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有奇才风仪,善谈理属文,“文辞壮丽,好言老庄”,与陈留尉氏人阮籍同为魏晋之际的文学冠首。嵇康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晋书本传》称他“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因精于《广陵散》、《太平引》、《楚明光》等古琴曲的演奏而名噪一时。深通乐理,相传为他  相似文献   

2.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托好老庄”(《幽愤诗》),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臣源绝交一书》)但嵇康既没有象何晏、王弼等人那样去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把精神性的“无”看作世界的本原,也没有如有些同志所认为的把物质性的“气”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基础。在嵇康看来,“何为其无有哉?”  相似文献   

3.
《声无哀乐论》看似是专论音乐的文献,但它也反映了嵇康的政治思想。通过强调声音的"自然性",嵇康为音乐的独立性寻求到了依据。通过批判《乐记》所确立的乐论传统,嵇康揭示了"音乐政治一体"背后的政治隐秘。虽有老庄哲学作为背景,但嵇康绝非出世之人,他更是一个政治思想家。重新审视嵇康思想,对了解传统文人和政治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嵇康《幽愤诗》解读顾农关于嵇康《幽愤诗》的解释和评价,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意见是认为此诗“没有半点奴颜和媚骨”①,其中“包含了对司马氏陷害无辜的愤怒和抗议”,“总的说,此诗流露了不少对现实的灰心失望情绪,还含有一些对自己行事的海吝想法,并蒙上一层老庄消...  相似文献   

5.
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6.
嵇康两首《述志》诗,排比意象,寓物述志,表面写游仙、求隐,实质是求索咏志,既是对传统诗学言志精神的传承,又是对老庄、儒家处世方式的思考,展示了“雅志不得施”到“冲静得自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心目中,魏晋名士嵇康只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不错的铁匠.《晋书·嵇康传》说:嵇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这位士大夫为何“好锻”呢?  相似文献   

8.
公元二六二年,在《广陵散》的杀伐声中,魏晋之交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嵇康血溅马市,魂归九泉。嵇康一向主张“绝智弃学”,离世脱俗,这样一个隐士为何会刑遭大辟呢?一有人认为:“嵇康的送命,并非为了他是傲慢的文人,大半倒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此语似有不妥.司马昭掌权以后,并非先要杀嵇康,反倒是山涛要举荐他作官.他拒绝后不久,方身陷囹圄,人头落地的。可见嵇康的送命,主要的并非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那么嵇康死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期和刘宋初年,南北分裂,社会纷乱,战争频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当时不仅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殆无三日休停”的苦难之中,许多文人名士也因“天下多故”而“少有全者”.鲁迅先生说:“陶潜之在晋末,是与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生活在那样一个混乱的社会里,陶渊明是怎样  相似文献   

10.
从《老子》文本的文字训解入手,一改前人对其书中宇宙观的基本解释。以“道”为实际因果性,“名”为语词概念。“无名天地之始”的“始”是包括现在的未来,而未来为无。“有”是固定了的过去,是实在。“玄”是现在瞬刻。《淮南子》曲解老庄宇宙观的有和无为宇宙创生论,而先秦的荀子和《易.系辞》继承老庄,没有曲解。  相似文献   

11.
阮籍诗里的象与《易经》卦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以《咏怀诗》著称,也对易经很有研究,著有《通易论》。他的诗“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笔者以为有些隐避之处,如果能与易象相参,不难解出疑义。因为“差次老庄,而参爻象”,是魏晋名士的游戏规则,而一个时代的思想主流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也必然会对他们的文艺创作有相当的影响。玄学思想对六朝山水、隐逸,田园诗的兴起起过很大的作用。颜延之甚至提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本文即试图用阮籍的周易思想、玄学思想来探讨两首《咏怀诗》。  相似文献   

12.
以探讨嵇康哲学本体论为轴心,考察“声无哀乐论”为主干,把自然美、人格美和艺术美统一起来,勾画其美学体系的《嵇康美学》,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有分量之作。嵇康为人自有“宗长归仁”“直道而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和“师老庄”“任自然”“遗忘好恶”,以及“慎微如著”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的言论与行为。后人对其认识亦有“本心”宝贝礼教和“终归于道家”的歧异,以致有“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的慨叹。《嵇康美学》的出现,当会促进学界对嵇康之谜的进一步求解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一位神奇的作家。国外誉他是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国内作家称他是“鬼才”,“因笔端有神鬼厮扯,果然其情泣血,其味澹澹,有别于各位文坛大家。”(张敏《贾平凹早期小说精选·前言》) 贾平凹喜老庄,释《周易》,读《道藏》,到终南山参加禅学训练班,“跟一位禅师学禅”。 (《四十岁说》)他推崇《清源帷信禅师语录》中的一段著名文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并把它手书成条幅,悬挂在书房墙上。 (《四十岁说》)他宣扬马祖道一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  相似文献   

14.
嵇康是魏晋时代的哲学家、诗人和著名音乐家。如果说作为哲学家和诗人的嵇康,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未能独领风骚,但作为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的嵇康,却是独树一帜的。本文的中心就是力图阐述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为我们提供的前人所没有提供的东西。 1.嵇康的“乐之为体,以心为主”的观点,显示时代审美思想的特殊所向。每一个时代都有良己特殊的审美问题。鲁迅先生曾把魏晋看作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是对魏晋审美恃征的极准确概括。所谓文学的自觉,就是人的自觉,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历史发展上看,  相似文献   

15.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终生喜好阅读,对儒学、老庄之学尤为深入,他既阅读《老子》、《庄子》等原始文献,亦阅读老庄之学的研究性文献如王船山的《庄子解》等,在其家书及其它书信中,更有诸多对老庄之学的论述,道家思想影响极其明显而重要。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 ,由《易经》、老庄到《易传》所建立的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东方哲学体系 ,塑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周易》、老庄哲学中宇宙生成的“元气”学说、“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的东方哲学思想 ,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丰厚礼物。  相似文献   

18.
苏联哲学史研究专家阿尔森·古留加在《康德传》中指出:“哲学家一生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学家生活中的那些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末,范曾先生先后撰写了《老庄心解》、《庄子显灵记》、《大丈夫之词》等著作,2004年相继出版,图书在短时间里不断再版,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老庄心解》等著作一直雄踞西单图书大厦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代表思想,但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嵇康思想的全貌.嵇康提出“越名教”的目的是“任自然”,但“任自然”的真正落脚点却在“归仁义”.他认为,先圣体悟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情,才创立仁义制度,行仁义于世.为了实现仁义,嵇康又提出践行礼法的主张.嵇康的思想以“越名教”始,以践礼法终,在这个循环中,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变得成熟.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凡是在学术上有创见的人物,往往具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熔铸百家的精神,明代思想家吕坤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他治学不株守前人门户,公然宣布:“我不是道学”,“我不是仙学”,“我不是释学”,“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我只是我”。(《谈道》,《呻吟语》卷一)“我只是我”突出了吕坤的个性特点,也是他治学独立性的宣言。 在学术上要有独创性,必须坚持“自得”,并敢于打破传统和不迷信权威,吕坤反对为学“蹑着人家脚跟走”(《问学》,《呻吟语》卷二),甚至也不赞成“跟着数圣人走”,强调“各人走各人路”(《品藻》,《呻吟语》卷四),他批评一些学者“循弊规若时王之制,守时套若先圣之经”(《修身》,《呻吟语》卷二)的守旧抱残的行为,高唱“宇宙内几椿大事学者要挺身独任,让不得人,亦与人计行止不得”(《修身》,《呻吟语》卷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