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进行了深入考察。资本批判是其“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维度和着力点,空间生产实质是资本主导的社会空间积累过程,因此,随着资本积累方式的转换,资本批判逻辑也必定发生转换。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资本批判理论形态立足于空间生产资本化批判,运用社会空间辩证法重点考察了空间生产资本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强调要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就要进行空间革命,创造出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因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也蕴涵着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抽象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揭示了人的需要与物质生活的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满足需要所特有的消费方式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意义。资本通过引导和控制工人的需要和消费,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向工人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殖民,由此促进资本生产关系及其合法性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由于资本自身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工人有限的购买力成为资本不可克服的界限。然而,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按照历史辩证法,正是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辩证地蕴含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萌芽及其历史性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资本主义都市化进程中资本积累模式与剩余价值榨取方式的转换,现代都市空间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全新模式。资本主义通过对都市空间生产的操控,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的再生产,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辩证逻辑关系。现代都市空间生产的规模化开展及其都市组织的不断扩张,推动了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生产的空间组织基础的重塑,使资本运行由生产逻辑向生活逻辑和主体逻辑拓展。由此,都市空间生产及其都市组织推进了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体系的扩张与生成,同时也生产与塑造了迎合资本增殖所需要的现代消费主体。现代主体的异化也从以工作场所为组织形式的劳动异化蔓延与扩展至以都市组织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异化和生存异化。为此,都市空间生产的变革与都市组织方式的重塑成为解构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生产下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体再生产逻辑的空间实践路径。这推动了都市空间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重塑日常生活体系、祛除主体的生存异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主体自由与解放的空间展开与实现。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多元背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催生正负的“双效”性,国外逆全球化趋势蔓延与国际层面的空间挤压,国内区域生态发展不均衡矛盾以及生态势能的全方位集聚。在此基础上,生产与资本、消费与刺激消费以及控制自然还是顺从自然构筑了三大关系层次。分析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三大关系的论述与逻辑线索,可以得出生产与资本不可偏颇侧重,消费与刺激消费之间要构造张力,控制自然本质上内含顺从自然。此外,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价值也至关重要,“非物质化”与审美化二者共同彰显了自然的美与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中国化体认,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其中,在实践的王国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正> 一、建立新的统一经济学势在必行许多著述认为,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它相应的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规律的科学,称为经济学。但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又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里的生产关系不只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泛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所发生  相似文献   

6.
传统伦理是在前资本逻辑时代中确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当代资本逻辑条件下的消费社会产生了“异化消费”,从而迫使消费伦理问题成为可能。消费伦理虽然并非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彻底颠覆,但消费伦理却超越了传统伦理的有效界限——消费伦理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对象,从而试图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关系中,以及对消费的哲学反思中建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消费伦理越来越成为当代伦理学变革中的一种立场。  相似文献   

