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遵宪的政治改革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遵宪的政治改革思想初探任松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今梅州市),是清末维新运动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改革意识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在研究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时,却提及不多,研究不够充分.因此,本文试就其政...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清未杰出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曾先后出任清朝驻日本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在从事外交活动十多年间,他为维护我民族尊严,维护华桥的正当权益,作出了不小贡献,深得广大华侨的爱戴。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已列为梅县地区重点保护文物,在旅港嘉属商会的赞助之  相似文献   

3.
一、不是“我手写吾口”南社诗人古直编选的《客人三先生诗选》(仿宋精印线装本,1931年版)及其《黄公度先生诗笺》(中华书局,1935年版),均在卷前载《黄遵宪传》,古直在这不到500字的传记中,特别提到了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理论,其开篇即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新词入诗之举,古已有之.及至清季,中西接触日益频繁,当时有不少维新派的诗人就尝试将新词应用到旧体诗中,黄遵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黄遵宪新词入旧诗引发的问题有三:其一,黄氏新词入旧诗的理论和实践情况;其二,黄氏新词入旧诗之得失;其三,新词入旧诗的应用方法及其于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爱和 《东岳论丛》2005,26(2):72-74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的诗学理论以“诗外有事 ,诗中有人”为总纲 ,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 ,所历之境 ,所遭之时势入诗 ,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 2 0世纪初年兴起的诗界革命 ,既是对黄遵宪诗学理论的继承光大 ,又是对其诗学理论的深化丰富。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1848—1905)是我国近代的著名詩人,曾經被改良派首領梁启超作为“詩界革命”的旗帜大加推崇。以后之論黄遵宪詩歌者,往往不能尽脫梁氏論点的窠臼;不仅对黄遵宪的詩作了不切实际的过高評价,而且对黄遵宪詩歌中那些适应改良主义反动政治要求的东西也大加贊美。因此,对于黄遵宪的詩歌創作实有加以重新估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歌从古典到现代之间 ,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近代化过程 ,从而完成了由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历史转换。黄遵宪便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并以其走向世界和取自民间的近代化探索为这一诗史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着重从异邦新声和民间格调两个层面入手把握其近代化特质 ,藉以揭示黄遵宪诗歌的独特价值。并从广泛展现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开拓新异境界三个方面总结了黄遵宪诗歌的表现特色及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冰冰 《东岳论丛》2001,22(2):137-14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杰出诗人。他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但是历史怠慢了他的政治热情 ,拒绝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而不无凄怆地成就了他的诗名。黄遵宪生活于近代中国 ,是故国家园屡遭磨难的见证者。他以诗歌的形式悲愤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事件 ,其诗作有“诗史”之誉。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复古人比兴之体” ,在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中 ,进行了“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的可贵探索。黄遵宪喜爱民歌重视民歌 ,他所创制的“新体诗”还接受了来自民歌方面的艺术影响。黄遵宪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诗界革命的实绩 ,而且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化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清末杰出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和著名诗人。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次年起先后出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同伦敦使馆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被誉为“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他驻日期间潜心研究日本文化和明治维新历史,写成史著《日本国志》和民俗、文化诗作《日本杂事诗》,给中国的维新派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改革经验。甲午战争失败后,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过从甚密,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倡导变法改革;后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按察使,积极协助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10.
《悖论本质之吾见》之吾见──复吕国忱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悖论本质之吾见》之吾见──复吕国忱同志马佩,李振江(河南大学政治系)读了吕国忱同志《悖论本质之吾见——兼与马佩、李振江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吕文”,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2期)之后,觉得其中对问题的论述以及对拙作《论悖论的本质》(载《中州学...  相似文献   

11.
简述李之藻的治学观及其西学图籍王力军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阉居士,存园寄叟等。明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嘉靖44年(1565)生,万历26年(1598)中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崇祯3年(1630)去世,享年66年。李之藻中生致力于播引西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拿来主义"者,为了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世界,黄遵宪在其诗歌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新语词。这些新语词诗歌与同时代诗人所创作的"新诗"单纯采用外来翻译词语和自造隐语而使诗意无从索解不同,是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格。他创作的律诗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新语词,清晰而不呆板,并未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破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透露出现代诗歌的新气象,但也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黄遵宪以新词入旧诗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在这方面开创之功对后来诗界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论近代文人的金石之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近代文人的金石之癖陆草(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说近代文人对金石爱之成癖,并非夸大其辞。道光十四年(1834)仲夏,当时任福建临汀(今长订)知县的刘喜海(1793—1852)曾不无得意他说:余素有嗜古癖,鬼金石文字积四五千种,为《金石苑》,宋人题名亦几...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活动家,杰出的、诗界革命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早年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到光绪二年(1876年)始考中举人。后经别人推荐,曾任我国驻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使馆官员近二十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赞成变法维新。一八九七年六月,黄遵宪近年五十,由翁同龢推荐,被光绪皇帝委任为湖南长宝盐法  相似文献   

15.
南宋百余年间,兵戈不断,先期是宋金之战,后期是来蒙(元)之战,川陕战场始终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制约、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战局,本文仅就宋金川陕之战略作述论。宋金之战,实际上在北宋末年灭辽之后即已开始,宣和七年(1125)以来,金人大举南侵,直至把微、钦二帝及其近臣宗属押解北去。南宋建立之后,双方交战持续不断,第一次宋金之战从南宋初年直至绍兴十一年(1141)和议时,达十五年之久,之后双方维持了近二十年的“相对和平”时期。绍兴末年,宋金战事再起,断断续续直至金朝灭亡,这即是南宋前期的宋金之战。在宋金发…  相似文献   

16.
略论朱谦之的文化观洪九来(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33年,朱谦之(1899-1972,字情牵,福州人),一个“唯情主义者”,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人”①在完成了《文化哲学》一书后自认其思想历程由第一期(宗教的虚无主义时...  相似文献   

17.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8.
西夏语能愿词之研究马忠建在笔者阅读过的西夏文文献里,有一类颇为特殊而又可以列举的词,现在能够确认的总共十个:(1)(见附页例字①,下同)nut能、善(于)wmo可、堪rla得ha能,可wZe会、能、善(于)fan应、当、该dZI6肯、许big欲kla...  相似文献   

19.
香港回归与文化共荣张振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黄遵宪在1890年到香港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人在香港所见的一切都是中国的,就是没有见到中国当时的“黄龙”大旗,表现了诗人对于香港被割让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经济发展成就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是一个面积仅有618公里的小岛国。它于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经济畸形发展,工业十分落后。独立前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只有8.6%,而转口贸易及与之有关的经济部门却占80%以上,是典型的单一殖民地经济结构。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共和国。独立后在短短的30多年中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9年的19.68亿新元增长到1994年的105o亿新元(75O亿美元),增长了53倍,人均GI)P从1959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