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李俊国 《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中国现代审美文化批评,自它形成之初,一直受到西方近现代艺术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以及博克、布洛、克罗齐、谷鲁斯等审美经验主义和艺术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审美文学批评,又受到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重语义制约,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论.文章认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色在于文学审美的大众普适性,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机制、文学审美的潜在社会功能.进而,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评析了审美救世在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文化思潮之外的多种文化意义,并结合20世纪人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自为"的全球性文化语境,评析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2.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历来归为子部杂家,研究者较少从审美批评和风俗批评的角度进行探讨.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既沉潜在精英文化中,又浸润在感性可观的社会风尚中,后者容易为研究者忽视.《风俗通义》中的采风观俗意识,以及在士林士风、人物品鉴、审美风尚、音乐歌谣等方面所体现的批评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续静 《社会科学家》2012,(3):133-136
当今文学、文化领域雅与俗的关系处理及相关古代文论话语转化问题已被摆到突出位置。法兰克福学派瓦尔特.本雅明的"光晕"范畴与中国"雅论"相关范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在处理文学的功利与审美、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关系问题上具有一定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学与魏晋诗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儒家经典诗学对魏晋诗学的深刻影响以及魏晋诗学对儒家经典诗学的重新阐释上,二者形成了一种生生互证的关系。魏晋诗学无论是以宗经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论,以尚德为核心的主体价值论,还是文质为核心的审美构成论,以雅颂为核心的审美范式论,都直接接受了儒家经典诗学的影响。然而,魏晋诗学的价值观念、理论形态、审美风尚又都渗透着特定时代多元文化的因子,如援道入儒的思想倾向,艺术创新的审美追求,《诗》《骚》并重的审美取向等,这使得魏晋诗学在对前代诗学的因袭中又投映着“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5.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相似文献   

6.
在政教功利论的重压下,汉赋却注重“侈丽”,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价值,使文学的功利任务得到一定程度的审美解决。汉赋虽不注重对客体的细部作明晰描绘,但它却通过铺陈、主客问答等程式性描绘手法,表现出客体的整体气概,体现了汉人重视朴拙之美的审美风尚。汉赋追求奇幻诡谲的内容,它与王教风化等内容相交融,便形成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精神。汉赋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但由于它所表现的儒家伦理与真正的“美”尚有大的距离,加之表现方法多用枯燥的说教,因此,在审美王国里,汉赋未能成为无瑕的完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年会第五次会议于1987年10月6日至12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高校和研究机关的理论工作者一百多人,集中讨论了怎样深化古文论研究.为此,分别探讨了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当代意识、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古代文论研究的关系.现就古代文论研究与当代意识的问题简述如下. 与会者认为,古代文论研究应该具有当代意识.所谓当代意识,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现实而产生的政治思想、价值观、文化心理、审美风尚的总和,是时代精神的折光.从纵向看,它与民族传统相交叉;从横向看,又与时代精神相交叉.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其当代意识的具体构成是主体意识、革  相似文献   

