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伯吉斯的《发务橙》是英国反面乌托邦小说之一,它从自由意志的极端放纵所引发的暴力行为、自由意志的极端控制所引发的自我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的生存悖论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反面乌托邦小说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与警示:人要拥有自由,但个人意志的极端自由会导致邪恶,而对自由意志的极端控制又会导致人性沦丧,最终走向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权的双重失落。  相似文献   

2.
最近,网上讨论中国人民族性的言谈多起来了。有一篇《再说“丑陋的中国人”:性格里缺乏庄严气质的民族》比较经典。作者从东北的爷叔谈起,痛惜国人的对外态度,尤其是对日本。该文引用最多的是韩国的行为,认为牢记血仇、睚眦必报是韩国人血性的表现。而他质朴又健忘的父兄,“他们的生存似乎只是为了生存,只要能生存下去,他们不在乎别的什么。他们对伤害过他们的人是那样的大度,过去就过去了”。他们忘记了民族深重的灾难。文章写得很精彩,确是大部分中国人的肺腑之言;而且开篇就斥责某些卑劣的有关“鬼子”的文字作品:“那些追求…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满铁”,作为殖民侵略东北的急先锋。“满铁”通过蚕食鲸吞的方式最终完全控制了东北的铁路体系,这为“亚细亚”号的研制和运行创造了条件。从1933年开始,“满铁”开始制定政策和预算,并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欧美学习相关造车技术,同时引进部分设施,最终于1934年11月1日首次运行“亚细亚”号。“亚细亚”号是日本对外宣传和美化侵略的招牌,也是助推日本对华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更是广大东北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街景。“亚细亚”号的运行加深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奴役,加重了东北人民的负担,主要扮演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相似文献   

4.
在1906到1945年日本政府向我国东北地区实施“满洲移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我国东北的目的,推行“大陆新娘”政策.大量日本农村青年女子在经过拓殖讲习会、拓殖训练所与开拓女塾等组织的培训后,被送往我国东北地区.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她们扮演了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5.
所谓伪满时期的东北经济,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前的东北殖民地经济。“九一八”的东北是个半殖民地,各国都拥有一定经济势力,其中以日本势力为最大。日本在“九一八”前,约占外人在东北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一九三一年三月,日本在东北(所谓“满蒙”之地)投资达十四亿日元,占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日本在东北不仅在若干工矿部门中居优势地位,而且包办了一些工业部门。例如东北铁路多由日本垄断和控制:大连至长春、周水子至旅顺、大石桥至营口、浑河至榆树台、苏家屯至抚顺、瓢儿屯至千金寨,苏家屯至安东(丹东)大房身至柳树屯的铁路各线由“满铁”垄断;金州经貔子窝至城子疃的铁路由日本的所谓金福铁路公司垄断;吉林至长春、四平至郑家屯、洮南,洮南至昂昂溪、吉林至敦化的铁路各线则受“满铁”控制。“满铁”  相似文献   

6.
《盛京时报》广告所见日本对东北的奴化与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京时报》是近现代东北地区一份有影响的大型中文报纸。它是由日本人中岛有雄于1906年在奉天(沈阳)创办的。在该报存续的38年中(1906~1944),不仅反映殖民统治者的意志,而且亦成为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不折不扣的代言人。因此《盛京时报》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对于研究日本在东北殖民时期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同”常常被理解为儒家思想中的“乌托邦”,而从《礼运》本文来看,“大同”与“小康”的话语,不仅没有乌托邦的内涵,反而存在着一种对乌托邦思想取向的自觉防御。因为,大同在《礼运》中,不是存在于将来的完美之境,而是发生于远古历史生活样式的书写,不是复归于大同,而是导出礼乐生活的急迫性与必要性,才是“大同”在《礼运》中承担的真正的概念论证功能。而且,大同是在中国文化的“道理”传统中生长起来的概念,而乌托邦则与“理论”的思想文化传统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尼采提出了两个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 :“消极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消极虚无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普遍存在于欧洲大陆的一种颓废的生存状态 ,即信仰丧失、价值失落状态。二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本质 ,即虚构形而上价值、虚化生命意志。“积极虚无主义”是尼采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 ,这种积极态度表现在对传统形而上价值体系进行彻底的逻辑与道德批判和建立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落头之谈》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则战争奇谈.作家运用中国志怪小说里面的情节元素与日本战记、游记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设置了“落头”、“神州日报”、“大龙灯”、“辫子”等诸多意象,目的是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大亚主义思想,揭露当时中、日国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该小说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历史观与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半年时光,在中国东北就出现一个“满洲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了“执政”,一些满清旧臣、东北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如郑孝胥、张景惠、臧式毅、熙洽等分别做了“总理”和“总长”,一时间又发宣言,又颁勅令,俨然是个独立国家。实质上这是在关东军刺刀指挥下,于世界近代历史舞台上演的一出政治双簧戏,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所津津乐道的殖民统治“杰作”。为深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及其统治手段,有必要层  相似文献   

