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实际科学推理的思维过程成为可能。于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交叉点上形成了“人类问题求解”理论。同时,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逻辑研究的交叉点形成了适用于计算机的新颖逻辑理论及算法。计算机人工智能(AI)研究虽化分为两派,但无论哪一派,在对于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包括机器学习和机器实现方面的研究,都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带来革命性变化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逻辑机器哲学是由美国当代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勃克斯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是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哲学新思维,又是对哲学史上的朴素唯物论、机械唯物论的继承与发展。在逻辑机器哲学中,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这个受尽奚落的命题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假定。它使得"人是机器"的哲学意蕴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得到新的阐释。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信息技术哲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近年来认知科学哲学的发展,把逻辑机器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人工生命哲学的诞生。逻辑机器哲学研究为复杂系统科学视野下的人工生命及其哲学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晓荣 《青海社会科学》2007,3(1):133-135,116
自从毕达哥拉斯提出“数”的概念之后,科学技术在其生成、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总要受到各个历史时期数学发展程度、数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和规定。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广泛普及应用,计算这条主线日益彰显。本文试图以计算为起点,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从cyborg、人工情感、人工生命产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揭示出暗藏在这几个不同领域中的共同主线———计算主义的重要意义。并对计算进行一些技术哲学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最主要的分类之一。在存在论层面,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的技术手段,而强人工智能则是如同其他生命一样,可在真实世界中生存的人工的智能生命。按照生命演化史上其他生命,特别是人类的进化模式,作为生命的人工智能的演变不应是奇点式突变,而应是渐进式进化。如果说弱人工智能的威胁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新的技术威胁,那么人工智能生命的威胁则在于生命演化史上首次可能出现类人类和后人类生命,这改变了人类在生命演化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后人类生命的出现,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在人类视角和生命共同体视角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以有机思维来研究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以人工智能的建构基础、运行逻辑和功效评价来深入把握人工智能本质的重要方式之一。马克思的有机体思想虽然是蕴涵在其社会有机体的分析与研究之中,但是其超越自然历史有机体形成的哲学思维,使其真正内化了历史对有机体的规定性,是我们真正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理论思维。因此,以马克思“有机体”视域来研究人工智能,就是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系统自治性、算法进化性和通用智能可能性等重要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回答人工智能“类人性”的本质,并通过这样的回答使人工智能对象化、现实化、功效化的社会历史意义得到真正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认知科学运动发源于美国,最早使用“认知科学”一词的是L·希金斯(1973)。从那时起,不少学者都试图为之下一个定义。美国认知科学创始人之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H·A·西蒙认为,认知科学就是探索智能系统和智能性质的科学。他所谓的智能系统并不限于人,也包括表现出智能行为的机器。他指出:“直到最近,人们都把智能同脑和‘心灵’联系在一起。但是,研究人工智能的程序以及人类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教会了我们建造不是人的智能系统以及从人脑和电子装置的硬件中抽取智能行为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科学》网站报道,作为一种超快速模拟算法,人工智能(AI)仿真器提供了一条"捷径"——基于神经网络的AI可以很容易生成精确的仿真器,从而将所有科学领域的仿真加速数十亿倍。该技术被称为深度仿真器网络搜索(DENSE),依赖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开发的一种通用神经结构搜索。它在网络的输入和输出之间随机插入  相似文献   

8.
关于智能进化,以往所涉及的只是生物智能进化,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关于智能进化的研究必须推升到更高层次。人工智能所意味着的存在升级,在存在论层次让人感觉人类面临存在性危机,而在智能进化维度则可以看到导向广义智能进化。从更高层次的广义智能进化看,生物智能是原生智能,在生物智能基础上发展的人工智能是次生智能,广义智能进化正是由原生智能进化和次生智能进化构成的更高层次的智能进化。由于智能载体的不同,原生智能和次生智能具有不同的相对进化优劣势。碳基智能的最大优势是智能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和进化,最大劣势是迭代周期长、进化速率慢;而硅基智能的最大优势则是进化速率为碳基智能所无法相比,最大劣势是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碳基智能和硅基智能进化机制的区别在信息编码,广义智能进化的机制则由此深入到信息本身,这表明,进化归根结底是信息的进化。  相似文献   

9.
