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马克思在揭露和批判马尔萨斯所虚构的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自然规律”的反科学性时,确立了科学的过剩人口理论。学习这一理论,对认识和分析现实人口问题有重大意义。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特别是在《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马克思的科学的过剩人口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积累趋势而得出的著名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在于剥削剩余价值。为了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就必须不断地把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也就是资本积累。“没有积累,资本就不能构成生产的基础”要彻底阐明资本积累的运动规律,就必须研究资本的有机构成。马克思早在《雇佣劳动和资本》和《工资》手稿等著作中已经开始探讨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在1857—1858年《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里,马克思从价值增殖过程考  相似文献   

3.
<正> 马尔萨斯为了掩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贫困、失业、饥饿的真正根源,从而转移工人阶级斗争的目标,就必然要给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口过剩披上“自然规律”的外衣。马尔萨斯的反动的过剩人口理论,不仅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也遭到了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的批驳。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马尔萨斯反动的过剩人口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是长期以来争论较多又较敏感的命题。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社会主义既不存在失业人口,也不存在相对过剩人口。近年来,学术界一些学者虽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失业人口和失业现象,但把对它的研究领域局...  相似文献   

5.
<正> (一) 我国近代史上的人口问题,基本上是人口过剩问题。在满清时期,虽然是个封建社会,但由于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有一暂时养息之机,社会发展由“康熙之治”达到“乾隆盛世”,人口出现了大发展的趋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国人口竟达到3.1328亿,无怪乎满清统治阶级也惊呼“人满为患”。在旧社会,尽管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我国的人口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猛烈地增长。这就是历史留下的沉重的人口包袱。建国以来,我们的国家对这样沉重的人口包袱曾一度有所忽视。认识迟,行动晚,盲目性大于计划性。这样,没能很好地控制它、甩掉它,任其膨胀,出现今天的10亿人口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困难局面。  相似文献   

6.
选择不同的参照会产生不同的关于过剩人口的解释,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是劳动力过剩,相对于生活资料的是(总)人口过剩。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即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参照,从劳动力和(总)人口两个角度来分析,过剩人口理论才是完整的。历史的经验表明不同的历史时期,过剩人口有不同的表征,社会主义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两种过剩人口类型的并存,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时,过剩人口才将与人类告别。两类型过剩人口理论为分析我国一些具体的人口经济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存在过剩人口,如果存在,又如何认识这一现象,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加深理解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在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制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人事管  相似文献   

8.
试探民国时期人口思想的合理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人口思想史的探讨取得许多成果,但对其中民国时期人口思想的研究却颇少.实际上,那时正是我国建国前历史上讨论人口问题最热烈的时期.在当时出版和发表的关于人口问题的专著和文章中,虽然有些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非常错误的,但关于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办法的某些建议,却有许多合理成分.有些建议在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有的甚至接近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及其实施办法.例如,对中国近代高出生率的原因进行中肯的分析;提议把降低人口出生,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人口政策的目标;建议把节制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提倡适度人口的思想;要求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和资源相适应;并提出实施节育、优生和教育的具体措施.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从中吸取合理成分,探求它与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过剩人口和劳动人口通过某种社会媒介与生产资料结合是密切相联的问题,而劳动人口通过某种社会媒介与生产资料结合是商品经济的一个侧面。只要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真正得到人们的公认,就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引出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必然产生过剩人口的探索。本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过剩人口的涵义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层开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战略目标,就是使传统的封闭僵化的经济体制彻底瓦解,建立起富有生机活力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即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因此,无论是就商品经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而言,还是就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触及到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在部门间的分配及其流动,都可视为资源配置,为了更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现实运行,我们将资源在部门间的分配定义为资源配置,它以要素增量分配为主要特征;将资源在部门间的转移定义为资源再配置,它以要素存量流动为主要特征。对资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目前学术界至少有以下四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生产资料吸收劳动力的程度和水平而言的;第二种看法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条件而言的;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积累时,曾经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讲到资本主义人口规律时,都把相对过剩人口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来表述。人口学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承袭了政治经济学的这一表述。在近几年出版的人口学书籍中,几乎毫无例外地把相对过剩人口  相似文献   

13.
行龙在《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上著文指出,过剩人口的形成,是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产方式。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过剩人口不仅以其庞大的数量存在,而且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针对马尔萨斯的所谓人口规律,作出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不同人口规律的科学论断,他指出: “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长期以来,不少同志以此为据,证明马克思否认了一般人口规律的存在;也有部分同志从另外的角度断定,马克思在这里混淆了资本主义劳动力供求规律与共有的人口规律的界限。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高榷。  相似文献   

15.
外部性与过度生育──关于过剩人口成因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三个角度归纳了与人口或生育有关的外部性;区分和分析了生育的实 际外部成本和相对外部成本;阐述了多种外部性与生育的关系。在运用一些数据表明生育的 外部成本及若干因素的生育效应后,又以三个模型进一步说明外部性成本与过度生育的必 然联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人口过剩或过度生育表明“市场”在“两种再生产”的配置方面可 能出现长期性失灵,其原因在于存在许多使生育成本外部化和其他具有生育效应的制度安 排。因此,为了逐渐消除或避免进一步的人口过剩,政府直接干预生育往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人口研究》1987年第三期发表了卓祖航同志的题为《试论两种不同性质的相对过剩人口》的文章,读后颇受启发。但同时感到,文中亦有值得商榷之处。谨写下文,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一、卓祖航同志在文中指出“其实在马克思的人口理论中,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有相对于生产力水平的过剩人口,而且还有相对  相似文献   

17.
<正> 所谓人口分布,就是指某一时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的居住情况。在我国,人口分布状况是很不平衡的,总的来说,是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中央决定开发大西北,决心把大西北变成我国新兴的工农业基地。人力不足,将是我们开发大西北所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改善我国的人口分布状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离开我们整整一百年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指导工人运动,争取社会主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经革命和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继承了前人对人口问题研究的科学成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进行科学研究,并在批判马尔萨斯反动人口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为认识人口、人口过程、人口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男生女都一样的道理.未必是许多人不明白的。只是一旦进入现实中.受了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心里的天平就会发生一些倾斜。没有男丁被视为绝后.算是最难逾越的一道门槛。  相似文献   

20.
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的理论?人口学界尚有分歧。但搞清楚这个问题,尽快求得统一的认识,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的同志认为,两种生产这个概念,只不过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的只言片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这方面的专著,也没有作过专门的论述,因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事实上,从哲学方面,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方面,他们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