7.
根据“三元价值论”,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实际贡献由两部分价值构成,即工资R和人力资本利润r;工资并不等于劳动的全部贡献,而劳动也并非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报酬被克扣或被剥削是私有制经济下的普遍现象;要使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相一致,或者说要消灭对劳动贡献的剥削,最根本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制度条件是建立在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二元股份制上的新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空间是生产力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意蕴。一定的空间场所、人的空间利益需要以及空间交往合作,人才、产业与技术的空间聚集,生产力结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发展以及在空间的协同融合,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起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生态空间的优化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在科学利用资本基础上坚持生态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在坚持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中破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谐统一。生产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是以生产空间变革为关注焦点的。生产空间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在遵循社会生产空间发展的规律性、人民性和正义性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创造出了一个符合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生产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空间的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进行生活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观照人的现实生活,其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价值指向。新质生产力在破解人的生活难题、拓展人的物质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以及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中不断彰显自身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了利益总量的增加,但资本操控技术以实现利益独占,造成科技创新与利益共享的背离。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基于“资本—技术”之间的关系,探讨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科技创新与消费者、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等场域之间的矛盾。新科技革命改变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消费者在物质消费领域的主体地位,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积极借力于新科技革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利益共享的统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0.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着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即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我们区别各个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不是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农民消费空间转向及其对“人的城镇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后,农业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空间结构调整使农民消费空间出现“内萎缩”、“外转移”特点,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乡村消费空间,农民物质消费空间、文化消费空间、服务消费空间纷纷向城镇转移并使多数农民拥有城乡双重消费空间。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具有耦合关系,它是人的城镇化先决条件和实现手段。如此,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差,增加城市低端消费空间,开放城镇服务空间,不仅能推动农民消费空间城镇化发展,而且可以以此为引擎和纽带,促进城乡空间对接和居民互动,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技术变革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变量,技术逻辑构成了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技术变革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技术变革催生文化新动能,解构并建构新的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字文化技术则是人类文化技术史上的又一项关键技术创造,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文化产业新时代。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呈现“机械复制—数字复制”的生产变革、“静态文字—动态影像”的业态变革、“真实空间—超真实虚拟”的空间变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建构一种与数字文化技术相适应的新文化经济。这种新文化经济在发展目标上导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生产资料上寻求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在生产方式上倡导消费创造生产,在生产关系上构建新的文化交互关系,持续重塑具有强大包容性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技术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结构复杂、要素繁多的系统,生态文明社会系统的核心要素主要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等,其逻辑秩序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关系、物质生产关系和精神生产关系的关系、生活的消费和生产的消费的关系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的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引导消费     
<正> 消费问题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消费并不是脱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纯生理过程,而是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构成因素,并且作为再生产过程的连接点和社会生产比例的制约因素,从整体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平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一切时代更为重要,它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映和实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消费的发展虽然要受客观经济规律的支  相似文献   

15.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是资本逻辑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时,劳动是以机器体系使用为标识的社会劳动,受制资本逻辑,机器体系全面取代工人是“实际从属”特殊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机器体系的社会劳动的价值形式,马克思给予了科学考察,提出了不同于“劳动时间财富尺度”的“自由时间财富尺度”。“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是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总结和界定。同时,“自由时间财富尺度”也为新的生产力水平下生产关系的新形态提供了支点,此时,马克思劳动理论完成了资本逻辑批判走向劳动逻辑构建。该逻辑建构在非生产劳动统领的共同性生产中得到初步呈现。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一定要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正确处理积累消费关系的前提下,使我国职工的工资收入逐步有较大的的提高,使人民的消费逐步有较大的增长。”本文就消费问题谈几点看法。(一)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虽然要求自己的雇佣工人节约,少消费,但决不要求其余的工人大众节约,而是要尽量刺激其余工人的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的高级形态,对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对照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可能成为马克思口中的“一般生产条件”。秉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文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层面考察人工智能成为一般生产条件的可能性,立足于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消费领域的普及运用,分析人工智能作为“一般生产条件”引发的诸多社会议题,这种研究有助于理性地探讨人工智能作为“一般生产条件”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及在学理层面厘清人工智能的本质,有助于构建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人力资本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围绕着对人进行的一系列投入是不是投资 ,所形成的价值是不是资本的问题进行了两方面的讨论。第一 ,从“资本”概念一般理解 ,即单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讨论人力所有者同物质资本所有者在剩余索取权上的某些共同特征 ;第二 ,从“投资”概念出发分析对人本身的投入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所具有的相同性质 ,进而说明对人的投资所形成的价值应该是资本  相似文献   

19.
公有制生产关系是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全民、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内在形式 ,它表现生产关系的本质 ;各种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 ,它以其外在联系方式对生产关系发生影响 ;公有制实现形式是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形式。通过内外形式的区别 ,既解开了“同一论”的理论矛盾 ,又澄清了姓“公”姓“私”的模糊认识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全面考察和对公有产权裂变过程和公有资本营运过程统一性的分析 ,论证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客观必然性。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有制经济作用发挥得大小取决于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和谐”统领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二者的落脚点都是人自身的发展;而要实现人自身的良性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条件是“和谐”。为此,一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实现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三是“和谐”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