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社会历史割裂开来,以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向上的发展。而马克思改变了传统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历史截然二分的前提本身,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上,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研究整个世界,从而建构起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把哲学的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了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从而使哲学的主体也发生了彻底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自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原因,阐述了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在这一语言转向中的各种得失,并通过哲学解释学对人、人的思维和社会生活的关注,说明哲学的发展特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西方哲学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到现代的“语言的转向”,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变和哲学研究方式的变革。当代英美分析哲学试图通过语言研究实现对传统哲学的超越和对现代形态哲学的建构,率先进行了“语言的转向”。本文拟就这一转向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作一探讨。 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本质为目的。但由于任何本体论的确 立都需要认识论上的依据,所以,自公元前五世纪的怀疑论开始,哲学转向对人的认识的探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确立了哲学认识论的雏形。但是,完整形态的认识论却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近代认识论有两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其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他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理念”概念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前苏格拉底时期哲人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苏格拉底对哲学研究方向的革命,追溯了西方哲学中"理念"概念的产生过程,提出这一概念的产生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的结果。指出"理念"概念具有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发生学等多方面的含义,内含了人类理性的认知、建构和价值三大功能,表现出哲学与人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重大哲学命题实现了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生产逻辑、资本逻辑、科学逻辑和自由逻辑共同构成这一重大命题的本体论基础。社会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社会实然性和应然性统一,社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统一是社会变工程思维的基本模式。"感性的人的活动",社会生产、生活、生命和生态的有机统一,社会现代化、人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构成社会工程思维的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哲学各有不同的特色,中国哲学的实质在于“知人”,把人际关系作为反思的中心;西方哲学的实质在于“爱智”,把物质世界及人类自身的知识作为探索对象,由此形成了中、西方哲学理念上的重大差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建构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完成了对中西方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在引入西方哲学的观念资源来诠释和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意义上,其基本的研究模式与其使用"反向格义"来指称,不如以"援西入中"来描述。西方哲学"援入"中国哲学研究的正、负两种模式各具特点,效果亦不相同。对于作为一门"比较哲学"的现代"中国哲学"来说,西方哲学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资源"。中国哲学当下和将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应当是"去西方哲学化",其诠释和建构恰恰需要与西方哲学甚至整个人文学科的深度互动。如此才能真正避免那种"以西解中"的"单向格义",从而在"以中为主"的"中西双向互诠"中建立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该笔谈围绕国内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揭示现代性视域下西方哲学的转向与变革,对西方哲学进行现代性审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挖掘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性与现代性价值,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生成的西方哲学维度的阐释,为我国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社会发展尺度进行反思,指出社会发展不能遵循单一的生产力尺度,否则会导致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忽视,出现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对立,进而论述社会发展应当遵循发展生产力的客观尺度与人的主体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对人的理想生存状况的追求和对现实个人生存状况的改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袁殊主编的《文艺新闻》是在中国现代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份小型报纸。袁殊有意识地将《文艺新闻》作为一种新型新闻理论的尝试,该报广泛报道左翼文化界的活动,积极反映进步文化思想。该报形式上栏目众多,编排紧凑,版面活泼。在通联方面注重与读者的沟通和互动,常常通过二次传播的方式,扩大和延伸报纸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王充“命”论思想形成的原因,前人已有研究,但很少从社会特别是汉代选官制度这个角度加以研究。作者试图从汉代迷信的社会环境和特权阶层控制的仕进制度等方面,粗略探讨王充“命”论思想以及“命”与“行”分途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降,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的中国知识人,共同经历了一段可以名之曰追求"世界知识"的思想旅程,以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为凭借,汲引足可激荡多样思考想象的"思想资源",带动了"概念变迁".因此,如果可以针对具体的个案开展细密的考察,对于阐释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如何被创造生产,从而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世界的洪流,应可提供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也是清代最辉煌的时期,既是研究清史的一把钥匙,也对我们今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康乾盛世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研究,用世界的眼光看待并研究康乾盛世,这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社交网络中存在着部分用户不贡献任何内容,或仅贡献少量内容而享受其他用户贡献所形成的"公共资源池"内容的"搭便车"行为。本文基于博弈论框架构建了社交网络用户贡献行为模型,通过观察用户贡献行为的动态过程,解释了社交网络平台个体用户"搭便车"行为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由此引致的公地悲剧问题,为下一步提出用户贡献激励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实在问题》是许茨后期的学术论文集,具体阐述了个体在采取韦伯意义上的“社会行动”过程中,其主观意图的产生以及形成机制,人们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正是有赖于这种机制。由此他还提出了作为社会科学家应如何研究社会行动中的行为者之间的共享意义问题。引介和评析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许茨在这个文集中的思想与观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环境影响着主体行为,不同的社会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主体行为。但是,我们通过对上海市两个社工组织及其社工人员的调查发现,在不同的组织环境内,作为行动主体的社会工作者却有着极为相似的行为取向,社会环境之于社会主体的关系解释在这里遇到了困难。重新审视两位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我们发现,社会工作价值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两位社工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本源,才使他们克服了组织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助人行为。   相似文献   

19.
"解释世界"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功能,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我国哲学理论界之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解读。我们不应该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作过分的、夸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筹划实施"世界伦理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为解决全球性危机和应对全球化进程所提出的问题的积极回应;参与该计划的中国学者刘述先教授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一分殊"来消解客观存在着的文化差异以达成共识.但对"理一分殊"命题中的"理一",似不应作狭隘的理解,而应当深入各类文明和各种文化现象的内部探索其内在蕴藏着的深层结构,从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以揭明更加普遍的东西.从人的存在及其规定性出发,揭明以人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以致于自己的整个外部世界,是每一个人正确理解和合理处理自己的全部对象性关系的基本规范,从而可以理解为世界伦理得以成立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