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有两首《登鹳雀楼》诗 ,一首是“白日依山尽”,下面是另一首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这一首全唐诗作畅当诗。然李翰《河中鹳雀楼诗序》言“前辈畅诸题诗上头”,而不言畅当。司马光《续诗话》、彭乘《墨客挥犀》、沈括《梦溪笔谈》均载鹳雀楼有畅诸诗 ,而不言畅当。一九八三年 ,我到敦煌 ,查敦煌唐写本残卷 ,见有此诗 ,作者确系畅诸。原诗系五律 ,题作《观雀楼》,诗云 :“城楼多峻极 ,列酌恣登攀。迥林飞鸟上 ,高榭代人间。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 ,并是送君还。”——残卷别字甚多。“观”是“…  相似文献   

2.
唐代有两首《登鹳雀楼》诗 ,其中“白日依山尽”这一首是颇负盛名之作。此诗唐人选编的《国秀集》题为“登楼”,据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知所登者为鹳雀楼 ,补“鹳雀”二字。雀 ,通鹊。殷尧藩《和赵相光登鹳鹊楼》诗自注 :“楼在河中府 ,前瞻中条 ,下瞰黄河。”唐蒲州 ,开元八年改为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县。这首诗长期以来误作王之涣的名作。诗最早见于《国秀集》,作者为朱斌 ,不是王之涣。《国秀集》成书于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 ,芮挺章选录 ,楼颖作序。书中同时选有芮挺章楼颖两人自己和朱斌王之涣的作品。书中入选作者…  相似文献   

3.
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余每读此,心有惑焉。余生于金陵,长于金陵,惯见红日西沉,为霞满天,何来“白日”之说?尝求教于好诗者,其解以描写日出之状,虽可备为一说,然意终不爽。 某日近暮,闲立中庭,忽觉尘土扑面,天昏地暗,仰见天边一轮夕阳,惨白如月。翌日,见  相似文献   

4.
(一)“坐断”应该拆开来讲中华函授学校编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第七辑中,有王力先生的《宋词三首》一文。其中讲到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时,王力先生说:“‘坐断’不能拆开来讲,就是据有、占有的意  相似文献   

5.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第一首首句“我不如陶生”,宋景定本作“我生不如陶”。纪昀说:“于义应作‘我生不如陶’。然(第)四句乃有‘生’字,则原本固‘陶生’矣。此称未免生造。”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认为。“一本作‘我生不如陶’,此后人疑‘陶生’二字不类而妄改也。……今据渊明《饮酒》诗云:‘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下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登”,实为“癹(ba)”字之误。 据《说文解字》段注称:“‘皋,气白之进也……’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皋有训泽者,《小雅》‘鹤鸣于九皋’,传曰:‘皋,泽也’。泽与皋,析言则二,统言则一。”可知“皋”的本义即沼泽。再看“登”字。据《说文》,“登”字的本文为上车,引申为凡攀上高处的动作皆曰“登”,如《左传》成公十五年“登丘而望之”,《礼记·曲礼》“登城不指”。“东皋”可泛指东边的沼泽,既为沼泽,盖为低湿处,就不当说“登”,故作“登东皋以舒啸”于文理不合.  相似文献   

7.
本刊总第四期《报刊病句选析》一文,总的来说对读者是颇有教益的,但对其中一个例句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那个例句是:“他们的嘴就是法律,随心所欲,在教育战线为非作歹,干尽坏事.”(《人民教育》1978年第一期)作者说:“这句话主语应为‘他们’,原句的主语却成了‘嘴’,后半句成了‘嘴’“为非作歹”,‘嘴’‘干尽坏事’,显然是不通的.多了一个‘的’字,致使应该作为原句主语的‘他们’成了定语.原句应去掉‘的’字,让‘他们’作主语.”这样分析是不能令人接受的.汉语的使用原则是经济好懂.这种句式比较简练,给人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且读者一看就明白,我们就应该大齐“绿灯”.吕叔湘、朱德熙两同志合著的《语法  相似文献   

8.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③,更上一层楼④。注释ZHUSHI①鹳(guàn)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旧城西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有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②依:靠,靠近。尽:尽头,沉没,消失,指太阳快要落山了。③欲:想要、希望。穷:穷尽,到达极点。④更:再。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头两句写眼前所见,日已西沉,快要落山;下面的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描绘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面对高高的楼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吟出了富有哲理的千古名…  相似文献   

9.
陆机《文赋》“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二句,历来注家,说法不一,似未能尽合士衡微旨。兹录数家之说,请析而论之。 一、《文选》李善注曰:“方圆谓规矩也。言文章在有方圆规矩也。”吴孟复《读<文赋>私记》从其说,并补充曰:“李善讲了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规矩又不是不变一成的,所以又允许‘离’‘方’,但是,不论如何,都应期于‘穷形尽相’。而  相似文献   

