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德育目标的总取向是封建伦理道德 ,其积极因素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设置语文德育目标 ,设置“读经讲经”课以落实语文德育目标 ,把抽象的德育目标落实到各个科目 ,把道德判断隐含于教学要求中 ;民国时期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德育目标总的价值取向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它试图在伦理、人性、时空和制度等方面完成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本文以"文以载道"为切入点,从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两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的问题,从而达到"文道统一"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中,语文课只有讲解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功能,语文课是枯燥乏味的.但我在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发掘课文中的素材,寻找到许多德育资源.我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资源的使用,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做法有利于弥补班主任单一的教育形式的不足.其实,学科德育渗透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与高校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教育的协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明星 《江汉论坛》2005,(9):132-136
从施教目的、施教方式及施教关系来看,道德教育可以区分为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教学式德育与制度式德育、血缘式德育与业缘式德育。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的目标分野、教学式德育与制度式德育的价值间离、血缘式德育与业缘式德育的本位差异,既是困扰道德教育的现实矛盾,也是道德教育协调性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变迁社会中大学德育的价值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传 《江汉论坛》2007,19(2):121-124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中国共产党对步入21世纪的大学使命和大学育人原则的时代解读和庄严承诺."德育为先"中的"德育"不是"先"和"后"的时序性概念,而是价值性概念.本文从价值学依据、结构学、比较学三个维度解读了大学德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高校为实现全员育人目标使德育机构和根据高校德育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制定的高校德育制度的有机结合。研究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为提高高校德育组织及所有教职员工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校德育目标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创新主要表现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化、制度化",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高尚的品德情操.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入心扉,育人细无声",在学校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育人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呢?本文试小议之.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担负着德育的任务,其德育渗透有以下途径。一、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素养(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育工作等)和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并在他的言传身教中表现出来,这是保证实现语文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阐明了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中,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的必要性、叶老认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这里所说的“接受美感体验”,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人生的受用”也就是思想上获益,即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总之,无论“美育”还是“德育”,都必须首先接触到作者文章中的意境,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