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腾 《晋阳学刊》2015,(3):9-15
李悝又称李克,学于儒门子夏氏,相魏变法而为三晋法家之先驱.史书中悝、克分列儒法,曾引致学术史上考辨观点的游移,其实正反映李悝思想在“由儒入法”谱系中的承前启后意义.首先,李悝谨持儒门贤德政治观点,崇尚士人“为君王师”,提倡君主“举贤以德”;其次,李悝自创制度公平理念,从身份地位、财产多寡、智识水平之差异来诠释社会矛盾,主张政府主导资源再分配,“废沟洫”、“尽地力”、“善平籴”、“射的决狱”的变法举措均是这一理念的法制观照.再次,李悝揭示极端贫富分化才是社会失范的根源,对重刑治国保持警惕,成为后世学说与法令的重要话语.最后,李悝撰《法经》,成为商鞅变法的范本,也因其儒门涌源而被奉为中华法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李维林  赵梦涵 《东岳论丛》2008,29(3):123-126
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是我国古典经济思想的精华,其不仅在古代的治国理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平粜法与平籴法的基本内容,分析比较了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论述其所具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以及其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法律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产物。我国自夏朝开始便出现了法律,后经商周至战国,逐步得到发展,李悝所撰《法经》一书,实集上古法律之大成。商鞅用李悝之法治秦,收效  相似文献   

4.
李悝变法     
李悝(约前四五五年至前三九五年),魏国人,是战国初年实行法治的政治家,是战国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初期是春秋以来社会继续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起义和平民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的灭亡。一些诸侯国逐步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新兴地主阶级起来夺取奴隶主贵族的权,建立了新的封建国家。公元前四○三年,晋国的大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晋国,建立了魏、赵、韩三个新国家,揭开了战国时期封建夺权的序幕。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虽然实现了封建夺权,但旧制度还远远没有彻底摧毁,奴隶制复辟势力十分顽固,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魏文侯在执政的前期,积极进取,力图革  相似文献   

5.
魏文候其人,在战国诸候中,堪称有所作为的一名君主。司马迁在《魏世家》中对他颇有称道。他在位执政期间,任用李克,李悝以及吴起,西门豹等一批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实行社会改革,终于把魏国建设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头等强盛的封建国家。周威烈王命名魏为诸候,并得到各诸候国的承认,盖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6.
评魏文侯     
魏文侯是战国初年魏国的国君。他在位的五十年间致力于社会改革,获得成功,魏国因以富强。继魏文侯改革之后,六国相继实行变法,遂成为一种运动。正是这场变法运动完成了中国社会向封建制的飞跃。因此,作为魏国社会改革的  相似文献   

7.
史记货殖列传引计然之言曰「夫,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汉书志载李悝尽地力之教曰:「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馀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馀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旧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馀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观耕之心,而令(?)至于甚贵者也。」案计然言(?),以三十为最下之价。而李悝农家之人,以石三十为率。盖籴(?)之利尽归商贾,农夫所得,廑此区区而已。假使取三十、八十之中,石得五十,则四十五石之(?),可多得九百钱,反赢四百五十,足勉支疾病死丧之费矣。故知农夫之困,商贾实为之也。李悝言食人月一石半,是日五升也。赵充国屯田奏:「愿留万二百八十一人,用壳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斗。」则日八  相似文献   

8.
鲁穆公变法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穆公任用儒家之故 ,更非穆公任用子思之过 ,而是穆公未能完全听信儒家尤其是子思之言所致。子思已非其祖父式的儒家 ,而是以鲁学为主、并蓄齐学之后的集大成者。子思师、公仪休为政的鲁穆公变法与子夏师、李悝为相的魏文侯改革处于同一潮流 ,具有同等意义。子思对儒家学说的成熟、法家思想的定型均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岳纯之 《兰州学刊》2011,(11):97-101
作为一种法律形式的律,在公元前309年前已经存在,甚至战国初年魏国李悝变法时已经有律,也不无可能。认为作为一种法律形式的律只能出现在公元前260年左右的观点,现在看来纯属臆测,根本无法成立。战国至汉朝的律都是诸法合体之律,其中不仅包含大量刑事法律规范,也包含大量非刑事法律规范,而传世的各种律典则都是单一刑法之律,从诸法合体之律到单一刑法之律,其间有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开始于汉朝,而其完成则在曹魏,标志就是曹魏新律。在律发展的早期,篇目、律条、内容等也发生过一些变化,这些构成了律之演变的另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代的李悝(又称李克),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定的贡献,尤其是他在法律方面的建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史记·平准书》说: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由此来看,李克俨然是一位时代的先躯,其业绩为秦始皇平定群雄建立统一大帝国奠定了基础,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1.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成玄英疏:“钩者,腰带钩也。”恐非是。后人据此误以为:钩,极言其贱;国,极言其贵。窃小者反诛,窃大者反侯;益误。钩在此实指南方贵重之宝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钩”即“吴钩”,与“莫邪”同为宝刀之名。徐锴《说文系传》引:“晏婴曰:‘曲兵将钩之,吴钩也。’”《汉名臣奏》:“近臣侍侧,不得著钧。”《东观汉记》:“赐邓遵金蚩尤辟兵钩一。”可见,“钩”为高级官员所佩宝刀,君王因其贵重,故用作赐品。且战国时虽严刑峻法,未闻有因窃衣带钩而诛者。《晋书·刑法志》:“秦汉旧律,其文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用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其《法经·杂篇》:“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而《胠箧》“窃钩”上正有:“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窃“符玺”当诛,窃“钩”亦当诛,可见“钩”与“符玺”同为宝物,“窃钩”在当时已构成重大刑事盗窃案,其诛宜矣。  相似文献   

