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见于社会政治及社会思潮的混乱,宋初的某些士大夫重视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张载就是其中一位。他找到稳定社会的工具是礼教。张载不仅"躬行礼教",而且发展了"礼"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学思想。将主要从礼的学理、践行及意义方面,来论述张载的礼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对万物自身价值的肯定到自我实现的路径,"民胞物与"思想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主张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因此,对张载的理学思想进行现代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宋明理学,而且,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载以太虚为天道本体,以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相结合的人性论为人们指出安身立命之所,通过穷理尽性、尊礼守礼来收拾人心,重建儒家的价值信仰。张载修养论具有两个特点:过程即境界——对过程的重视;为生民立命——浓厚的淑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教育伦理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认为师德是教育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在引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教育"以德为先",德教优于法治,应将伦理教化与个体修身相结合,实现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和个体道德的社会化。教育是人生的必需品,需平等对待每个受教育者,以人道的方式对待人类的教育,教育之价值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从而使人的自由与责任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张载哲学本体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一个研究热点。张岱年和牟宗三分别代表了其中的两种研究范式:在张载哲学本体的判定上,由于对"太虚即气"的不同理解,张岱年认为是"以气为本",牟宗三主张"太虚为本";在张载哲学在宋明理学中的定位上,基于各自的"三系说"系统,张岱年认为张载属于宋明理学"理"、"气"、"心"三系中的"气本论",牟宗三则视之为"性"、"心"、"理"三系之"性体"系的渊源;在哲学体系建构上,张岱年体现了"接着"张载、王夫之气学讲的哲学自觉,建构了唯物的新气学体系,牟宗三由"太虚神体"的心性化取向,着意于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庸之道”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努力发挥儒家"中庸之道"的精华部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借鉴作用.如"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对大学生谦和敦厚、德才兼备人格塑造的借鉴作用;"礼",尤其是推陈出新的"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道德规范与行为自律的借鉴作用;"和而不同"理想境界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及人际关系和谐的借鉴作用;"中和而知权"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职业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一生职业经历复杂,从而继承和发展了丰富的职业伦理文化,尤其是在政治和教育伦理方面.职业有等、因才择业是孔子职业伦理思想的职业伦理观;忠于职守、精钻业务、谦虚谨慎、勤奋敬业、以身作则、求真务实等是其思想的职业伦理规范;以"礼"规范、以"仁"导向是其职业伦理的实现途径.这些思想对后世的职业伦理文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载上书范仲淹的时间当以《宋史》所载"年二十一"为准;张载并非范之门人也无师承关系,范对张载思想的转变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张载之学是在与二程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京师论《易》"对其易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载与邵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宋代易学气学派和数学派的对立;张载卒时以吕说为妥,主要卒因是病逝,虽然政治失意对其心理和身体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所归,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可通过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加以把握。其中:"位育"的农村教育目的重视农村社会成员精神生命的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持续性的主体动力作用;"全纳"的农村教育内容注重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又兼顾其文化个性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互补"的农村教育形式则确保农村"三教"发展的共谐,以使农村社会发展有"立体式"的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成性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工夫论,是其人性论的道德实践工夫层面;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则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成性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工夫学说。张载的成性论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前提,这种区分实际是对现实人性之不完善、不完美的另一种表述,虽不等同于王安石的"性有善有恶",但张载也认为"性未成则善恶混"。张载十分重视礼的践履在成性过程中的作用,其"知礼成  相似文献   

11.
以《孟子》中几个与生命相关的例子为根据,对儒家伦理思考问题进行讨论:首先,由"礼"(经)与"权"之辨/辩看儒家的原则与情境之思;其次,由"生"与"义"之辨/辩看儒家的超越道德观;再者,由"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见牛未见羊"看儒家的禽兽对待伦理;由此试图找出儒家的伦理思维逻辑。分析认为,儒家伦理也有类似西方哲学的原则性思考;儒家可得出一个基本伦理原则:"义"高于"人命","人命"高于"礼","礼"高于"禽兽之命";儒家并不关注禽兽之命的高下区分,禽兽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才是合宜对待的重点;只有"人"之存有,我必须以诚敬、真情实感面对他们;这就是"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的真义,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思考。  相似文献   

12.
