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鸣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相似文献
2.
蜀道线上的诸葛亮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3):54-57
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蜀道是中国西部化的轴心。诸葛亮在蜀道线上的化遗产,不仅承汉启唐,是中国西部化期的典型,是中国西部化兼收并畜的象征;而且魅力永存,是蜀道线上最具生命力的传统化,是西部大开发应该继承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蜀道作为"秦蜀古道"的专有名词,是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厚的语汇。蜀道跨越川陕甘三省,四川境内的蜀道,因线路上遗存分布密集、类型多样、文化价值高等原因,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文化线路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新类型和新理念,可以借助这一视角为蜀道(四川段)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即构建蜀道(四川段)文化线路遗产谱系,梳理线路的遗产特征及价值,重视蜀道形成及演变的背景环境,并以"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作为研究依据,推动蜀道(四川段)文化线路的有效展示,为未来联合陕甘两省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5):190-196
蜀道文献作为一种特定线性文化遗产文献,大致可划分为蜀道史志文献、蜀道诗赋文献、蜀道石刻文献及蜀道行旅文献四类。多年来的蜀道研究中,对蜀道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组织规划而各自为政,地方学者根据本地资源整理相关乡土人物著述;二是以集成式影印、出版为主,对蜀道文献本身并没有校勘、标点,古籍中的一些错误与缺漏往往得不到纠正和弥补,仅仅限于少数学者阅读使用,社会影响较小;三是少数蜀道文献整理质量良莠不齐,其中对蜀道诗文有关地名、掌故、人物、事件的考证方面存在较多讹误,并且因缺少正常的学术批评而长期得不到纠正。 相似文献
5.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19-25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呜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相似文献
6.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4)
在西部文学和全国文学的地理版图上,蜀道文学都留下了辉煌壮美的一页.先秦,蜀道文学的奠基期;秦汉魏晋,蜀道文学的第一高峰期;隋唐五代,蜀道文学的第二高峰期;两宋,蜀道文学的转型期;元明清,蜀道文学的衰微与复兴期. 相似文献
7.
梁中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5)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二高峰时期,在城市的地域结构上出现了四大城市带,其中的蜀道城市带因其不同于汉、唐时期的自然人文环境而迅速崛起;蜀道畅达的交通,开放的交通网,为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茶马、茶盐贸易为龙头的商品流通潮,使西北秦陇市场和西南川蜀市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促进了以蜀道为轴线,以成都府、梓州、兴元府、洋州、京兆府、秦州等三府三州为支点的蜀道城市带的繁荣发达;蜀道城市带的崛起,是汉唐时期不可想象的,也是元明清时期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8.
蜀道交通与茶文化传播——立足于宋代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中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3):39-44
中国大西南是茶文化起源和传播的中心,蜀道是茶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的主要通道。先秦至隋唐时期,茶文化经蜀道传播到全国,形成川蜀与江南两大茶区。源自唐代的茶马贸易到宋代渐趋繁荣,川茶不仅大量输往西北,而且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相似文献
9.
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与上古蜀道主线路的移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道作为联系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的主要交通线,开拓和养护经过千百年的经营。相关历史经验,成为有益于交通建设的宝贵文化遗产。蜀道穿越秦岭的线路,主要有故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随着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蜀道主线路发生大致以自西而东为趋向的移换。这种历史变化显示出咸阳-长安地位的重要,也体现了交通道路设计者和交通体制管理者以为交通应当服从政治、经济需要的理念。而中国古代交通史和中国古代交通文化的一个侧面,亦因此得到认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辉煌——秦统一论纲(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荫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94-297
秦统一结束了西周种姓贵族等级分封制,开辟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二千年统治历史。史家把这一变革从根本上归结为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胜利。秦帝国承袭并发展了春秋以来中原列国的许多创造,但它也把北方的草原文化融进了缔造帝国、构建社会的制度、习俗和观念创新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或另一角度说,秦汉帝国乃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联手打造的辉煌。用经济——文化类型学或民族学去透视这一历史变革及其前因后果,将可能拓宽我们的眼光,改变成见,作出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发展与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廷忠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6):45-50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刘廷忠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刘谷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33-35
“雷阳文化”以“雷阳”命名,有必要先对“雷阳”的概念加以梳理。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但海康之名出现比“雷州”要早。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并将由汉置徐闻县数次更名为齐(隋)康县,合州分置齐(隋)康县(今徐闻县)和海康县(今雷州市)。海康县名始于此。唐宋时期,海康县也曾叫过海康郡。那时县郡之称经常变换。直到元代以后才不称为郡。 相似文献
14.
何鸿雁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95-97
文章基于隐喻认知论这一研究背景,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基本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隐喻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中,是文化和经验的沉淀。透过隐喻研究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4(1):64-68
随着汉武帝在海南建立珠崖、儋耳两郡,马匹开始从大陆输入海南,海南马匹随着历代中央政府对海南开发和管理的力度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在中国马匹使用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南尚马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移植和再现。 相似文献
16.
没有优秀的医院文化,就不会有成绩卓越的医院,医院文化建设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动力,建设就需要创新。文章从分析医院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入手,从传统文化、员工形象、服务理念、医院品牌等四个方面对医院文化建设创新的基本路径进行了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7.
陈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2):70-75
作为一种对美的事物的感性直观达到对其理性内涵把握的心理活动方式, 审美观照应被用于对历史的认识。认为认识者惟此方能在已进行过的逻辑认识、 伦理判断的基础上, 达到对历史的完整把握。至于这样做的条件, 则除了认识者具有运用这一方法的能力外,还在于历史确实蕴涵有美的内容。自然, 一旦这样做了,则不仅认识者能由此获得一份渗融着理解的情感愉悦,而且历史学亦将获得新的发展,或者说将使已中断的优秀古代史学传统再一次得到复兴。 相似文献
18.
田桂武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3):49-51
无论从劳动产品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技术都是理性的表现;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种技术展现的过程,即生产者的个性标记通过技术展现的过程,因此,技术本身也具有理性。理性的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杜敏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08-109
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体现着人类文化的显著特点。通过对英汉诗歌在美学思想、精神风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从历时性角度分析英国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的不同特点,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诗歌文化,把握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