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与学科本身的定位和具体研究对象的确定等有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今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有关比较文学可比性观点的辨析以及可比性问题实质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却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比较文学中"比较"的超越性的分析,认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在以法国学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它局限于同源性,发展到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第二阶段的,则强调类同性和综合性,在以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个阶段,则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文化异质性及其融汇的途径,具体表现为异质性、多元性、交互性及总体性等.总体而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三个条件组成,即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比较文学观是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汇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种具有广阔视野与独创性的比较文学观及其实践 ,对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鲁迅对有关文学的影响性、可比性、民族性的理论建构 ,为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发展 ,提供了新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9,(5):54-59
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和方法论系统。在实际的比较文学阐发研究过程中,比较意识由于比较文学学科的隆兴而被热捧,比较意识日趋强化,与之相反,伴随比较意识的强化,阐发研究所依据的普适性原则渐渐弱化,缺乏普适性,比较文学倡导的比较意识也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构架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基础之上的焦母休妻说,构架于原型批评理论基础之上的孔雀神话置换变形说,均具有凸显比较意识,而忽略普适性的诸多弊病,因此,其采用的阐发研究视角与方法也是靠不住的。由此可见,比较意识与普适性犹如比较文学阐发研究之两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变异学是中国学者立足《周易》"变异"所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普适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也是比较文学中中国学者对于学科理论话语建设新的反思与实践。本文论述了变异学作为本土化话语的建构,理论渊源及学理依据、概览文学变异学的理论构成。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视野真正回归至世界文学,回归至世界文学交流平台的学科身份;同时,此一理论在新的研究热潮与危机论的境况下,激发着比较文学学科新的研究方向,把握住更具有价值的跨文明创生因子,进一步加固、完善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础,变异学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本土化新话语,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四川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联姻的三十年是拓宽民族文学研究视野,更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提高民族文学理论及民族文学史研究学术质量的三十年,也是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范式的三十年.或许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主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自身形构、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在的译介阐发实践、自觉的关系研究和自为的比较诗学。其中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自身反思和自我立法的灵魂,包括诗学的平行比较、比较诗学关系史研究和比较文学的自身诗学三个环节。比较文学是自身反思和自身实践的;通过自身实践,比较文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共通的方法论模型,并作为实践的自我认识成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标志和先锋。  相似文献   

8.
比较方法是比较文学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正如雷马克所指出的:“总的目的、重点和处理都必须是比较的。”但是,这种比较又绝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的“纯比较”。它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先要确定用以进行比较的文学必须具有内在的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历经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科理论都有其历史决定性因素以及历时性的局限。在共时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视野中,平行研究经过跨文明研究的实践洗礼,在文学跨越学、文学关系学、文学变异学和总体文学学的理论建构中,呈现出更具开放性、发展性与世界性胸怀的特征,从而实现从美国学派比较文学研究到整体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与飞跃,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其理论思维与比较文学研究较为接近,在被引进比较文学领域以后,被比较文学吸收、融合,使研究手段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随意性,形成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接受研究,为研究者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和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活力。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既有因果联系的一致性,又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异性。在比较文学中,接受研究的视线主要凝聚在读者(接受者)身上。影响研究则是在接受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放送者)上。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是文学事实联系的因与果,是异域文学相互关系的两个对等的方面,它不仅弥补了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而且为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在危机论中不仅危而不亡,而且日益壮大,使我们不得不探寻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动力何在.正视比较文学中所存在的"比较"与"文学"的张力,从政治与学术两个方向着手,我们才能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动力有比较客观的了解.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国家间交往与软实力较量不得不把比较文学推上前台;从学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不同文明与文化资源的整合也不得不依赖于比较文学,而比较文学本身学科理论的建设也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之间的异同或相互关系、文学与艺术及其它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有法国派、美国派和苏俄派之分。比较文学传入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为成熟的作品。为了扭转欧美学者的长期偏见——西方文学中心论,让我们的文学艺术在更多的国家里放射光华,近年来我们开拓了比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均受美国学派的深刻影响,普遍认同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跨学科研究”阶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缺乏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针对性,加之“跨学科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严重忽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基于此点,对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进行剖析,对于重新确定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即是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发展.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开创与奠基阶段、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以及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和理论特色.中西比较诗学、跨文明比较文学及变异学都是中国学派的重要理论收获.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如"世界文学""影响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关键词的梳理,反视和评介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其论著的特点及其不足,探讨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前人的继承、借鉴与发展.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均产生过间接或直接的理论影响,对其理论贡献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比较文学教材中所论述的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及中国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这些研究方法看似完备,实则尚未涵盖比较文学的所有实践。例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使用的"打通"之法以双向阐释实现了跨文明的比较,是全球化时代东西对话的有效途径;刘若愚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中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文论,使中西方的诗学在内容与结构上形成了可通约的契合。这些案例都是比较文学阐释学的具体应用,但它在理论层面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作为一个值得重视的学科理论新观点,比较文学阐释学应当被写入比较文学的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欧洲与美国学者建立了这一学科的原则,但是并未能解决理论体系建构的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首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以辩证逻辑与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为主要范畴,这种理论对多元文化语境有普适性,对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预测: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在美国,以东西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实践的复归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段,主要成就很可能就在中国。这至少说明中西比较文学日趋重要。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显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就此所涉及到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有学科理论无法有效论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和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归属比较文学,没有回应“阐释为什么是一种比较”这个重要问题。台湾学派阐发研究虽然对此展开了话语建构,但是他们侧重寻同,淡化阐释变异。比较文学阐释学是对阐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进一步传承创新,主要以文明互鉴与世界文学多样性为基本立场,重点研究文本的横向阐释变异,从差异对话角度构建以阐释为特征的“不比较之比较”视域,并拓展为六个实践路径。它与学科历史和当今国际学术前沿生成逻辑勾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进一步推进比较文学中国话语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