11.
韩国尹在硕教授的《韩国出土木简的形制及其内容》一文,对朝鲜半岛出土的木简的形制、书体、内容及用途做了介绍,并把其同日本和中国的木简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不仅对朝鲜半岛的古代史研究,而且对研究形成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中国、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朝鲜韵书《三韵声汇》在并记中、韩两种汉字音体系的一系列并记韵书中,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朝鲜韵书的特征。它真正考虑到韵书在朝鲜朝时期的字典功能,以与以往不同的方法,重新整理和编排汉字音。因种种原因,在效用上,它当时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但在今天,该书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元晓和义天这两位韩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国师,一倡“和诤”,一主“圆融”,这两者其实一脉相承,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但不失佛教的立场。这两者稍有不同的是,元晓着力在和会诸宗内部的纷争,义天重在宏观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夫余、马韩、邪马台分别为中国、朝鲜、日本古代国家,并皆受中原朝廷的册封,向中原朝廷称臣纳贡,其"下户"这一阶层就是在中原先进文化影响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但由于其自身社会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因而"下户"所包含的阶级、阶层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5.
赖寄丹 《云梦学刊》2012,33(6):104-109
韩流在中国的热与冷,无不与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韩流文化要冲出亚洲,担当作为世界强势文化的角色,客观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韩流若要发展壮大、持久永续,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着力打造世界级的经典作品,应借助和联合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文化力量。中韩之间应通过倡导良好的交流语境、进行良好的互访体验、创造良好的合作机会,建立和谐的文化交流关系,“韩流”与“汉风”携手打造强势的东方文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赵文 《晋阳学刊》2006,(1):94-98
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时事政论类综合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以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对日本侵华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日本侵华的内在原因是其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而中国自身国力的孱弱则是招致日本侵略的重要外因。《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虽带有浅显、直白、感性的特征,但对于激发城市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他们的民族精神,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日本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威胁。这种对中国的偏见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心理角度对日本“中国威胁论”进行剖析,认为这种论调主要体现了危机意识、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依赖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日本人的心理习惯思维。要改变这一思维实属不易。但我们可以反过来利用日本人的心理习惯思维去消弭“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这对我们从深层次把握日本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俊杰 《文史哲》2003,590(1):61-70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汉唐时期达到了高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条主要的文化线路,即北方经辽西辽东到朝鲜半岛的陆路、从山东半岛出海的海路以及南方从长江口出海的海路。这三条主要文化线路的畅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孙国强 《学术探索》2014,(12):28-32
中日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是当前东北亚地区的两大热点议题。中日关系方面,虽然今年以来中日释放出加强经济合作的信号,两国政治交往的频率和层次也出现回升,但是钓鱼岛争端和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两个导致中日关系恶化的症结短期内难以化解,特别是在安全领域,两国缺乏互信,摩擦不断。朝鲜半岛局势仍继续陷入“紧张-缓和-紧张”的反复模式,在经历了短暂的缓和后再次趋于紧张。从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看,中美关系构成了这一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轴。因此,梳理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分歧,进而以此为基础思考中国的应对之策,对维护中国周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