正人工智能技术是我国工业领域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可以模仿人类的思维和大脑。因此,从诞生开始,人工智能技术便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不仅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还能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文章通过阐述人工智能概念,分析人工智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的流派大体上可分为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它们在历史上与知识产权法各自存在相应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以符号化的知识表征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点,客观上为知识产权法统一本质的概括提供了新的理论,并可以进行知识产权法专家系统的建构.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联结主义人工智能以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和学习过程为主要特点,与知识产权法具有共同的"鼓励学习"宗旨,又在专利客体、创造性审查、创新本质界定和法律伦理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与互联网联系更加密切的行为主义人工智能强调智能行为是适应周围环境的进化行为,其契合了网络时代知识产权立法一定程度的"行为规制"转向,也对相关主体的权利博弈、保护对象的进化升级、智能交互行为的法律规制等带来了挑战.不同流派的人工智能既是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又是其完善工具,它们应当彼此进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在绘画、编曲、作诗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艺术创作活动的“属人性”受到极大挑战,“人工智能艺术”的可能性问题也逐渐成为艺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目前的人工智能艺术基于特定的计算机算法机制,具备了极强的“智能性”,但“智能性”并不等于“属人性”,称其为“类人性”可能更为恰切。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艺术“大脑”的“算法”最终是由人来操控的,算法不可能真正独立于人的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属人性”艺术活动的“求真”“致善”“臻美”的自由本质是人工智能艺术所不可能真正企及的。从生产主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主体是以人类为主导因素的新型合作主体;从生产机理维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依赖于模仿、融合和创造的算法机制;从生产客体维度来看,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只具有有限的创造性,本质上是基于经验回溯机制的“类人创作”。当前人工智能艺术生产活动无法超越“属人性”意义上的自由创作,只能成为“类人性”意义上的“平庸创作”。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雨果·德·加里斯预言:21世纪科技所产生的"高智机器"的智能将比人类智慧高出不止2倍或者10倍,而是万亿个万亿倍,那就是真正神一样的东西.在今日的地球上,尽管蚊子是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极其复杂和不可思议的生物,但人类常常轻易地杀死它们,因为我们从来只把它们看成一种有害的生物.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研究与运用钟月明人工智能是本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模糊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医学、工程技术以及哲学等许多学科互相渗透而产生的交叉科学。其创始人是美国卡内基一梅农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4.
人工生命不仅是当今的前沿学科之一 ,而且引起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文章分析了人工生命的基本特征和创建人工生命体的主要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人工生命对生命的起源和本质所提出的新挑战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主体是一个要靠实践但又不能完全等待实践来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问题上的悲观主义者认为人永远是惟一的主体,人工智能会思维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它终将成为第二个主体。它是否会危害人类,取决于人类对它的态度:人类若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就必然会排斥它、否定它,它就会成为弗朗肯斯坦的怪物①;若承认它的主体性,尊重它的感受和需要,就会进入两种主体共生共荣、快速进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AI艺术在智能算法的技术框架下衍生,经历了从计算机艺术到人工智能艺术的动态发展历程,机器生成与人脑认识呈现出相似逻辑。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模拟感知、类脑语义搭建了AI艺术的技术基础,由此型构了AI艺术虚拟化身、共情感知和艺术创意的生成逻辑。在跨媒介的艺术传播语境中,AI艺术是生产、流通、持有衍生至虚实深度重叠的高维交互空间,观众对AI艺术的感知、理解、互动、记忆,趋向共感知性的综合审美体验。AI艺术重塑人机关系和协作模式,具有自主性、平等性、过渡性特点。进一步厘清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情感互动与智性感知等问题,将为AI艺术突破创造力边界、实现自我进化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智能经济的发展内生于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的智能化需求。与AI 1.0不同,新一代人工智能(AI 2.0)不再是简单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而是基于网络空间发展的数据智能,即智能机器、人和网络相互融合的智能系统。智能经济是以数据和计算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形态,包括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智能化过程中创造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创造出的数据生态优势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拥有数据生态优势的条件下,强烈的需求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的高度开放性和核心产业部门与融合产业部门的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会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3月,世界级科技大会(IBM)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除了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电子计算机——容纳近100万个晶体管、大小与粗盐粒相仿、运算能力等同于上世纪90年代的x86位计算机,还预测改变人类未来生活的5项新技术,分别是加密锚和区块链技术、格密码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显微镜技术、"零偏见"人工智能技术及量子计算机技术。这5项黑科技将怎样改变人类生活呢?让我们来逐一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然来服务人”,构成技术的原发动机和目的。这一原发动机和目的构成技术研发之“度”:在其度内,技术向善;逾越其度,技术向恶。以此观以人脑为资源开发对象的人工智能技术,却是以“利用人脑来服务人和发展社会”为动机和目的,其反人本的物本主义诉求内生出无解的伦理困境,因为无限度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最有可能将人引向被技术和技术物奴役的道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行方法,是将人工智能作为根本的制度和法律问题,纳入以权利为准则的制度体系和以法权为准则的法律体系的建设之中,制定限度开发的边界法则,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限制在模拟人的智商领域,使研发的智能产品成为“一般意义的上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