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老了     
刘慧 《老年人》2014,(8):32-32
正那天我在野外看到一棵老树,满树的枯枝败叶,看不出一点生机,这让我不禁想起我的已是风烛残年的父亲。父亲老了。他头发花白,弯腰驼背,一副龙钟老态之相。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曾经是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父亲,是从学校教书回家就拿起农具下地干活的父亲,是那个曾经被艰辛的生活掏光  相似文献   

2.
张贵 《老年世界》2010,(3):22-22
年年迎新春,岁岁贴春联。如今,城镇里的春联全是买那现成的电脑印制成的烫金对联,但是广大的乡间村寨农家百姓的春联因其用量大贴得多,仍以人工书写为主。我长期在农村山区任教,编撰对联是我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3.
万家灯火.笑语欢歌。我贴完春联回到屋里。儿子已经睡了,老婆大人依旧陷在沙发里一边吃零食一边对着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傻笑。  相似文献   

4.
在看到父亲挥手的这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对父亲的逆反心理就像孙悟空在如来手掌里翻的跟头,我怎么也翻不过父亲的一片舐犊之情啊  相似文献   

5.
《当代老年》2008,(2):52-52
每逢过春节,父亲总是很用心,早早就开始打腹稿,年年都有新创意。在老家,父亲辈分高,学生也多,从初一到十五,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每送客人出门,父亲就会指着春联讲解一番,一片赞叹声中,他笑得很是开心。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春节临近,街头的商店里春联便多了起来。红红的春联,配上喜庆的话语,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祝福。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商店里出售的春联是越来越多了,可人们也越习惯于这种买来的春联,没人愿去自己书写春联了,也没人会认真地去理解春联了。春联突出了商品性,而其文化价值与底蕴为人们所忽视。但不容否认的是,春联毕竟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当今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春联的文化价值;又有谁,正在为守候这种传统文化做着努力。  相似文献   

7.
张宏 《中外书摘》2009,(11):94-94
上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这差不多不到一年时间里,除了寒暑假自己会去上海的亲戚家中过一段时间,其余,包括平时上学期间,我都会在每天放学后连家都不回,直接就到村子里一位在中学做化学老师的本家大哥(惭愧,他的年龄比我大许多,但辈分却跟我是一样的)家里去,因为他们家的卧房里有几个大书橱,里面装满了书,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相似文献   

8.
吴兴英 《老年人》2006,(5):30-30
我决绝地把父亲给的5000块钱塞回他的口袋,并把他送上了返回老家的汽车。旁边一位大爷见了,问我父亲:“老伙计,这是你儿子吧?”父亲笑着说“:是的,他送我回家。”可我分明看见父亲笑得勉强。长途客车徐徐出站,我对着父亲挥手。父亲坐在窗边,一副倦怠失落的样子,并没有往常的热情。车走远了,也带走了我对父亲的牵挂。回想起这天清晨,我和妻子刚刚起床,父亲就大汗淋漓地敲响了我家的门。正是春耕农忙时节,父亲的突然到来让我有些吃惊。难道家里出事了?因为父亲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进城找我,而且他在老家还种着几亩水田,这时的农…  相似文献   

9.
我和哥哥相继成家后,家里只剩下父亲母亲朝夕相处。父亲吹葫芦丝的时间更多了,微眯着眼,侧歪着头,一副酣醉的神态,母亲则在一旁听得入神……见他们每天过得都这么快意舒畅,便向父亲讨教快乐的秘诀。父亲沉吟半天,一脸诡秘地说: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种了一株仙人草!  相似文献   

10.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昨晚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今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相似文献   

11.
正要下班,父亲打来电话,说他尝试做了好多次的酱牛肉,这次终于大功告成,和饭店里的味道一模一样,让我下完班直接回家尝尝。
  记忆里,父亲是做菜的一把好手,但尝到父亲的手艺却不是一般的难。只有家里来重要客人的时候,父亲才挽起袖子出场。每每他做出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总是赢得客人的无数称赞。我最爱吃父亲做的牛肉,牛肉片薄得似蝉翼,很有嚼劲。大学那些年的寒暑假,父亲再忙也要抽空,做上一包干牛肉让我带到学校里吃,大饱口福的同学们因此都羡慕我有一个会做菜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流岗 《金色年华》2009,(4):29-29
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无意间在叔叔家的书橱里,发现了那码的整整齐齐的一排书籍。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碑铭     
我是刘麟瑞的女儿刘慧,现在北京外文出版社阿拉伯文部工作.父亲离开我已经一年多了,在过去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的音容笑貌、言谈话语无时无刻不显现在我的眼前.父亲那种淡泊名利,勤于笔耕,  相似文献   

14.
那段时间我失业在家,整日悒悒寡欢,萎靡不振。 一天中午,我和父亲在院子里修剪花草。我神情黯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这几年我一无所成?上帝从来没有伸出手拉我一把。”  相似文献   

15.
一生的遗憾     
华青 《老人世界》2007,(8):27-28
我这一生,有两件最为遗憾而且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一是没有给母亲买一副老花镜;二是没有给父亲买一把剃须刀。  相似文献   

16.
稻草之心     
是在若干年后,我又一次与稻草如此亲密地接触。 户外没有一点声音,乡村的冬夜尤为安静。堂屋里,一盏香油灯燃在父亲的灵位前。火苗微弱,似乎经不起任何风的吹拂。按照习俗,我必须打地铺睡在父亲的灵柩边,陪着父亲。仅隔着一层棺木,里面,父亲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而外面的我,却怎么也睡不着。  相似文献   

17.
马亚伟 《老年世界》2014,(19):20-20
那年,我跟着父亲去赶集。集市上的一种红苹果吸引了我,那种苹果,遍体通红,像小红灯笼一样漂亮。我拽着父亲的衣角,央求他给我买,哪怕是买一个呢。父亲拿出贴身衣兜里的钞票,选了一只最大最红的买给我。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苹果。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泥哨     
尹承勇 《老年世界》2013,(11):28-29
一只鸽子,体态玲珑,脖颈欠伸,双翼微张,一副振翅欲飞的姿态。这就是父亲的泥哨。这只泥哨伴我度过童年,是我童年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那晚 ,帮助父亲归拢杂物 ,又一次看到父亲的小木箱。这使我像见到要好的小伙伴 ,引出一串长长的回忆。这是个淡蓝色的小木箱 ,四角被铁皮包着 ,做工相当精美 ,我记事起就知道有它。那时 ,我家住的是林区的板夹泥房 ,经常需要修修补补。父亲就常打开小木箱 ,拿出工具和钉子什么的 ,修补着简陋的家。我因为小 ,没有什么玩具 ,就把小木箱里的东西当玩具了。长大后 ,我渐渐体会到了父亲这个小木箱的实用价值。在我的眼里 ,父亲是无所不能的 ,什么自行车坏了 ,收音机出了故障 ,父亲都能用箱里的工具修理好。有时父亲来了兴致 ,还会给我和伙伴们做…  相似文献   

20.
王志民 《老年世界》2011,(13):16-18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恰逢我父亲王威诞辰100周年和母亲马淑景诞辰99周年纪念。我撰写此文,为缅怀父母亲的革命经历,激励我辈承接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