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次对话,不仅是贾樟柯拍片八年以来首次亲耳聆听观众的意见,也是艺术家对中国当下现实的一次深层剖析。作为贾樟柯解禁后的首部影片,《世界》一方面延续了他一贯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一反他前三部影片中对于家乡、对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思考,转而从个人记忆出发关注全球化影响之下处在急剧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本片中还相应地采用了数字技术,希望赋予世界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3.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宰着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因此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推行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且,由于美国化式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和挑战,所以,在事实上也不可能造就西方标准的"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的发展仍然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共识的今天,关于政治、文化是否全球化的争论也渐成"百家争鸣"之势。关于文化全球化问题,持不同的甚至相反观点的人几乎也都能从马克思那里找到理论依据。笔者着重从马克思的"世界文化"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相对全球化"的内涵,提出了坚持文化相对主义、重建文化秩序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世界体系论”的“中心—边缘”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依附论由盛转衰并迅速让位于一个受依附论影响很深的理论流派——世界体系论。世界体系论努力阐释世界体系得以产生、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并对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对剩余价值如何向中心国汇集的问题做出了非常有力的解释。世界体系论所使用的"中心—边缘"概念不同于普雷维什以及依附论所使用的这一概念,赋予它完全不同的性质,以至于这一概念失去了原有的批判力,表现为一组描述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破坏:全球化如何改变全球文化》(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s),泰勒·考恩(Tyler Cowen)著,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鲁迅投身于文化领域,以改造民族心理结构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他将自己对历史的体验亦即对革命及其困惑的体验作为建构自我和战士存在图景的基础。存在图景的想象方式有两种形式:一、建构对立结构二、建构选择性情境。在对立结构中战士获得了情感渲泄,存在于选择性情境的自我表达了自己的绝望感和虚无感。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判断式批评,这有悖于文学活动是一种想象力创造活动的特性,因此,我们要提倡想象批评的模式,让批评回归文学本身。李先国的《批评想象的理论与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想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范本,但还需要在理论方面充实完善,在实践部分还需要通过不同范本提升想象批评的范畴、方法与步骤等。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特殊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文化政策经历了一个由"白澳"转向多元的发展过程,此间充满着非英语移民及土著居民为之奋斗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蕴含着政府在民族文化政策方面的痛苦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国际范围内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人类正面临着如何摆脱当下境遇的历史抉择。必须正视全球化带来的诸多两难问题,认清反全球化的本质,在两者的博弈中实现新的超越,即让中华和合文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主旋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学"图景是建构的产物,依赖于文化历史语境,也因此会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迁产生变化。《世界文学》作为新时期主流翻译文学刊物,参与了"世界文学"图景的建构。和建国初期以及"文革"时期相比,新时期中国文学视域中"世界文学"图景发生了明显变化:就国别而言,从苏俄文学的"一枝独秀"转变为各国文学的"百花齐放";就文学类型而言,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化为"西方现代派";就作品选择标准而言,从"革命""进步"过渡到"经典性"。这其中有文学期刊内部的直接原因,主编和主办机构的专业化;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双百""二为"方针的提出;也有中国文学场域内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般都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极具悲观色彩的作品,表现了康普生家族灭亡前的疯狂、绝望、喧嚣。但是当我们注意到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过程,特别是其最后一章的中心人物迪尔西时,我们发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意图。福克纳努力表现的是“人类不但会生存下去,而且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妓女"及其"身体"书写为考察中心,这是《香港三部曲》与《扶桑》可比性成立的基点。两个文本都将妓女视作东方被奴役的象征,并以妓女的身体展示出颠覆或消解殖民与被殖民等权力关系的意图。但是,"身体"的多义性也恰恰成为两个文本的分水岭。黄得云以强势的身体颠覆白人男性,暗示了殖民主义的没落;而扶桑具有宽恕性的身体则是摒弃文明规约的隐喻,也成为作家思考现代欲望形态的重要观照。两个文本相似的叙述策略,共同揭示了妓女于东西方双重文化边缘下的生存悖论:被寓言化的身体以及与之相反的、被族群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西方思想界“文化转向”以后,西方学者对文化全球化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其中英国约翰.汤林森博士的《文化帝国主义》从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四个层次来剖析文化帝国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田汝康教授共同主编的《世界文化丛书》,近期又推出我校历史系教师张广智与张广勇合著的《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一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本书以一种新的视角,力图从文化学的眼光来重新考察和评估西方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并从多方面揭示历史学与人类文化研究的紧密联系,以及史学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构筑的理论体系与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1、历史学家时空观念的开拓——从彼此隔绝到全球一统的世界史体系的出现;2、历史学家研究领域的扩展——从狭隘的政治史到广阔无限的新史学;3、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6.
从边缘到中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社会的转型,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分子重新走向"中心"的凭借--近代报刊.胡适等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独立评论>的宗旨,就是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他们希望以"独立"的旗帜、"负责任的言论",带动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以求在社会"中心"占一席之地,进而把"任何党派"和"任何成见"都纳入自己的麾下,或者至少给它们的社会走向以一定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的社会"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从1995年开始,大可一直在其家乡闽西武平县北部的64个村落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到2002年8月撰成《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一书,由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联合出版。该书出版后,大可每年都还抽出一定时间对这个地区进行追踪调查,不断有新的收获。从2009年起,他对这部著作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发展成现在的洋洋巨著《中心与边缘:客家民众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
战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文坛坚持了文学的常识性立场,以文学常识的力量保存、发展了文学自身,由此与内地"工农兵文艺"和台湾"战斗文艺"分手,进入香港体验和想象中的本地化进程。而推动本地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战后香港家园意识的生长。香港的战后,是现实文化因素、形态最庞杂多样的时期,它全面接纳了中国内地三、四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传统,左、右翼的政治寓言在香港同时可以表达,而地域性和跨地域性互补的香港本土传统更有效消解了冷战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宰制。香港文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环境跨越了1949。作家的香港体验前所未有地丰富,无论是从新文学起步,还是直接切入市井商业性,最终都开拓出"港式"文学来。1949年前后的香港,既逐步取代了上海,扮演了当时中文文学中唯一的商业都市角色,又联系了东南亚等海外,延续了中华文化传统的薪火,由此展开的香港想象空间不断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