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关于国家高于和统摄市民社会的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其市民社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二者都具有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本质指个人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该阶段上的整个工商业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组织。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特殊性;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来把握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市民社会诸领域中经济关系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世界观由早期黑格尔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有着直接的关联。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主要集中为:市民社会是“伦理理念”发展的中间环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大众和学者都把生产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生产,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误解.复旦大学孙承叔教授以"现实的人"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有机体的四种生产理论.现代社会中四种生产的新发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矛盾关系,更验证了马克思四种生产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然而从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论的形成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点,不可能是"市民社会",而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张康之  张乾友 《文史哲》2011,(1):144-154
近代以来,在政治领域中的一切理论探讨和实践方案设计都可以说是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入手的,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据市民社会的要求去规划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是近代以来全部政治学研究的重心。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中,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是从市民社会中的"市民"出发还是"社会"出发。黑格尔提出的是另一个方案,他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然后在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寻找中介因素和环节。但是,黑格尔的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他所发现的中介因素是不可靠的。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阐发了一种通过消除市民社会中的异化去建构国家的设想。20世纪后期开始的新市民社会运动证实了马克思的设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重要的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性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真正的发源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分析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创立了劳动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我们反思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针对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具体剖析了布鲁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方案,并指出政治解放是抽象的、有局限的解放.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而是抽象的个性和抽象的普遍性相互分立.布鲁诺·鲍威尔之所以误解政治解放是普遍的解放,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源于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性理解.马克思主张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市民社会批判.犹太精神是市民社会的精神,人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150年前提出"世界历史"理论,直至150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资本扩张性是世界历史的推动力"理论,对当今全球化的本质探析是否依然具有科学性?为此,从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交往来入手,对其交往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本质的分析,然后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从部分扩展到全部,得出当今全球化本质依然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但又有着新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