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2月12日,我作为一名评委,参加了同济大学第15届“青年杯”辩论赛的决赛。双方辩论的题目是:“长生不老是一种幸福还是不幸”。正方为土木工程学院,认为长生不老是一种幸福;反方是材料工程学院,否定这种说法。正方清一色男生,气势轩昂,西装革履;反方三女一男,面有微笑,不卑不亢。这似乎暗合了某种性别上的隐喻:男性多喜长生,女性则更多倾向于今生的幸福。正式辩论前先有一小品演出,其主旨也印证了这种隐喻:一对恋人,男方得一长生不老药,药力只在当晚有效,劝女方一道服用;而女的则犹豫不决,最后弃之不用。结果一半被一窃贼误服,另一半…  相似文献   

2.
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费尔巴哈曾经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此语虽言过其实,却亦有其可取之处.古今中外,且不论身边的芸芸众生对幸福有着各自独特的思考和追求,甚至学识渊博之士给予幸福的理解和阐述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幸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力,甚至在更多时候人们认为它与快乐有如孪生,正因为这种简单的等同,使人们对幸福的感性把握超越了理性的思考,以致对幸福的定位愈加困难,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幸福的归属感.而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生存意义的一种理性表达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力求通过对幸福文化的解析使幸福理论更加系统化,上升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希望借助人文力"场"来影响"不知所措"的现实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德性幸福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的典范,但却不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唯一形式.孔子的德性幸福观涵盖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的原则,纯粹德性幸福摒弃功利幸福,抽象德性幸福超越功利幸福,现实德性幸福把功利幸福作为德性完善的副产品.三种形态德性幸福的统一体就是孔子完整形态的德性幸福,既有作为理想追求的幸福境界,也有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从而奠定了儒家德性幸福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对宗法制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大同"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的言行目的只指向这一目标,加上春秋时家庭关系的演变,儒家对个体家庭并不看重.孔子的幸福观可以分为纯粹德幸福、抽象德性幸福和现实德性幸福三种.但这种德性幸福感是针对理想而言的,它连最起码的亲情都不看重,不足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幸福新解     
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窃以为,幸福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感觉。这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幸福是人类灵魂的一种香味"的观点很相似。哲学家叔本华说:"幸福即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而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标,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人生即一串痛苦所构成,能避免一分的痛苦,即一分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正"幸福"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名词,也是形容词,是指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人生终极目标。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亚里士多德指出,政治伦理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指导人们达到幸福的境界。在他看来,"幸福是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幸福观可概括为三种形态:古希腊德性论意义上的幸福观,中世纪实在论意义上的幸福观,近现代目的论意义上的幸福观,这三种幸福观在本质上都以幸福本质以及获得幸福途径的统一性为目标.基于此,后现代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幸福观抹杀了个人意志,主张幸福是自我的和个人化的.后现代哲学在幸福问题上归根结底只是将传统的"统一性"德性,变成了"自我"心中规定的德性.后现代幸福观具有多元化与虚无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终极生活目标.对城乡居民幸福感的研究既有一般性价值,也有特殊性价值.前者表现在了解不同类型人们的幸福程度、辨认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后者体现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见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过程,记录理想类型价值下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关系及其伦理关系的整合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强 《兰州学刊》2002,(3):37-39,23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关系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社会关系的状态的良好,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个人幸福国家强盛的条件.各种社会关系的"好""坏"与"善""恶"的评价和要求是一种伦理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与一颗智慧的头颅相遇是一种幸福,与一个高贵的灵魂相契则更为幸福.卢梭,无疑,是拥有这样的头颅与灵魂的少数人之一.可惜的是,时代并没能理解卢梭,他并不生活在他的时代,他是时代的弃儿,卢梭时代的到来是在身后.在"后卢梭"时代,他成为能引起人们兴奋的焦点,褒与贬,鲜花与唾液,卢梭永远不会寂寞.  相似文献   

12.
美德伦理自其萌芽伊始便是一种幸福伦理,以追求并实现一种属人的幸福为其鹄的。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伦理思想家们在美德与幸福关系上的探讨,可以归纳为"有益论"、"阻碍论"和"同一论"三种形态。其中,"阻碍论"存在较大的偏颇,"同一论"则只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的探讨,它们二者都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有益论"是比较合理的看法。虽然我们的探讨主要还只是学理性的,但它至少表明,人们以美德来求得幸福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由席书涛主编的《叩响幸福之门——〈大庆幸福谣〉品读》一书,是《大庆幸福谣》系列宣讲活动的延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深入,是大庆社会科学界科普工作的最新成果.这本书,围绕"幸福"的命题,对《大庆幸福谣》运用讲故事、明哲理、开心悟的"品读"方式,对幸福的真谛作了全面剖析,对幸福的内涵作了深入理解,并着重强调对幸福目标最高境界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4.
如今,"建设幸福中国"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幸福,已经成为当下最令人憧憬的词汇。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主观体验和做出的一种总体的主观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也就愈强。对于幸福的理解,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  相似文献   

15.
理解幸福权利有两个维度:一是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权利;二是享有幸福和追求幸福是一种权利.幸福权利概念本身应该是两个维度的辩证统一.弱势群体幸福权利具有幸福共性,同时突出自身特殊性.弱势群体在享有幸福权利和追求幸福权利过程中遭遇了众多障碍.为此,使弱势群体享有幸福权利最主要的措施,除了消除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消除精神贫困.只有从伦理精神上建构起弱势群体幸福感,享有幸福权利才最为彻底.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幸福的一种强烈感觉。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倡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人的解放"的意义,她必将引领广大人民不断超越低级需要,健步走向"意义生活",提升人的"意义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最终目的,是所有价值的基本依据,也是所有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自由、平等、人权也概莫能外,最终也须由人的幸福来说明。道德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善是幸福的存在方式。达致幸福的关键在于变化气质,剥除身上的浊气,使善性光亮起来。  相似文献   

17.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与"善"、"德性"、"城邦生活"紧密联系;是一种合乎德性的善(好)的生存状态。他一方面强调作为优秀品质的德性对于幸福的前提性意义,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的实践"作为幸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福是由快乐、价值和自由三大元素组成的.应该从幸福的自我意识和幸福的社会化两个方面去提升人们把握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的时态特征提醒人们要把目光放在关注"当下"上,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幸福感还和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每个人应当心存善念,帮助他人获得幸福,以增加自己的正向幸福.  相似文献   

19.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整体设计.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当前备受学界关注的"幸福悖论"问题,认为描述财富增长而幸福水平停滞不前现象的"幸福悖论"实际上是狭义的"幸福悖论",它是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而幸福水平却停滞不前的广义"幸福悖论"的一个表现,而广义"幸福悖论"的形成是由于人们把大量资源消耗在追求某些低层次的、仅仅蕴含有限价值的幸福类型上,以至于阻碍了整体幸福感的提升。基于这一认识,文章提出了"幸福转型"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初步但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