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前,恶搞《无极》而来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电影届轰动一时,这揪出了一个潜山隐踪的恶搞奇材——胡戈  相似文献   

2.
快乐的真谛     
近些时间,中国的文娱圈可是有点闹热,让人觉得妙趣而快乐。先是网络新人胡戈将某名导推出的力作恶搞改编成网络动漫《馒头血案》而引发的官司;接着是 80年代后生人韩寒与某文坛老手打的一场门户口水仗,结果是文学前辈们落荒而逃; 再有就是作家刘心武因在央视百家讲坛歪批《红楼梦》,推出《揭秘<红楼梦>——秦可  相似文献   

3.
《现代交际》2007,(3):48-49
[导言]恶搞,又称Kuso(库索),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恶作剧自古有之,但当它插上IT技术的翅膀,再驶上网络传播的高速公路,便一发不可收拾。胡戈的“馒头”把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带入了鼎盛时期,接下来恶搞之风愈刮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作品里的人物到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终于有一天,有人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和高速发展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某些产业的优化升级,网络自制剧就是其中之一,从2006年胡戈恶搞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风行网络,极具个性创意,又迎合受众的阅听心理的特点,就这样掀起了网络自制剧的浪潮,网络自制剧在中国的出现再到发展直至现在的兴起,经历了重重历练,最终由非主流摇身变为主流,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2005年是“PK”年,那么2006年就是当之无愧的“恶搞”年。年初,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电影《无极》开始,“恶搞才是王道”,成了网络的一句流行语。之后,恶搞文章、恶搞图片、恶搞音乐、恶搞影片、恶搞名人事件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简直是无处不“恶搞”。作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恶搞在这个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中,因作品所具有的娱乐性以及解构权威、颠覆传统、挑战精英所带来的快感,已经得到广泛流传并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络娱乐形式之一。但是,正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根植于网络的恶搞也同样利弊共存。在一些恶搞…  相似文献   

6.
恶搞:解构、娱乐与搞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网络上的经典"恶搞"事件.<大史记>可以说是第一部在网络上被广泛流传的改编短片,其中最为经典的第二部<分家在十月>全部使用了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画面剪辑而成,以极度调侃的口吻讲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分家的故事,其中"崔永元·斯基"等人的配音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7.
KUSO文化与网络群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末,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惊天血案》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作者以幽默讽刺的风格对某导影拍摄的影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在网上受到热烈的追捧,引发了网络“恶搞”的浪潮。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恶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时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2006,被"恶搞"的一年2006年,是一个"恶搞"井喷年,从胡戈扔出一个馒头的血案起,恶搞便像瘟疫一样在整个互联网蔓延,在成为2006年度最流行的词汇时,也成了一种最流行的文化现象。当年,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恶搞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些目瞪口呆。恶搞之风不仅席卷了所有上映的大片,而  相似文献   

9.
佚名 《现代交际》2007,(4):19-19
“一个馒头的血案”是2006“恶搞年”的精妙开场;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人民医院头戴钢盔事件,则是岁末的经典收官。前者把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恶搞”成一个“新闻报道”;后者则把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恶搞”成一幕京戏。  相似文献   

10.
滥用恶搞自由的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靡网络虚拟世界的“恶作剧”“搞笑”(恶搞)之风,由于开始蔓延到了“红色经典”和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终于在前不久遭遇了一次强烈反弹:光明日报社邀集新闻、影视、网络以及高校的部分知名人士,召开了一次“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与会者从道德、法律、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无节制恶搞的种种危害,一致呼吁要“刹住恶搞之风”。单从形式上看,“恶搞”作品基本上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产物,有拍摄、剪辑和拼凑的视频、图片或者文字、叙事等;从内容上看,这类作品往往是对现实的反讽、颠覆和解构,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平民化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恶搞风起云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着馒头引发的血案山歌带来的癫狂恶搞者的宣言在江湖广泛流传“抬头望见北斗星,心里想念周星星。在一个以消费为大爷的年代,一个以宣扬身体、平等消费与多元文化共享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恶搞者,一个叛逆的、自我的、追求享受、反抗沉重的恶搞者!”这首流行于网络的歌谣已经成为网络恶搞者的宣言,正如他们所说,为什么要登山呢?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要恶搞呢?因为世上有太多道貌岸然在那里,有宏大叙事一统江湖,有精英意识妄想千秋万代。而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个草根也要发言,也想把自己的想像力发挥出来,把内心的感受发泄出来。惊世骇俗的创意…  相似文献   

