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上意义重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助力。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并存,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建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物质性特征,跨文化传播就是实现文化物的功能性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全球语境和理论认识的高度,超越“主体—他者”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传播结构,实现文明对话沟通效果的最大化,回归真正集体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体系。超越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传播是文明对话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其关键是超越文化自我和建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语境下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
从模因论及翻译模因论来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公示语的翻译则可以看成是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的跨文化复制和传播。公示语翻译模因库(meme—pool),深入探讨其中的公示语翻译模因或模因复合体跨文化复制、传播的表现类型,可以为具体的翻译提供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文化的选择与互动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交流媒介编码失误和交流媒介译码误读问题,这严重制约着跨文化有效传播。造成跨文化传播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高度语境文化和低度语境文化的差异;文化是软实力的载体,挖掘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增强跨文化传播的传导能力,从而消除误解与偏见,以达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张梅贞 《理论界》2008,(2):161-162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明朝末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跨文化传播的经历进行梳理,展现了利玛窦在明帝国儒家伦理规范下突出的跨文化传播意识以及高超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深入剖析利玛窦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并揭示出其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借鉴所在。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的生成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根据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认识角度,国家形象可表现为国内与国际、整体与局部、理想与现实等不同维度。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过程是主体对客体国家信息的文化选择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文化透镜的折射,因而国家形象表现出一定的"偏离性"。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主体可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寻找沟通桥梁、采取适当传播技巧、建立强大对外传播体系等来提高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论全球传播能力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全球化的过程。通讯与传输技术的高速发展正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这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着不同的文化、种族、社会及宗教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这要求我们具有跨文化/全球传播能力,从而了解如何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如何对别人的想法加以理解。换言之,只有利用全球传播能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才能在全球化社会中有效而成功地进行传播活动。因此全球传播能力就成为人们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关键能力。本文尝试对全球传播能力(glob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加以定义,其中包含四个方面:发展全球思维方式(global mindset),展现自我(unfolding the self),文化描绘(mapping the culture),交际校准(alig-ning the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个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利用各种广告推销本国产品,因此跨文化广告传播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广告形式。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企业在跨文化广告传播创作时,应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产生的影响,以实现企业营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林媛 《阴山学刊》2011,(4):12-14
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交流传播以促进彼此间相互了解,塑造自身良好国家形象,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外交形式,同时文化外交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美国是世界上在文化外交方面影响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政府进行文化外交的过程深受“美国例外论”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美国中心主义”和文化优越感,忽视文化的特点、违背文化传播的规...  相似文献   

10.
名人场的解构,是全球文化经典重估运动的一部分。名人场由传统的精英场变为向大众开放,经典的推出方式由精英遴选变为大众连接,二者都可解读为"去精英化"的表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民主观念的全球性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名人场从小圈子的游戏到大众狂欢,正印证了经典的遴选方式变革,表现出当代文化由聚合轴向组合轴的偏向,也表现出当代文化的伴随文本偏重。  相似文献   

11.
王姣 《重庆社会科学》2011,(11):104-110
从建国初期到新世纪十年,从最早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到热播的电视剧《茶馆》,老舍作品深受影视界人士的青睐而被改编成了诸多电影、电视剧。这种经久不衰、"前仆后继"的改编成就了"影像老舍"现象,对当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婷婷 《学术探索》2012,(10):63-66
2003前,云南影视作品呈现出"少数民族题材丰富、比重大,不同历史阶段主题各异,主角以女性为主,总体上影响力广泛,重视音乐歌曲创作"等特点。近年来,云南影视创作中,本土影视作品拍摄少、外来片或借景拍摄较多,拍摄模式以"外来导演+外来演员"为主,电影创作减少、电视剧创作增多,影视产业化进程加快。但云南影视发展也存在云南本土和云南题材影视作品少,对云南重大题材挖掘不足,缺乏本土人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文化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历史题材 ,影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是 ,历史影视剧乐道于宫廷斗争和皇权至上并有意无意地张扬权谋文化 ,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效应 ,造成当代影视文化的价值迷失。这种表现于历史影视剧中的权谋文化观 ,有具体的呈现样态和产生的背景。“剧以载道”是“历史剧”应肩负的使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正确解读历史 ,弘扬先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任玲 《理论界》2013,(10):192-194
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语言应用水平.教师在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选择合理影片并搜集相关背景知识,积极构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课后安排模仿、背诵、表演等任务进行语言知识的强化训练,有效将英文电影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周志雄 《学术探索》2005,(5):124-128
小说情爱叙事的电影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电影中的情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是简单的,但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爱情对专制的控诉到爱情的存在主题,从“移植”、“强化”、“改写”等几种不同的改编方式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九部电影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对全球史上的跨文化交流(或互动)要进行适当的评估:世界历史上不同时期跨文化交流的程度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的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互动”(或“交流”)一词不足以反映近代以来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真实状况。全球史研究者需要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在全球史进程中的意义和由此产生的不平等关系,并应审慎地看待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研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嬗变,从最初符合时代政治要求的"理想女性"逐渐转变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女性理想"的追求者,而在社会发展、电视等传播技术普及之后,又逐渐"退化"为符合男性审美期待和心理期望的新一类"理想女性"。这种与社会进步同时出现的女性形象的"反动"值得进一步研究。即便是专门由女性编导为女性观众创作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和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流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妥协。而塑造健康而富有时代感的女性形象,必须认识到健全的男性和女性形象都应该兼备"双性"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原则探索美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翻译过程,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也有助于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将自己的认知体验融入到影片赏析中,对影片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包括宏观跨文化交际和微观跨文化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又称之为显学。跨文化交际自古有之,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又和翻译活动紧密相连,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就不会有翻译;反之,没有翻译,跨文化交际就无法正常开展和进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以及对翻译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0.
如何消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误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文化的概念入手,在理论层面阐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的趋同性,可以得出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的科学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抉择,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