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丽妍 《理论界》2005,(12):157-157
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起源于对生活的关照。没有生活、人类的意识活动及人类自身也不复存在了,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实际上是生活的产儿,不管这骄子对其母是忠实抑或叛逆,它都无所否认这先天的血缘关系,它的躯体里总有母体遗传的基因,只不过是在态度上有亲近与疏远之别罢了,这种亲疏在艺术形式上的反映有再现与表现之分。再现的艺术,主张客观、真实地描摹生活,作品里应该有生活中物象的塑造,生动的物象使人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古希腊开始的艺术摹仿说在西方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可以协助人们认知世界.但现代主义先锋派却认为一切现实主义的艺术再现都不过是"审美幻象",其背后隐藏着不光彩的意识形态控制意图,在让人陶醉于"舒舒服服的"再现内容的同时,也把人变为社会驯服的主体.因此,先锋艺术均有着强烈的反再现主义精神,并把艺术上的反再现与政治上的反叛联系起来,但其政治上的悖论也由此表现无遗,彻底反再现的艺术实践与其激进的文化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3.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提出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即他极力贬低再现写实性艺术,并为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艺术实践作直接的理论论证。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基本特点绝不在于对现实的再现,而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在一切艺术中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也就解决了艺术的基本性质。这性质即“有意味的形式”:“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①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②,“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继承、吸收和综合了人类不同艺术的诸多表现方式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影视作品比其他艺术形式能更有声有色地反映生活、模拟生活、再现生活。其逼真性是人类已有的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但逼真地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并不是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探索中,为克服“表现论”和“再现论”的偏颇,一些同志力主在“表现”与“再现”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阐释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就文艺审美创造来说,它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主体,也不是纯粹地“再现”客体,而是要在“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建构崭新的艺术世界。那么,文艺审美创造“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统一,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或者说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统一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就是审美意象。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能够成为文学活动细胞、并成为整个文艺学体系内在矛盾点的,只能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产生的第一个东西——审美意象。正是它,包含了客体对象与主体心  相似文献   

6.
一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总是把再现和表现朴素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摹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重的主观、表情、写意的成分,再现和表现如胶似漆地纠缠在一起,不象近代艺术和美学那样,把二者分化出比较纯粹的表现艺术(如音乐)和比较纯粹的再现艺术(如绘画)。这是由古典艺术和美学共同的和谐美的本质所决定的。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其实不止王维如此,应该说整个中国古典的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如此。正如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跋百之诗画》):叶燮说:“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己畦文集》)。诗和画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7.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周济词学思想较前人更全面亦更准确地揭示出词之美感特质。其“词史”说强调词应反映与时代盛衰相关之“感慨”,极大拓展了词之内蕴的表现范围 ;其“有无寄托”说与“寄托出入”说则从艺术构思与运笔方法等角度总结了词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周济将能否引发接受者之自由联想作为其评词之理论与实践的最高准则 ,提出了重视接受主体的鉴赏思想 ;而“空实”说与“浑厚”说则说明其词学观念中已具备词中另有“境界”的初步意识 ,可视为词境理论最早之萌芽。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现代艺术的两极运动邹华再现与表现是两个曾经被广泛使用的范畴,近年来,由于我们经常用以机械地切割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使理论研究表现出简单化、公式化的弊病。这样一来,不仅复杂的艺术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说,也影响了我们对这两个范畴的...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形式与内容的规律是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艺术门类的相对差別往往就取决于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之间关系的不同。黑格尔就说:“艺术类型不过是内容和形象之间的各种不同的关系。”由于偏重内容和目的、忽视形式和手段的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的极大影响,使皇皇大观的中国艺术千百年来始终遵循着“意在笔先”、“得意忘形”的艺术哲学,形成自己鲜明独到的艺术特色。但是,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毕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艺术范畴。内容的显现终归是一种形式的显现,形式的存在亦由于内容的存在。艺术家要再现生活、表达感情,总是离不开相应的艺术手段,就这一点来说,艺术就是技巧,就是形式诸因素的美的组合。纵观中国艺术的实践,我认为中国艺术非但没有“得象忘言”、“得意忘形”,而且追求着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统一,由于统一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门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王一玫 《理论界》2006,(2):190-191
雨果的戏剧,最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真、美、善三种主要倾向,即“努力忠实地再现过去历史的某一片断或现代生活的某一侧面”;“努力探索形式的完美”或“表现方面的仪态万千和历历在目”;“热衷于社会革新观念,艺术中的伦理目的—‘—善’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15.
一、艺术的表现需要技巧 我们知道,艺术的表现一方面固然是要忠实地表现所认识的现实生活内容,另方面还要有效地获得艺术传达的成果。因为艺术既然不能私有而是社会的公有物,那么艺术的认识内容就必须传达给别人,而这种传达自然也就期待着人们能够接受和乐意接受,期待着收到艺术传达应有的效果,而且效果愈大愈好,愈久愈好。这就是说,艺术的表现不仅要问表现的是什么,而且要问怎样表现,这所谓怎样表现,就涉及到艺术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许多具有理论价值的艺术范畴或术语,如滋味说、养气说、意境说和妙悟说等,大都涉及到言意关系问题。按照老庄及荀粲等人的观点,语言是不能洞达“理之微者”的。在他们看来,“理之微者”即形而上之实体,它既不能诉诸语言分析,又不能被经验证实,其结论便是:言不能尽意。不过,文论家们所说的“意”则多指艺术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作品中纡余委曲的意蕴,而这些恰恰又主要以语言为表现手段,因此,这就出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古代文论家们作出回答,一、语言作为思想情感的传达媒介,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应该如何加以弥补呢?二、接受者面对文本应该如何解读才能获得审美快感?换言之,语言的审美功能是什么?本文即打算讨论这两个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戴丽娟 《南方论刊》2008,(3):104-104,99
舞蹈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舞蹈活动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不仅能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还是一种能够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德、智、体、美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阐述了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舞蹈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设计艺术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有极大影响,设计艺术中的创作手段离不开材料的工艺利用和科学创新精神。在设计艺术创作发展上,设计艺术家们也在材料的科学技术创新鼓舞下,力图再现—种新的理想设计元素,把造型的演变和图形的表现力通过新技术来塑造完成,表达艺术设计所需的严明和规范,把视觉形象“符号”的“装饰手法”与“有意味的形式”结合起来,达到设计与艺术的理想境地,再现新的艺术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 建国以来,我国美学界对艺术本质研究的主导倾向,是把问题仅局限于认识论、反映论的范围来探讨,将其排除于心理学和伦理实践之外。《审美情感与艺术本质》(见《文史哲》)八一年第三期)一文,曾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并指出了将认识论、心理学、伦理学统一在一起,来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途径。我认为,这切中了艺术本质研究的要害。因为艺术不仅认识、再现现实,而且还以情感、想像为特质,同时它还是一种客观的“第二自然”的创造,是人的意志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旅游展演艺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与地方性“认同”、“真实性”以及“互动协商性”,都未能很好地呈现其与一般文化现象的不同及其与地方性文化生活的具体关联,艺术人类学“回到生活”的“行为研究”和“艺术”“文化”双重解读的理念方法无疑为其提供了富有阐释力的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