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羁押制度的社会之痛绵延古今中外,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又纠结产生于刑事司法制度中的若干不足。本文以"躲猫猫"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看守所体制的现状及其体制弊端,对比西方法治国家未决羁押场所的设置及其规律,提出我国看守所改革的具体措施,我们应重新科学界定看守所职能,实行看守所中立化,明确看守所的各项具体制度,同时完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询问规则,以达至人权保障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
房国宾 《兰州学刊》2009,(12):138-142
审前羁押定期复查信息披露制度,利于维护被羁押人包括知情权在内的基本权益。鉴于我国实务当中超期羁押问题较为突出,实有必要建立该项制度,明确定期复查主体应当履行的告知义务。笔者分析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基础,探讨了其适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有关国家于此问题的具体做法,并进而提出构建我国审前羁押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设想,冀益于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审前程序中,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使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保障被羁押者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在羁押状态下参与诉讼是司法常态,审前羁押量大、羁押率高、羁押期长、被羁押人权利救济困难等问题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审前羁押融合于拘留、逮捕当中,没有形成专门的制度,造成羁押标准不明确、适用程序行政化、司法属性不足。参照逮捕与羁押分离以及审前羁押需要司法授权、审查、救济的现代通行司法原则,在坚持检察机关作为主要审查主体的前提下,通过细化逮捕适用标准、增强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属性、丰富羁押替代措施、完善羁押救济程序,以此严格限制审前羁押适用,是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实现犯罪嫌疑人在未羁押状态下参与诉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姜伟 《理论界》2015,(3):61-67
未决羁押,一般是指专门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涉嫌犯罪者从逮捕后到法庭确定其有罪前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状态,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程序都离不开未决羁押。但是,我国在介绍比较外国未决羁押制度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对临时羁押与我国逮捕制度有混淆,对法治发达国家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主要原因认识有偏差,对于听证式审查方式的作用,以及人身保护令在未决羁押救济制度中的作用都有认识不足。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改革中应当坚持检察机关作为羁押适用的决定机关,理性选择审查决定羁押的程序,明确羁押必要性审查后位适用的地位,扩大非羁押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郑妮 《重庆社会科学》2005,(5):68-72,84
本文从探讨审前羁押的涵义和性质出发,参考西方各国关于审前羁押司法程序的规定,对我国现行审前羁押司法程序进行反思,从实体原则和程序原则上以及分权理论的角度提出控制审前羁押的整体思路,力求完善我国的审前羁押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存在着逮捕未与羁押实行分离、羁押场所侦查化、超期羁押、羁押适用率高等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完善。文章从我国当前未决羁押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标准,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了限制刑事审前羁押措施中国家追诉机关的羁押权,保护被羁押人的人身自由权,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我国有必要引进国际上通行的司法授权、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制度,以填补我国刑事审前羁押措施司法控制的空白.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司法文件中有关审前羁押措施司法控制的最低标准和国外审前羁押措施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审前羁押措施的现状、弊端,对我国未来的审前羁押措施的构建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审前羁押替代措施的适用,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实现诉讼经济.鉴于诉讼理念方面的差异,各国于审前羁押替代措施的选择方面存在区别.我国在构建审前羁押替代制度时应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依据本国的传统文化及司法实际作出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深刻的法律弊端。尤其在我国的刑事侦查程序中,出现了许多侵犯嫌疑人基本人权的情况,拘传、监视居住异化为变相羁押,羁押已成为原则而非例外的适用。为了保障受刑事追诉者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人权,抑制国家权力的行使。本文就审前羁押所产生的影响和弊端及我国在审前羁押上采取的态度,针对现存审前羁押中的缺陷找出根源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审前羁押体制的历史看其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尊重过去我们才能理解现在。我国审前羁押体制从过去的混押、混管逐步走向分押混管再到分押分管,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我们现今的体制设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总体进步性非常明显:审前羁押活动逐步的与审后羁押分离;审前羁押体制逐步的从司法体制中独立了出来;审前羁押体制的中立性在逐步增强。透过这样一个个规律,我们大致能够预测到我们国家审前羁押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刑事诉讼法将羁押作为拘留与逮捕后续的当然状态,必然导致羁押的滥用。根据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未决羁押应属非常态的例外,故应通过完善羁押的实质条件予以理性控制,尽量减少羁押。建议将羁押从拘留、逮捕中剥离出来,并以现行的逮捕条件为基础,严格羁押的实质条件:适当提高羁押的证明标准,完善“罪疑条件”;对“罪重条件”加以必要的法定限制;明晰“必要性条件”,这是减少羁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蔡宏图 《学术界》2007,(5):184-188
我国未决羁押的主要问题是羁押时间长和羁押率高,必须根据国际性人权文件关于羁押的普适性规定,从立法上建构独立的羁押措施,进行司法控制,完善羁押替代机制,改革羁押期限规定.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非常关注,对现行逮捕羁押制度在程序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直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流观点认为,在制度设计上,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检控方行使批准逮捕权特别是决定逮捕权,有违逮捕程序中立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对逮捕羁押的审查方式行政化,逮捕羁押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不重视逮捕羁押的必要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未决羁押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因涉嫌犯罪或被指控犯罪的人,在其被生效判决确定有罪之前,对其人身自由予以剥夺的强制措施.此项制度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只是文字上的表述或法律上的概念有所不同①.  相似文献   

16.
知悉权既是被羁押人应当享有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亦是正当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赋予并保障被羁押人的知悉权是实现诉讼民主、程序法治及保障被羁押人基本人权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尽管被羁押人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知悉权,但无论是立法规定,抑或司法实践均存在明显不足.进一步拓宽被羁押人的知悉范围,规范其行使该项权利的相关程序及保障机制,是实现我国审前羁押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看守所的管理模式可以归结为约束—保护—信服。在法律规范约束和外部监督的双重推动下,该管理模式以看守所为主导、被羁押者配合的方式运行。中国看守所的管理模式昭示了具有中国司法元素的人权保障机制的渐进式建构,并对人权状况的促进、刑事诉讼的运行、未来刑事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看守所是由人民政府设置、公安机关管理的,承担刑事羁押职责,为公检法司履行刑事诉讼服务职能的执法部门.2009年云南晋宁看守所在押人“躲猫猫”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出现引发了民众对看守所监管问题的关注,使看守所内的人权保障问题曝光在了全社会的“镁光灯”下.人道待遇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所应受到的社会和他人对其最起码的尊重.被羁押人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其仍然是社会一分子,获得人道待遇、尊重其人格尊严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确立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这是我国逮捕适用控制体系中的一项新措施,体现了尊重与保障人权原则、羁押比例原则和检察监督原则,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但该制度面临着司法传统和法律意识、替代性措施不足、三方构造模式欠缺,以及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完善羁押替代性措施,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是实现这项新制度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超期羁押现象已成为困扰我国司法实践的一大顽症。解决超期羁押的根本措施在于制度的设计。确立侦查与羁押分离制度、羁押前的司法审查制度及羁押过程中的复查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