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以及重点学校、公办学校优先发展的教师教育政策与战略从客观上造成了教师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失衡,以至于教师教育政策陷入公平困境。而统筹教师教育的区域、城乡与校际均衡发展则成为教师教育政策公平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2.
2007年,教育部在6所重点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为贫困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两方面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但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潜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通过在选拔上做到严格和公平,有条件地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试点范围,加大对免费师范生待遇投入等措施,最终优化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影响着社会稳定及其发展质量.回溯中国共产党推 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其在政策上始终将教育公平置于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视为 经济和社会的引擎,注重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重视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强化推进教育结果公 平,努力塑造教育前景公平.但是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校际的不均衡以及教师 间、家庭间和学生间的不均衡.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教育政策要接轨国际 视野的教育公平,确定教育公平的中国维度,赋予教育公平以质量内涵,增强教育公平的经 济基础,营造教育公平的文化氛围,改善教育公平的制约环节.  相似文献   

4.
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思路、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家教育公平政策分析发现:政府认为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因此其解决途径是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关键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突破口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兼顾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和课堂教学改进问题.这些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补偿措施缺乏统筹规划和量化指标;教师待遇在行业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确立公平理念为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开展大规模的对弱势教育机构资金需求的调查研究;提升财政保障级别量化补偿措施;注重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政策的视角来透视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的现状,可以发现在形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城市偏好”、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教育绩效评估政策和“重点学校”政策等多层面上的错位。当前对基础教育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强化基础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突显弱势补偿原则;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完善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体制;取消“重点学校”政策,推行学校标准化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范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育公平的内容入手,分析目前制度安排下存在的教育不公现象,希望借助公共教育政策改革的推动和机制创新,克服教育不公带来的实质危害和消极影响,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从而保障社会公平,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我国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战略和促进教师教育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政策.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文本内容的本质等问题.以期待更好地改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策价值取向规定了政策工具的向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历经了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教师本位"价值回归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利益诉求,由强调"国家本位"走向注重"国家与教师本位";动力机制,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路径探索,由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运行机制,由职前培养走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政策工具,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混合型"工具集合体。其中的原因既有政策演进内在规律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教师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教育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与驱动。不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解读,而是从价值取向和工具选择的视角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过程展开理性思考,推动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政策公平与效率关系和谐的内涵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教育和谐的前提在于教育政策的和谐,最终在于教育政策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和谐。教育政策公平与效率关系和谐是教育政策所体现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和合相配、协调统一,达到相对稳定、均衡和理想的状态。实现教育政策公平与效率关系和谐的要求主要有:准确把握教育政策环境,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选择符合社会的期待;正确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体现教育政策特点;合理整合公共教育利益,完善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从历史观和结构观2个维度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结构逻辑,旨在探寻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规律,促进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建立“三级师范教育”体系的“扩容期”、形成开放多元教师教育体系的“强化期”、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以教师为本”立体化发展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政策目标由教师数量满足转向教师质量提升,旨在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政策对象由全体教师转向偏远地区教师,旨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政策落脚点由教师教育实践转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旨在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注重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加强教师定向培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以及不同民族教育发展实际,缩小区域间公共教育服务差距的政治举措,意味着政策更加强调区域性、精准性,具有促进公平公正、增进共同性的意义。为促进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健康发展,以公共教育政策中价值分析为理论基础,从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对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进行政策分析并发现:“均衡发展,提升质量”“差别对待,追求公平”是目前政策价值选择的特征;“追求各民族事实平等”“坚持对弱势群体差别对待”是政策合法性的体现;“外在绩效性凸显”“内在公益性彰显”是政策有效性的表现。今后,在明晰政策价值的同时,要从是否有利于促进公平公正、是否有利于增进共同性两个方面对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进行评估、调整,以提升民族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的精准性以及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效益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免费师范生招生政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新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实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中招生这一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教育公平、重新认识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免费师范生的招生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免费师范生政策从2007年拉开了帷幕。新时期的免费师范生政策集促进教育公平、教师专业发展、缩小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等于一身,其利益相关者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涉及政府、高校、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不同主体之间有其差别化的利益追求,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现时期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公平表征教育的起点公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前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学前教育供给面临许多挑战。近年来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初见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但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可采取以下具体路径:合理定位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多元化的学前教育供给机制;重视城乡学前教育,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强化弱势幼儿扶持,促进学前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问题源于教育政策,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从教育政策人手.由于教育政策主体的多元性,导致了教育决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而多元化的教育决策价值标准客观地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要解决教育政策公平性问题,就应该将"公平"作为教育决策的首要价值标准,进而化解多重利益冲突,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乡村教师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彰显出如下价值取向:致力于制定公平、普惠的乡村教师政策;追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凸显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理念。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如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城乡教师流动以单向为主、教师职前培养呈现同质化倾向等。未来,在政策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培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在政策制定上,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在政策实施上,不断推进城乡教师发展一体化进程;在政策保障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其对乡村教师政策实施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政策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同,政策执行研究的要义就会有所区别,因而新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政策执行研究。首先,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社会矛盾,中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要义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思考教育问题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这就要求强调党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全面领导,注重民生,关注最基层的执行者,密切监测执行行动与教育政策追求公平与质量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重新理解教育政策执行的含义,探讨执行者对政策的重构。这就需要研究基层执行者的政策再解读,关注执行者对政策认知和理解程度的层次现象,分析不同群体的利益立场,重视执行过程的复杂性。再次,深谙教育政策执行的阶段性路径存在多样性可能,既有正向或者负向的直线路径和曲线路径,还有螺旋式上升路径。因而要关注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演进,客观地、历史地分析新时代教育政策执行举措和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教育政策存在诸多伦理上的问题,如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均等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从现象到现象,而要透过现象究本质。当前教育政策存在伦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工具理性蔓延,功利主义盛行,重事实环境,重效率的物质基础。而公平与效率的价值选择失衡是上述原因集中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各自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些基础教育政策一般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教师政策、管理政策以及经费政策,其目的在于追求基础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政策上,既凸显了共性,又凸显了差异。因此,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该确立整体观念、科学观念、复杂观念和目标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教育部《工作要点》为素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从政治行为的注意力分配及其转换的视角解读政策文本。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教育政策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注意力始终呈不均衡分配状态,不同时代背景下政策的主要关注对象与突出性的政策目标密切相关;21世纪后,教育政策对公平问题的关注度迅速提升,政策话语中对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处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治决策呈现出与决策背景相呼应的"语境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