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保护并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西部和实施西部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目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原资源退化加快、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指出要加强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立法;规范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执法;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司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严峻,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为、经济和政治法律因素.因此,西部地区面临着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在这些双重任务面前,西部地区必须要选择互动开发模式,建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对我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 ,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如何利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 ,采取有利措施 ,推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财政补偿机制,而这一机制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乃至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出现在不同的行政区划中,既表现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性,也表现出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属地治理”的失灵,亟待革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协同共治是一种旨在超越单一治理主体与破解跨区域范围的新型治理模式,与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诉求高度契合,能够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凝聚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共识,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内部合法性。因此,将协同共治嵌入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从理念构筑、法律规制、组织保障、制度安排四个维度进行路径探索,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的协同共治,进一步增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源自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加强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原生态恶化和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增长以及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等是造成西部生态环境不好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的立法、完善刑法中关于破坏环境的相关规定、规范生态环境的执法行为、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才能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应依托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作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的模式,走生态型经济发展的路子,进而形成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改善生态环境 ,是西部地区开发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 ,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西部大开发 ,生态要先行。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 ,发展步伐才会加快。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9.
实施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困境,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恶化原因,除了贫穷落后与气候的因素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外,更与长期以来的人口增殖过快和政府未进行有效干预有关;西部大开发要摆脱所面临着的生态环境困境,应树立新的发展观,依靠政府的有效干预,控制人口的增殖,促进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保教育,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决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托克旗,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鄂托克旗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