特殊教育发展至今既需要支持其进步的工具理性研究,更需要支撑其发展的价值理性反思,从儒家伦理视角反思特殊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即是基于中国本土特殊教育的价值理性反思。儒家伦理以"仁爱"阐明特殊教育之需要,以"性才"证明特殊教育之可能,以"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说明特殊教育之权利,从而倡导一种在仁爱情感之下的彰显平等且极具包容又合乎残疾人真实人性充实与发展的特殊教育理念。这一理念透射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并因此指引中国特殊教育走上由福利教育→国民教育→隔离教育→融合教育的发展道路。儒家伦理对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重情而轻理,因而当前特殊教育中的技术支持与制度管理有待加强,西方伦理对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重理而轻情,所以可为当前特殊教育提供技术、制度及管理上的引导借鉴,毕竟合情又合理的特殊教育模式才是尊重、实现、彰显残疾人价值的有益模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理性"崇拜成为现代国际谈判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的变迁已深刻影响到全球气候谈判的成效;为了取得应有的效果,全球气候谈判应扬弃"技术理性"而回归伦理性谈判,即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为伦理性谈判的逻辑起点,在造法性条约模式、"自下而上"谈判模式和伦理商谈模式等三个向度展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兴起的生命教育,不仅拥有哲学、宗教渊源,而且拥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价值立场。目的指向关涉现实生命问题,而价值立场则关涉生命的来源、存有、升华、消亡等四个方面的价值信念。在我国,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末,原本应具有自己的目的指向和价值立场。由于生命教育的“舶来”性特点,以及文化传承的断裂性、社会价值的多元性、社会实践的特殊性,我国的生命教育在价值立场问题上悬置了它的民族性和独立性,致使明确、构建恰当价值立场成为当今开展生命教育的第一要务。具体而言,我国在生命教育价值立场方面应凸显科学之真、伦理之善、主客之美、信仰之圣,使生命教育成为真善美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所创立的"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张载的"变化气质"学说指引着人们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其"民胞物与"思想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完善的教育思想也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但是,理解张载的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充分考虑到其现实的实践意义,也就是从当下出发去寻找其能够实现的生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礼治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理念和方略.从功绩角度看,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是蕴涵着道德伦理、和谐思想、政治民主等合理因素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过失角度看,封建礼治因灭绝人欲而使社会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与落后;因忽视法治而使礼治走向了人治,减缓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今天,深入发掘礼文化中"和谐因子"的价值,实现古代礼治的现代转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伦理体系中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文化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不断历经改造,所呈现出的宗教伦理性、社会政治性、文化神秘性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诉求。孝文化只有在现代社会伦理体系中以个体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合理定位,才能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天人感通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 "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中,涉及"感而遂通"、开塞通蔽、性命贯通、变化气质、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之所以享有"东南邹鲁""贾而好儒"的美誉,多因传统儒家礼制与朱子《家礼》"在地化"的有效施行。歙县金榜以翰林而居家治生,倡导敬宗睦族,恤党赒里;其《礼笺》一书"以古礼证今俗",振兴世风,化民成俗。据此可见清代以来徽州士绅在引领时代学风的地域发展、社会伦理的价值取向,及礼仪民俗的规范化诸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干部制度的伦理价值取向研究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重要课题。干部制度伦理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目标要求,建设符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思想为指导,确立干部制度伦理价值取向的总体原则;以"制度伦理价值的引领和教化作用"为逻辑,建立和完善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支撑体系;以"制度伦理价值的约束与惩戒作用"为核心,建立防止"好人变成坏人"的监督与惩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