1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清晰地从一只鹩哥的嘴里蹦出来的时候,人们先是惊讶、继而好奇地围拢过来……这是我老爸心爱的鹩哥——学者在公园亮相的经典镜头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刘禹锡与白居易刘禹锡何时与自居易相识?贞元九年,刘禹锡登进士科、宏辞科。十一年,登拔萃科。贞元十六年,白居易登进士科。十九年,登拔萃科。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刘禹锡的科名在白居易之前。白居易《梦得前所酬篇有“鍊尽美少年”之句因思往事兼詠今怀重以长句答之》云:“鍊尽少年成自首,忆初相识到今朝。昔饶春桂长先折,今伴寒松取(一作‘最’)后凋。”自注:“昔登科第,梦得多居先;今同暮年,洛下为老伴。”这首诗,只能说明白居易对刘禹锡先登科第表示羡慕,不能认为自居易在应试时就认识刘禹锡。白居易有《为人上宰相书》,是写给韦执谊的。书中说:“今主上肇抚苍生,初嗣  相似文献   

12.
读词杂议     
结尾非蛇足温庭筠《梦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过去有人认为:“飞卿此词末句,真为画蛇添足,大可重改也。‘过尽’二语既极怊怅之情,‘肠断白苹洲’,一语点实,便无余韵,惜哉!惜哉!”(见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语)朱光潜先生在《谈诗的隐与显》一文中也说:“此词收语即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们认为,温庭筠这首词的结尾“点实了”,“近乎显”了,“真为画蛇添足”,应当“重改”,应当“删去”才好。而夏  相似文献   

13.
石淙+首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华枕之《唐孟郊年谱》(下称华《谱》)系于贞元九年:“当即今年自长安出游朔方时歌咏景物之作。”仪据“朔风”(其一)、“去矣”(其十)诸句与另篇《邀花伴》题注“时在朔方”即断言“诗中‘朔水’、‘朔山’也都指朔方”。此说显然不能成立。现先纠正其地理方位之误,再订此篇写作年月。  相似文献   

14.
明确杜甫写《望岳》(“岱宗夫如何?”)的立足点,是理解和分析这首诗的前提和关键。历来注杜诸家对此问题都很注意,明王嗣奭《杜臆》说:“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真须再登绝顶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望东岳而作也”;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这些意见比较一致地认为诗人没登泰山,仅望东岳而作诗,立足点在山下。近来有许永璋同志的文章(注)却认为这些意见“把‘光焰万丈’的诗篇笼罩在‘万重云雾’之中……这首名诗,就这样被误解了一千余年而不得其解。”误就误在诗的立足点上。文章的意思很清楚,也很有分寸,认为《望岳》不是在山下望岳时写的,而是在诗人已登泰山之峰,只是没到泰山绝顶时写的,立足点在山上。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当时诗人虽然登上日观峰,兴  相似文献   

15.
陶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其中的“尘网”,向来被解作“仕途”。可是,从陶渊明出仕到归隐,算来算去,怎么也够不上“三十年”。但若从二十九岁初仕为江州祭酒算起,至辞彭泽令归田,则恰恰十三年,于是吴仁杰断然改作“十三年”,王瑶注《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66年版)因之。近人或雨说并存。张芝《陶渊明传论》谓:“何孟春本引刘履说‘三当作踰,或在十字下’,陶澍又说‘三当作巳’,那就是这句话有这样几个可能:一去三十年,一去踰十年,一去已十年。但他们都没有注意‘一去三十年’是陶渊明所常说的,正如上引‘闲居三十载’见《还江陵》诗。且宋曾集本校各本异同最富,但此句下并无异文。故作‘一去三十年’为是。”这个结论是对的。只是,仅以“三十年”“是陶渊明所常说的”为论据,则嫌单薄。  相似文献   

16.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贵刊1996年第9期《趣闻轶事》专栏里登载的《“寿比南山”的由来》一文,说“南山指的是山东益都县风景幽绝的云门山,因在城南,亦称南山”。为什么“寿比南山”的“南山”指的是此山?因“从山脚向上仰望,高7.5米、宽3.7米的大红‘寿’字赫然镌刻在顶峰的崖壁上”,“真乃山即一‘寿’字,‘寿’即一座山”。此一说史料有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历来编在一起.这十二首诗是否同时所作,其说不一.清人温汝能说:“年谱义熙十年甲寅,公年五十.此诗(按;指‘昔闻长老言’一诗)是年所作,故云‘奈何五十年’也.计其弃官归来,至是得十年,故下章又云‘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也.”(《陶诗汇评》卷四)他以为属同时之作.与他同时的蒋薰则提出了不同意见:“《杂诗》十二首,前七首皆是‘岁月不待人’意;‘代谢’以后,却有谋生羁役之感.至末‘袅袅’六句,恐非《杂诗》,或《拟古》之十,亦缺落不全者.”(《陶渊明诗集》卷四)到王瑶先生则首次将其析而为二,以前八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公元414)年,后四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辛酉(公元401年)并指出最后一首“诗意隐晦,无从确定年代”,但从编次顺序看可能与前面的三首“为  相似文献   

19.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20.
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程瑞君一、“白日依山尽”并不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王之焕《登鹤鹊楼》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认为是写夕阳西下,依山而没的。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名句词典》说:“白白的日头顺着西边的山头不见了……”《唐诗鉴赏词典》说:“首句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