8.
杨冬晓 《船山学刊》2012,(1):141-144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个人情感无关,这种观念颠覆了礼乐文化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心、传播政治教化的观念。而在否定音乐的实用功能之后,嵇康对音乐的价值评判转向了对韵律节奏与美感形式的关注。这种重视审美形式的价值观解除了礼乐文化附加于音乐之上的功利化判断,使得古代乐论的研究重点回归到音乐本身。而这种审美主义的思考模式与六朝文化中重视审美属性的观念形成呼应,是六朝审美自觉的一种表现,亦是古代美学观念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唐诗发展的进程中,杜甫是极具创造力的,杜甫绝句也是如此.但杜甫绝句一直遭遇冷落,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模式,构成了特殊的受众期待和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93-99
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审美与功利目的相伴而生,美依附在宗教、政治和实用器物的边缘而存在,审美以实用性和功用性为目的。超越实用功利目的,获得独立自足的发展空间是审美和艺术努力的方向和最高境界。但是当审美和艺术完全摆脱宗教、政治和实用器物的附庸地位时,往往走向空洞和淫俗。因此,依附于政治、宗教和实用器物而产生和发展,又要努力超越这些外在因素的束缚,在纯审美与实用性两个端点之间做钟摆式的运动,这才是审美和艺术正常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兴会”说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熏陶,遂形成中国人区别于西方重逻辑、重知解、重理性的崇尚自然、侧重感情、重视直觉、注重体验感悟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则造成中国古代作者在进行审美创作构思时最喜欢采用的两种审美观照方式,即:目击道存、遇目辄书与神游默会、妙机其微。从而促使建构在此基础上的中国古代审美创作灵感论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也具有两种形式,即直观感悟式与直觉体悟式。两种形式共存互补以构成中国古代灵感论的思想体系,并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感兴论     
感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有关感兴的论述,在中国古代的诗论、画论中大量存在、而且形成不断深化、愈加切近审美本质的历时性发展脉络.感兴论揭示的是创作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又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文化的思想土壤之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思维特征,与西方创作论中的灵感论显示出带有本体意义的差异.因此,有关审美感兴论述的探索,对于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美学体系,有颇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是我国区域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一高潮的形成,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思想文化层面而言,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发展、重农思想政策化、世界地理观和秩序观的转变以及兼容并蓄、功利务实、崇大尚多的秦汉文化风尚,对秦汉时期区域开发模式、进程和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企业文化建设梅加良,彭化非一、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具体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民主、企业目标和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  相似文献   

15.
论"三言二拍"否极泰来的角色扮演及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  杨冬梅 《江汉论坛》2007,(6):118-121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市民文化日益高涨的语境下, "三言二拍"的角色扮演中突现出否极泰来范型,主要包括发迹变泰、破镜重圆、绝处逢生等几个维度.这种动态化的角色扮演既是那个时代人们角色期待的投影,又是当时市民阶层特定的审美心理的反映,并且形成中和美、人格美、新奇美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惯常以为,明末市民文化盛行,正处于古代戏曲的繁盛期,戏曲书籍插图应该迎合市民阶层的口味,以获得更多市民的青睐.事实上,明末湖州戏曲插图流行"雅化"风格,而不是"民间化"风格.如明末苏州、武林、徽州、湖州的戏曲插图都倾向"雅化"风格,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在分析明末湖州戏曲插图独特风格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审美风尚变化等多维视角阐释形成这种风格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实用主义哲学对审美功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理论取向上看,实用主义推崇教化哲学来批判系统哲学,为审美功利确定实用主义哲学基点;从理论构型上来看,实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对哲学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解构,为审美功利阐明了理论转化的语境前提;从理论要点上看,实用主义将启示价值、文学文化、自由反讽和大众取向作为自己的功利观,从而为审美功利提供了新的功利类型和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功利与审美文学观的对峙,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壁垒森严,功利主义文学创作中未必就缺乏审美所能给予主体的"愉快"或"快感";以追求"主观的合目的性"与"主观普遍性的快感"为满足的审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审美的功利主义".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以及在哪些层面作出了贡献?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苏涵 《东南学术》2004,(1):163-168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但是,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这样,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和"范畴有个源起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和"的概念起源之初就有一定的审美趋向,诸子时代,儒、道、墨等诸家对其涵义进行了哲理意义的阐发.儒家论"和",则重于伦理政治的角度,重点讲"人和".道家论"和",多以气言,强调调平阴阳之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点讲"天和",强调只有恪守天性,排除外物杂念的烦扰的专注,才能达于生命精神之"和"的极至,体现了人与自然之和谐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谐与生命和谐的审美追求.魏晋玄学在道家"和"观念的基础上,融会儒、佛、墨等各家对"和"的涵义的阐发,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赋予其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和"观念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