12.
论三晋古文化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国公室的内乱、相互残杀 ,造成卿大夫中一大批非姬姓的新贵族或军功贵族产生。“三家分晋”之后 ,因魏、赵、韩所受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较小 ,它们对旧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力 ,容易滋生法治的萌芽 ,在春秋时即有“铸刑书”、“铸刑鼎”的重大举措。战国初期魏文侯的礼贤变法 ,更为法家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其中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讲学 ,成为西河之学的首领。他是儒家向法家转化的过渡性人物。魏国的变法是促使儒家向法家完成转化的契机。子夏的弟子李悝则是法家的始祖。三晋不仅是法家的摇篮 ,而且也是名家和纵横家产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浅论“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论“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合理性庄电一"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历史上推行了很长时期,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多次加强。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以农为本。战国时,改革家李俚在魏文候的支持下,在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平"...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时为剧情所动而潸然泪下。法家巨子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的潮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自己却被顽固派所羁绊。本文试图对商鞅变法进行简要的历史分析并与当前中国的改革攻坚进行分析比较。一、商鞅其人与商鞅变法(一)商鞅是刑名之学的集大成者“年少有奇才”的商鞅被刑名之学的奠基人李悝视为衣钵传人,成为战国中期法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商鞅胸怀韬略,善言辩,能  相似文献   

15.
范蠡是我国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物价的第一人,他的平粜思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其后的李悝变法、桑弘羊改革都是对范蠡平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封建国家干预经济的早期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既有稳定物价、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质次价高、强买强卖,对民众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副作用,因此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程度必须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6.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0,31(3):29-32,43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既"本为动词,是"尽"的意思。由此虚化为副词,是"已"、"已经"的意思。由副词又虚化为连词。连词"既"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二是表示让步。在出土战国文献中,"既已"是个复音虚词,作副词用,是"已"、"已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韩非师事荀况,承袭并变革了荀况“礼表法里”的思想,融合引申了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和商鞅诸子的学说,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同时,他博约儒墨黄老理论,成为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思想家。韩非的法治思想对其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历代统治阶级都不同程度地应用其法、势、术学说。韩非所处的战国末期时代,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大动荡、大变革,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礼仪名分秩序早已礼崩乐坏,其统治已分崩离析,几近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经  相似文献   

18.
一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起源于管仲、李悝,发展于战国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由韩非集其大成。这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们的心理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把人心、人情、人性等心理学问题,看成是“正法之本”,即实行法治的依据,其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是《管子》和韩非。  相似文献   

19.
关于魏灭中山若干史实的辨证田卫平魏灭中山,是战国初年的一件大事,它与魏对秦国河西之地的经略等,共同构成了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实施全方位战略的初步框架。然而,由于史籍的阙略及后人理解上的歧异,千百年来,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影响了对这一...  相似文献   

20.
传说中的"河伯"是黄河水神。对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来说,"河伯"是非常可怕的水神。据屈原的《九歌·河伯》,它能起大风,使波浪翻腾,气势非凡。河伯遨游黄河,驾着水车,车顶覆盖着荷叶。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身为邺令,到邺城,目睹了"河伯娶妇"的习俗,即"冥妇"。有的学者根据这些故事与一些甲骨卜辞资料,提出了妇好作已经死去的商王室祖先神的冥妇,然而甲骨卜辞的表明"妇好"并无作过"冥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