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生产力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生产力的出现 ,意味着知识或人的智力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方面。与以往的生产力相比 ,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 ,以信息化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形态实现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以及一般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正> 生产力标准理论是马克思提出的、由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生产结构与过去不同了,社会实践活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标准理论的这些内容不能再保持不变了。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生产力,已不单纯是物质资料生产力了。除了物质资料生产力之外,还有精神生产力和劳动力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指进行精神生产即知识生产的科学技术、劳动者、仪器、工具和原料等。劳动力生产力,主要是指培养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教员、管理人员及教学物质设备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后者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 精神生产力是指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力量,由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要素构成,它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化知识是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的多寡,是决定劳动创造力大小重要的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当中,它的每一次新质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其中,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牵动着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分别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当前,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发生,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数字信息时代,而新质生产力正是这次生产力跃迁的科学写照。新质生产力的“新”展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力”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以科技创新为轴心,将要素系统革新的牵引力通过技术系统这一媒介传导至产业系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生产力三大系统的全面重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并非来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而在于其内在的两种力量。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存在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形成的逻辑起点 ,它的发展构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继动力。二是物质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特殊功用 ,使其成为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还应包括信息生产力,三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在经济发展中显示着各自的作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不能也代替不了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生产力,因此应提出信息生产力的概念,并与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相比肩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理论的新贡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生产力蕴涵的深刻认识,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生产力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产力分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实体性要素自身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匹配情况制约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形态的基本条件。其中,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其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生产力的本质应如何理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与阐释,有着不少的存疑与误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即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的结论。生产关系相对于活动着的人们来说,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将生产力理解成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生产关系理解成人的“自主活动形式”,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即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与“自主活动形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2,15(5):49-52
生产力内在矛盾是生产力矛盾的重要方面,它主要由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与生产物分离的矛盾以及实物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主体价值背离的矛盾构成独特的矛盾体系,其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力主体的价值目标与其素质的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朱秀英 《齐鲁学刊》2007,4(6):123-129
生产力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自组织聚合体。从内涵来看是人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改造世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从外延来看是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力的统一体;从构成要素来看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体;从载体系统来看是由主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潜在性要素、准备性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各种因素矛盾运动在当代新发展的崭新概括,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新总结,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与学说。第一,它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的诸要素矛盾运动的崭新概括。我们知道,社会劳动生产力是指一定时代的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运用物质手段,作用与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了社会的人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中总是包括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用于劳动过程的手段和条件,即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是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是生产力的构成由三个要素变成了两要素或  相似文献   

13.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要素供给;新型工业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互融合的、具有“时代特质”和“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共通性。从总体上看,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产业转型、要素集聚、“多元融合”、瓶颈突破、设施承载等多种相互作用路径。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绿色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 ,其本质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绿色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必然 ,也是在新的水平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蒋永穆  乔张媛 《东南学术》2024,(2):52-63+24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完整定义,明确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全面、准确、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在新发展理念维度上的意涵,构建“一轴二力三高四维”的分析框架,系统剖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多角度深挖其背后所蕴藏的逻辑。其中,“一轴”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统领轴心;“二力”指新质生产力以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为目标;“三高”指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四维”指新质生产力以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延展。对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态,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社会崇尚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注重协调,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倡导绿色,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厚植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推进共享,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效。  相似文献   

16.
新质生产力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新质生产要素的组合,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质量、高效能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加快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7.
谢维营 《云梦学刊》2001,22(2):13-16
作为哲学范畴的生产力与作为经济学范畴的生产力有重大区别,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原有生产力水平局限的冲突,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是劳动组合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通过新旧劳动组合形式的更替实现的.知识生产力不但产生了新的劳动者主体、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产目的,而且将会出现新的劳动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生产关系以及其它的推动作用。而是正象任何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内部矛盾一样,生产力也是在其固有的由诸要素所构成的内部矛盾推动下发展的。生产力内部矛盾又对立又统一变化过程,突出表现为生产力诸因素逐步趋向合理组合过程。一般说,生产力系统诸因素合理组合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四种情形: 第一,生产力诸因素在质量上的结合。这是指生产力诸因素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在物质属性上互相适应的那种联系状态。这种联系实质上就是生产力诸因素之间互相提供生产条件,互相进行实物补偿和技术性联系,它是生产力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的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法律和生产力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侧重于法律和所有制、阶级斗争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但它并没有忽视揭示法律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