充满着艺术的气韵,作者以小说家的想像力、画家的洞察力、诗人的表现力抒写着自然之美。在各具特色的山水描摹中,作者常常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或憎、或怨、或喜、或悲的真挚感情,倾注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上去,化景语为情语,使自然景物具有了生气,从而也加重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在对大自然美的创造中,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汉赋是汉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从文学发展史上看,汉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赋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强调了物与情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物“和“文辞“在汉赋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从汉赋看汉人的人体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之一,汉赋的人体审美意识上承《诗经》,下启魏晋唐宋,在汉大一统帝国的背景中,在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楚骚美学的浸润、南北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欣赏"中和"美,描绘融南北美人之美于一体的美人,提倡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统一,着力渲染完美无暇,汉赋家们陶醉在人体审美境界中,"思无邪"、"乐而不淫"的审美态度,对我们当今正确地欣赏人体美有很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羁旅纪行中的价值困境引发向往家园安顿的精神需要,山水作为补偿家园失落的重要文化因素,就成为展现行役之人追询家园的心理流程的典型形式,这也是山水审美依托行旅活动得以萌发产生的重要文化动因。汉晋纪行赋中山水物色的呈现形态,延续着《楚辞》模式中的楚调山水,逐渐发展为重视描写技巧和山水形质美感的山水赋,由对立于家园感的异己形态转变为怡情畅神的亲和形态,这种文体变迁与晋宋山水审美思潮的发展脉络是相应的。从“居”与“游”的角度看,陶、谢田园山水在文化意蕴上的差异,也可以从家园体验这一独特视角找到解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两汉文坛摹拟之风甚盛,赋体文学尤为突出,由此形成了许多描写模式,而描写模式又与修辞模式密不可分,这些对唐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描写模式在音乐题材与田猎题材中较为突出,修辞模式则以比喻和夸张较为典型。唐代诗人对汉赋模式的袭承,重在创作手法的吸收,而不是字句上的亦步亦趋,字摹句仿,袭承中同样有着新变。将汉赋的文学模式运用于诗歌中,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创新精神。文学模式由汉赋到唐诗的体现,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整个文学的发展流变亦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振彦 《南都学坛》2005,25(2):70-72
明代长篇小说在经历了神异化、传奇化、历史化的过程以后,作家们的目光转向了世俗和人间。这一转变,使小说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以前的仰视天空或回首过去转向了对现实、对人生的描写。而那些叱咤于神话、历史和传奇故事中的英雄豪侠,诸如《水浒传》中的宋江、武松等人到了《金瓶梅》等一类世情作品中,便褪去了神奇的色彩,而被赋予了常人的属性,这是作家审美视角转换而导致的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汉赋以其独特的文学样式,旷代空前。作为一种文体的形成,汉赋必定有它的文学艺术渊源,而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汉赋又必定有它之所以形成的文化背景。汉赋主要是在《诗经》、《楚辞》和战国散文的启导和引发下,在新的时代土壤中和南北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游记不是纯写景抒情的游记,它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作家以传神之笔,不仅对各地的山水名胜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还一如既往地在作品中保持着对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郁达夫笔下的景物已不是现实景物的原样翻版,而是渗透着作者的主体情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9.
色彩描写在诗歌中的运用相当频繁,中唐著名诗人李贺诗歌在色彩的把握、色彩的配置技巧以及色彩运用上的独创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审美特色,从一个新的视角发掘了诗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山水诗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境界。山水审美参与士人主体的内在建构和心灵完善,是对传统政治人格的极大补充。这一参与建构的过程呈现出历史阶段性:晋宋山水突出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士人打开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朝廷、政治的审美境界,为个体人格注入了非功利的审美因素,山水的审美品貌和依托形式也大致确立;唐人山水突出了情理的和谐交融和感性生命的自由舒展,创造出壮阔雄浑的山水兴象和秀逸明净的山水诗境,但中唐的文化转型造成传统人格的萎缩,也使山水境界从荒野林泉转向都市亭园,启迪着宋人的山水新路向;宋人山水突出了对宇宙人生之理的关注,将山水也纳入人文精神的范围,宋学中理学标举的天理本体与苏轼蜀学所提倡的情本体,使士人在山水中定位的理想人格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美学与人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