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精神科学 国人对于“精神科学”一词已不再陌生,但有时不免望文生义。“精神科学”是我们对德文“Geisteswissenschaften”一词的翻译,英译为“Human Sciences”(人文科学)。这个词是由“Geist”(精神)和“Wissenschaft”(科学、知识、学术界)组合而成。它是何时出现的,在德国学术界尚无定论。根据伽达默尔在《真理  相似文献   

2.
《老年世界》2011,(4):44-44
脂肪最主要的营养功能是氧化产热,供给机体利用。它不但产热量大,而且还善于贮存。当机体缺乏热量的时候,就可以把贮存起来的脂肪“调运”出来燃烧。这样一来,机体就能把宝贵的蛋白质保护起来,避免被氧化。  相似文献   

3.
词汇是某种语言里词的总汇.词是无数的,它是个体;而词汇只有一个,它是整体。词汇也可指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局部范围或历史阶段里所使用的词的总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例如在闪米特诸语言中,意义是“法律”.阿拉伯语也不例外,只是将它音变成,由此派生的动词心意义是“定罪、判罪”.的阴性被动名词码意义是“受法律管辖的”.阿拉伯  相似文献   

4.
清真寺——穆斯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的主要职能集中体现在宗教方面,它是穆斯林从事祷告和礼拜的场所,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清真寺一词,阿拉伯语叫“麦斯吉德”或“贾米阿”。“麦斯吉德”一词由动词“萨吉德”派生而来,意为“跪拜、叩头”。“麦斯吉德”之所以被用来称呼穆斯林礼拜之地,就在于叩头  相似文献   

5.
2011年,“盐慌”这个词即将成为一个里程碑的字眼,它让其他网络热词黯然失色。无论是在微博、论坛还是各大新闻中,这个词的传播速度不亚于2003年的“非典”,也是这个词,让本是人们的生活调味剂“食盐”成为荣登本月最佳畅销食品。  相似文献   

6.
(一)创造力的定义海纳特指出:“创造力”(Creativity)是由拉丁语“Creare”一词派生而来的。“Creare”的大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它与另一个拉丁词“Cresceve”(成长)词义相近。在《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曾出现这一概念:“上帝在一切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和地”(“qui∶creativitcuncta de nihilo”)。从词源上看,“创造力”的大意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  相似文献   

7.
于木 《公共关系》2001,(12):32-32
“全球化”(gtobalization)一词,是八十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九十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一些文化学家用它来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就是这些文化的世界现象背后,如何认识它的真谛呢?  相似文献   

8.
关于阿拉伯语同义现象的研究早在伊历2世纪就已开始。阿拉伯著名语言学家西伯威(伊历180年卒)在其《词语分类》中说道:“我从他们的言语中知道不同词义的两个不同词壳、不同词壳的一个相同词义、相同词壳的两个不同词义。”十分明显,西伯威这里所指的就是异义词、同义词和多义词。(意“同义”)作为语言专用名词的出现可追溯至伊历3世纪,撒阿莱卜(伊历291年卒)在关于多义词的辩论时提到了它。书名中最早出现的著作是《同义近义词书》,它出自艾卜·哈桑·阿里·伊萨·拉马尼(伊历384年卒)之手。 然而,在对同义词的研究中围绕其存在与否这一问题始终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的反反复复密切关系到如何比较合理地为其下一定义,深深影响着如何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原因。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就同义词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将诸子百家的观点和看法作一归纳和分析,然后谈谈自己的意见,接着再探讨一下同义词的成因。 一、阿语中是否有同义词 在这个问题的辩论席上主要有两大派,一派曰有,一派曰无。 1、“曰有”派 该派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解释(意“智力,理性”)时会说它就是,在解释(意“倾注”)时会说它就是,在解释(意“毫无疑义”)时会说它就是,因而和互为同义词、和互为同义词、和互为同义词。如果每一个词因具  相似文献   

9.
浅议社区     
《城市》1997,(1)
“社区”这个概念是社区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从英文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原意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这个词最先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藤尼斯提出来的,他在1887年出版过一本名为《社区与社会》的书。藤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一词原本并不是中国哲学的固有概念,而是一个伴随西方现代化而输入中国的外来语,它的形成应当与盛行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线型进化史观密切相关,在当今实际生活中它似乎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普适性的价值追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是对西方人的现代发展观最精辟,最生动的概括。古代中国“终始转移”的创  相似文献   

11.
吕静波 《职业时空》2008,4(9):64-65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829年,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是培养一个通达的人而不是闭锁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手段,通过实施通识教育而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还是一种课程体系,它与“专门教育”相对应,是一种“全面教育”、“普遍教育”。  相似文献   

12.
唐晓菁 《社会学》2005,(3):16-20
伴随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兴起,“白领”一词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我们的社会,之后大张旗鼓、热热闹闹的上演了一出令人羡慕、向往的白领话语秀,成为跨越语区为众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个概念。“白领”象征着中高等的收入、高级写字楼、光鲜的外表衣着以及不菲、独具品位的消费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分层的阶层术语,更是代表了一整套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话语。然而,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注意到,“白领”一词开始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它曾经是代表着骄傲的身份象征,而如今却成为越来越模糊不清、似是而非、少为提及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3.
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 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如“散步”、“睡觉”、“游泳”、 “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从词汇意义的角度 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 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 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对于离合词性质的认定,主要 可分为词说、短语说、离为短语合为词说、中间状态说、离合词不 存在说。  相似文献   

14.
“自由知识分子”是近年频繁亮相的一个词。乍一看,它不过就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排列组合,似乎热爱自由的知识分子皆可归入此列,但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只有理清了“自由”和“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才有可能抵达这个词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解读青春     
不知人们是否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抽空研究过“青春”和“青春期”的区别。“青春”在字典里就是青的时期。“青春期”是每个人生理发育上的必经阶段,是一个纯自然现象。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除了身体上种种生理变化。在心理上的主要标志好像是开始对异性产生爱慕、爱情或性欲望。张贤亮先生的《青春期》一书中的“青春期”,内涵主审,它包括对异性的爱慕与性欲望,也包括男人在屈辱中的爆发,还包括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在社会上各种领域的奋斗。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年轻人对“青春”这个词没有深究。老师们出不用具体去讲解它的词…  相似文献   

16.
乌恩 《老年世界》2011,(1):46-46
营养和饮食关系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在婴儿——幼儿——少儿——少年——成年——老年这样一个漫长的生命过程中能否有良好的生长发育,能否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营养和饮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营养”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特别是那些商业界人士更是如此。营养成为他们发展事业的一个商机。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营养品是最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玫瑰 《现代交际》2004,(5):48-49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兼职”一词刚刚出现时,它的潜台词是“不务正业,吃里扒外”,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周末工程师”、“星期天医生”的讨论。而今天我们要谈的“快乐兼职族”,绝不是这样。所谓兼职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社区重建应培养“共同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按照滕尼斯的说法,“社区”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生活,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的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妨把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称为“共同体”精神。  相似文献   

19.
“罢了”是现代汉语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虚词,它是由动词“罢”和“了”在线性顺序上的连接逐渐成词的,由于“罢了”一词多用于句尾与语气词的位置,为其最后成为语气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罢了”在《歧路灯》中的用例主要有:1、动词义,在句中充当谓语;2、单独位于句首或句中;3、语气词.  相似文献   

20.
丁媛 《现代交际》2011,(11):54-56
“倒”在湖北京山方言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它有多种不同的用法。根据“倒”在京山方言不同句式中的用法,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动词、介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并结合例子作了详细论证,从中总结出京山方言“倒”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