12.
《一个镘头引发的血案》在表达其原创的主动性的同时,也再现了俚俗狂欢文化自由度的趋向——在上与下的交流同构中寻觅最佳契合点,延续“大话”的方式,以更激进的“恶搞”操纵评论的话语权,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娱自乐。  相似文献   

13.
伴着馒头引发的血案 山歌带来的癫狂 恶搞者的宣言在江湖广泛流传 "抬头望见北斗星, 心里想念周星星.  相似文献   

14.
“恶搞”源于日语词Kuso,音译为“酷索”,其本意是指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个超烂游戏时可以玩得开心的策略。其后语义不断丰富,被当作“搞笑”、“好笑”的意思来使用,甚至成为骂人的口头禅。本文从道德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恶搞红色经典对社会道德的危害及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5.
也谈“戏仿”与“恶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界“戏仿”与“恶搞”蔚然成风,在因特网和民间广为流播的各种戏仿性作品和戏仿段子,颇受读者的青睐和追捧。例如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就是通过对经典小说《西游记》的戏仿而成为“现代经典”的。而更多的“戏  相似文献   

16.
最近娱乐圈挺闹腾,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相声演员郭德纲现象和大导演陈凯歌、平民胡戈的“馒头”案。其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共通性的问题,就是关于幽默性的问题。你是否学会幽默?你是否容忍幽默?你是否欣赏幽默?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网络恶搞是一种互联网的亚文化,它颠覆传统、解构主流。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太严肃,一些搞怪的、轻松幽默的东西很容易引起共鸣。而互联网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再加上惊人的传播速度,使得优秀的恶搞作品很容易风靡网络。网络时代诸众的狂欢,汇成了2006年的恶搞风潮。江苏陈容警惕标准盛行下的文化活力递减“文圣”孔子的全球标准像刚刚上市,“武圣”关羽的全球标准像便随后开始运作。10月9日的《新京报》报道,山西运城市已从明朝的关公像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像,交由北京某家文化公司进行设计包装。实际上,任何标准的推行…  相似文献   

18.
恶搞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在中西文化中的传承时下流行网络“恶搞”,有人将之称为时尚,属于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征候,这是很有道理的。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既然属于文化,总有它的渊源,深究起来,恶搞在中西文化史上都有其深远的传承。日常生活是平庸、琐碎的,于是人们创造节日,从中获得快乐,补充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的源泉就在于恶搞。从这一角度分析问题的是巴赫金,不过这位理论家使用了另外的一个词语叫“狂欢”,其实这两个词意在汉语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西方的狂欢节实际上就是恶搞。狂欢的最高原则是“笑”,各种表演、言语都是以笑为主要原则,而且这种笑是全民…  相似文献   

19.
时间回溯到去年11月,一个《压力最大职业排行榜》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其中将公务员排在了第一名,超过了运动员、农民工、小摊贩、下岗工人与矿工。这个排名在广受质疑的同时,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论。进入今年初,有媒体刊登调查文章说,近50%的公务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20.
燕原 《当代老年》2010,(7):26-27
丁建华,我国著名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曾参与上千部电影和电视片的译制创作,先后获得“上海青年艺术十佳”、“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等多种荣誉称号,担任主创的8部译制片曾获“金鸡奖”及“政府奖”,她在《追捕》、《魂断蓝桥》、《战争与和平》、《茜茜公主》、《真实的谎言》等影片里细腻动听、近乎完美的声音,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