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怀中 《回族研究》2001,(2):97-100
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于2000年9月上旬在南京召开了“再版仝译《古兰经》座谈会”。我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伊斯兰教界教长和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学者、专家和部分省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共60多人。座谈会上大家一直认为仝道章先生翻译的《古兰经》,语言浅显流畅,文风朴实,以阿汉文对照编排,易于核对■审。经文各章前有“释名”、“释义”,章后有注释说明。全经之后附录索引,便于查寻。这个译本把我国汉译《古兰经》的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在伊斯兰教内宣传伊斯兰教旨,了解伊斯兰教精核,端正伊斯兰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马良骏及其《考证回教历史》杨峰《考证回教历史》一书,是已故新疆宗教界著名人士,中国西北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原新疆回族总教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马良骏先生成书于解放前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伊斯兰教史、回族史学术著作,曾于民国28年(1939年)刻印约数十本...  相似文献   

3.
陈广元是我国当代大阿洪,现任北京东四清真寺教长、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常委。认识陈广元这个名字是从他编写的《伊斯兰教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冯增烈先生提出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有的与会者提出,伊斯兰教是统一的,只有伊斯兰教在中国,没有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的伊斯兰教,反对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说。翌年,冯增烈先生发表文章,论述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以后,我写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地方化与民族化》。近年来,有人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本土化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是倒退不是发展"。那么,伊斯兰教中国化是符合宗教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通先生是我国当代伊斯兰教史、回族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是我国苏菲派研究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也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和奉献者.我国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白寿彝(1909-2000)先生曾评价他所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时说"有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评价是对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了60年的著名学者--马通先生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掷地有声的肯定.因此,有必要追述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6.
哈宝玉 《回族研究》2003,(3):103-104
综观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令我们欣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硕果累累,堪称伊斯兰教研究的“黄金时代”。然而美中亦有不足,比如对伊斯兰教思想的专题研究就是一个例子。至今国内能看到的著作仅有日本学者井简俊彦的《伊斯兰思想历程》(秦惠彬译,1992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这是很遗憾的。2003年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伊斯兰教研究专家马通先生的新作《伊斯兰思想史纲》填补了这一空白。还是师从先生的时候,我从他那里汲取了不少关于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知识。虽然大部分是耳食之学,但究竟有转益多师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王伏平 《回族研究》2007,(4):101-103
海思福(1832—1920)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经文家、翻译家,其一生抄写、注解、翻译伊斯兰教经卷多部,并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教育事业。2007年是海思福先生逝世88周年,本文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将海思福先生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贡献作一概述,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兴华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的研究 ,成果显著。近年来 ,李兴华先生专注于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碑刻、匾额的搜集整理 ,用力甚勤 ,收获颇丰 ,尤其在中国名城名镇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占有丰富的资料 ,作过深入的研究。本刊拟开辟“中国名城名镇伊斯兰教研究”栏目 ,由李兴华先生供稿 ,本刊陆续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马明达 《回族研究》2005,3(1):91-96
薛文波先生是上世纪著名的回族学者,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一生汲汲追求真理,为弘扬回回民族爱国爱教的传统精神而努力.中年遭遇冤案,蒙受巨大苦难;晚年幸逢改革开放,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回族历史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教问题的研究,取得重要成绩,对回族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遗稿已被汇编成<雪岭重泽>1、2两卷出版,今逢薛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雪岭重泽>的第3卷即将出版,作者特撰序言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0.
《考证回教历史》出版马良骏所著《考证回教历史D一书,近日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已故宗教界著名人士、原新疆回教总教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马良骏阿匐撰于解放前的一部伊斯兰教史、回族史学术著作,曾于民国28年(1939年)刻印约数十本,于民国...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除中华儿女在前线浴血奋战外,各民族、各宗教团体也在大后方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持抗战活动,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们编唱抗日歌曲,编演抗战话剧,集体祈祷祝福抗战胜利。马明仁教长徒步前往重庆呈万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来所论颇多。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学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伊斯兰教在广州、泉州等地的传播、发展上,对其在西北地区的传播也只限于讨论它的传播过程,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却重视不够。关于各国伊斯兰教徒在河陇地区的活动,杨怀中先生在其《宋代的番客》一文中有较为精审的阐述,但杨怀中先生的这篇文章重点乃是探讨宋与伊斯兰教诸国在中国的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13.
冀开运 《回族研究》2004,(3):108-1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掀起研究伊斯兰教的热潮,这既是伊斯兰世界在当今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重要性的表现,也是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战略的紧迫要求。秦惠彬主编的《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从世界文明多样化角度论述了广博而丰富、悠久而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其中第六章简要论述了伊斯兰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的专家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研究伊斯兰教,出版了《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1)。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从历史学的角度论述伊斯兰…  相似文献   

14.
今年阴历五月十九日 ,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代宗师、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创建者马启西先生殉难 90周年。这对西道堂穆斯林和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工作者来说 ,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众所周知 ,人生能做出被人称颂的业绩很不易 ,如能在身后留下一座永垂青史的丰碑 ,则更属难得。  相似文献   

15.
我首先得承认自己在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方面是个初学者。在我的学术生涯中的前期,我花费了20年左右的时间研究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献,而对中国伊斯兰教则一无所知。我几乎完全没认识到:中国穆斯林甚至著述了有关伊斯兰教思想的重要的和原本的著作。只是在1995年我才获悉了有关“回儒”一词。“回儒”是那些在17世纪中期开始用汉文撰写有关伊斯兰教著作的中国穆斯林学者。 在我发现这些汉文著述以前,我曾经用了数年时间学习了伊斯兰教形而上学、宇宙论和心理学知识。此外,我保留了对中国古代经典特别是《易经》的强烈兴趣。10年前,我出版了《伊斯兰教之道》(The Dao ofIslam)一书。在书中我试图揭示伊斯  相似文献   

16.
回回名源古今论马肇曾中国对伊斯兰教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长期称为回教或回回。自明末清初顾炎武先生首先提出回回为中国原少数民族回纥的发音转声之说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近年,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撰《“回回”一词与伊斯兰教》①,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活动是多方面的,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交通史皆有专作,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只是其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本文仅就后一方面作一简述,以庆贺白寿彝师九十华诞。白寿彝先生研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始于1935年。这一年的1月至5月,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伊斯兰教具有通过改革不断适应各种社会形态的内在特质,中国伊斯兰教就是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结果;在现阶段,发挥中国伊斯兰教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依法加强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加强伊斯兰教研究,是引导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和充分发挥中国伊斯兰教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际著名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eyyedHosseinNasr)从比较宗教学的视角上,对伊斯兰教哲学与东西方哲学精神经过长期探索后,体认到“现代主义”观念对传统伊斯兰教本身所构成的挑战,从而提出“圣道伊斯兰教”观的宗教哲学概念。他并因此以及对传统苏菲思想和伊斯兰教哲学的挖掘和阐释而在伊斯兰教学者和西方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深刻的伊斯兰教“文化自觉”意义、和谐理念等积极因素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他的“圣道伊斯兰教”观,国内尚无评介与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作了述评:1.纳斯尔其人其学;2.“圣道伊斯兰教”观;3.对“圣道伊斯兰教”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概述了广州的历史和广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接着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广州以及广州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最后对广州伊斯兰教三大著名名胜古迹怀圣寺、光塔、宛葛思墓等的始建年代、历史沿革、建筑成就和文物价值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