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以社会批判为主,在方法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立场,同时关注日本现实道德问题。与经济学和历史领域的问题意识不同,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着力于将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日本共产党的理论学说,但确实在公民权、人道主义、发达国家性质等问题上对其给予了指导。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多集中到学院派的学者及其理论研究之中。本文着重考察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总体形态。  相似文献   

2.
一早在公元二、三百年以前,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的青铜器和铁器几乎同时传到日本。日本很快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同一时期,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因此从渔猎社会一跃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中国的汉字,儒教和佛教(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日本接受的是从百济传去的中国版)也相续东渡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隋唐时代,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直接来中同学习,前后持续长达三百年之久。举凡中国政治体制、法律思想、文化教育乃至民情风俗无  相似文献   

3.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儒教、道教等的对立、融...  相似文献   

4.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逐步融合实现中国化发展至顶峰,而后渐渐衰败.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其思想价值体系必然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存在矛盾冲突.佛教思想家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实现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在不放弃根据的思想和价值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附和儒家思想,论证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儒家思想的伦理化特征,使二者伦理思想的共通成为必然,因此佛教伦理积极融会儒家伦理,实现自身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转变,准确地说是儒家化转变.  相似文献   

5.
要了解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就必须考虑几个条件:1.日本是一个岛国。2.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以农业为主。3.日本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的社会,只讲一种语言。4.日本有三大宗教。神道教发源于日本,佛教于十六世纪传人日本,儒教于三世纪传入日本。由于三教并存,所以日本人民产生了一种独有的宗教观。这就是宽容忍耐而优柔寡断。历史上曾几度出现过宗教之间的冲突,但在大部分时期,各教之间是和睦的,大多数人同时信仰三种宗教。在宗教问题上不存在排他现象。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文化与日本经济现代化——关于日本式市场经济特色的若干思考辽宁大学张锐智从传统文化角度讲,日本属于东亚文化圈,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就其经济模式而言,日本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东方的儒教与市场经济在日本成功地兼容,构成了日本式市场经济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所谓现代日本朱子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者研究朱子学的情况。对于这个时期日本朱子学研究的特点,日本岛田虔次在《战后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中有所概括。他说:“战败后,随着社会状况的激变,学界的情况也大有改变。在继续历来的哲学意味的研究之外,作为新的倾向,可以说还有所谓思想史,即思想的社会史,或者叫做社会的思想史。这是超越儒教、佛教的区别,探求时代的意识——思想的一种见解。”这就是说,现代日本  相似文献   

8.
<正>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教授所著的《"儒教国家"日本的实像——社会史视野的文化考察》(以下简称《"儒教国家"日本的实像》)于2013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不仅鉴定结果为优秀,而且入选了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统一组织出版,堪称代表了当前日本史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国外的汉学中 ,俄国汉学独树一帜 ,而儒佛道研究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用翔实的资料阐述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综合研究 (五教合一 )、儒教研究、佛教研究和道家道教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封建时代的叛逆、反封建的思想家安藤昌益,以自然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批判封建道德为理论前提,创立了以平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在日本封建社会的末期,表现出独自的特点,奠定了他在东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笔者试从东方伦理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探究安藤昌益的伦理思想。 从伦理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任何一位伦理思想家都曾程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日本布教引发的思想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白 《日本研究》2002,25(4):49-57
基督教传布日本 ,必然与日本的既成宗教相遭遇。从文明历史的角度而言 ,这种遭遇按其性质可分三层意义 :其一 ,不同类型的宗教之间的接触 :基督教对佛教、儒教和神道教 ;其二 ,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接触 :基督教布教过程中所携带的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对东方古老的哲学文化 ;其三 ,不同类型的民族种群之间的接触 :借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表达其世界制霸观念的、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欧洲人 ,对借神道·儒·佛三教一体而表达其民族意志的日本人。然而 ,就斗争的形式而言 ,却又是简单直率地通过宗教思想的冲突展开的。一、神道教与切支丹  “…  相似文献   

12.
从古时起,韩国人受到三大宗教(儒教、佛教、道教)所倡导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诸如仁慈、博爱的影响,就崇尚关怀穷人和残疾人的理念。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庞大家族体系,很看重血统和家庭出身。从不因为家族中某人的残疾而侮辱或抛弃他。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侵占时期台湾佛教的日本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进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台湾,近代以来以“王法为本,镇护国家”为旗帜的日本佛教也随之传入。从此台湾佛教逐渐背离了中国佛教传统进而受制于日本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日本佛教并没有随着教...  相似文献   

14.
唐永亮 《日本研究》2007,2(3):61-6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日本法西斯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伤害,也把日本带入了深渊.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法西斯专制政府对国民伦理思想的控制,意在回答如下问题日本法西斯专制政府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对国民伦理思想的统治;在其统治下,日本国民的伦理观呈现了怎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亚洲伦理思想从地理范围讲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从思想渊源讲,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文化圈,即印度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和中国汉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主要是以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中心。佛教文化由印度分南北两路向外延伸,北路一支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汉地,由此再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下至越南,主要是大乘佛教;另一支传入中国的藏、蒙地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研究日本现代化的论著不断推出,尽管各家观点间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差异,但无疑推动着学术研究的活跃与发展。文化因素是日本现代化得以成功的条件之一。如果从人类文化学的层面,透视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就可以发现,具有社会生活调节功能的儒教伦理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前一阶段,中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意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儒教伦理对日本现代化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为推崇中国天台思  相似文献   

19.
小说《楢山节考》中所描写的将上了年纪的老人遗弃至深山中的故事,从人类伦常道德角度看,确实匪夷所思。但在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等书籍中确有相似的记载。可见日本在孝养观出现以前有过一段孝的真空期,在此期间人们心中并无孝的观念。在中国儒教孝道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忠孝观念由于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原因,以中国儒教的孝道为基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经过几个时代的演进,形成了以恩为核心,忠大于孝,忠、孝为绝对义务的不平等的日本孝养观。  相似文献   

20.
孙晶 《日本研究》2009,(2):10-17
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门大学、驹泽大学教授衿谷宪昭、松本史郎和伊藤隆寿等。“批判佛教”的内容涵盖了宗学批判、佛教学批判、哲学批判和社会问题批判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学批判。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论文《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dhAtu—vAda)。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无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如来藏概念与佛性、本觉观念密切相联,“批判佛教”的倡导者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学界、中国佛学界乃至欧美佛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拟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祜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