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的区别,就是因其读者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供少年儿童阅读、欣赏,为少年儿童服务,是儿童文学的天职。因此,一个文学作品是否属于儿童文学作品,或是否属于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得到少年儿童读者的首肯。这原本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近年来有不少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否决,认为“这个世界交由孩子们来判定,就完了。儿童文学世界也一样。”我总觉得这种看法有某种盲目性。从理论的角度看,缺乏足以令人信服的依据,从实践的角度看,恐怕也根本行不通。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儿童文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第一是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使儿童文学真正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蕈要一翼;第二是儿童文学逐渐摆脱了对成年人文学的依附与追随.而走上了艺术独立之路.就是儿童文学的主体性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移和转变;第三是从80年代作家的启蒙主义市场,到90年代的个性化艺术,到新世纪读者为中心的写作取向,儿童文学的内在性品质经受到了多重考验.  相似文献   

3.
多元媒体背景下的当代儿童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多媒体时代,网络化在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创作形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文学创作群体构成的丰富和创作原动力的充分释放,少儿文学的游戏精神、娱乐精神会随之强化,文学价值观的表达也更接近少年儿童的本体世界。伴随着立体化、工业化的运作方式,儿童文学逐渐成为一种全方位覆盖的跨媒体的文化产业。而儿童性、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又展现出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倾向,体现着儿童文学作家新世纪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三种主要文脉资源,即神话文学、韵文文学与幻想文学,并具体考察了这三种资源的儿童文学生成形式与艺术特色,由此论证明代吕坤的《演小儿语》是中国第一部儿歌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中国版的“格林童话”与中国第一部童话集。文章就神话文学、韵文文学与幻想文学对古代儿童阅读接受的作用与影响展开检讨,古代“圣人皆孩之”与“缩小的成人”两种悖反的儿童观是观察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接受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经验与人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始终直面中国社会的现实人生,紧贴中国的大地;强调儿童文学对于未成年人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今天依然是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幻想文学的迅速崛起,奇幻动物小说把童话的浪漫想象与小说的逼真写实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幻叙事类型和审美风格,成为世界幻想文化的一种重要资源.中国一些作家的奇幻动物小说创作与国外的一些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奇幻动物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亟需中国儿童文学界的“确认”,这对于提升中国奇幻动物小说的创作水平、推动中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扩大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视野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伦理意识与秩序、能力的养成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伦理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价值质素,儿童文学伦理问题有其自身独特的领域特征与专业内涵。二十余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强劲的伦理批评趋势,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伦理、叙事伦理与谎言问题、关怀伦理、幻想文学的伦理问题、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研究、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伦理研究六个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立足个体性与社会性、儿童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等伦理关怀,在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实现与文化育人本质之间确立了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基本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二十余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生态伦理、西方成长小说的伦理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儿童文学伦理探究五个方面,其中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正在对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理解魔幻:儿童文学语境中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幻在儿童文学中的存在源远流长,它既是一种归于传统的言说方式,也是一种面向现代的艺术精神.结合当下的魔幻文化热潮,以魔幻与儿童文学内在关系的探讨作为切入点,对"魔幻"概念展开理论阐释,十分有必要.本文运用了分析哲学的方法,从语词概念着手,通过与魔幻现实主义、幻想文学的比照,并通过对世界观、超自然存在与关注焦点等几个要素的描述,以明确儿童文学语境中的"魔幻"内涵.  相似文献   

9.
“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到别的学科,但心理学总是必不可少的。”——M.J.弗里德兰德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自觉地以“文学应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作为创作的最高理想,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他们创作的基本原则。然而,文学是精神的产物,“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因此,由于作家的个性、心理素质、精神品格的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不同作家,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按理,对于此类文学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亚里斯多德早就指出过:“由于诗人个  相似文献   

10.
徐萍 《学术探索》2007,(1):133-136
20世纪70至90年代,云南儿童文学创作成就斐然,作家们以充满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红土地为抒写对象,以骄人的成就构筑了云南儿童文学“生态群落”,受到了全国儿童文学界的盛赞。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生态相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浩 《江海学刊》2004,(2):25-31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自然过程 ,而是能动的道德建构的价值过程。应当确立超越而涵摄的“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依此 ,必须仔细考察“经济增长”、“进步”、“发展”、“至善”诸理念作为“相适应”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有三种基本性状 :体系不匹配 ;供给不足 ;互动无力。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是“生态相适应”。生态相适应 ,是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统摄下的“相适应” ,是整体有机、辩证互动、以整个社会文明的合理性为最高价值取向的“相适应”。必须以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学术精神 ,进行道德—经济关系方面的重大理论澄清 ,建构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3.
维护第三世界生态正义、和平反战和保护自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女作家鲍瑟王创作的三大主题,是人类重新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和美好愿望.通过对她的生态启蒙教育思想的分析,使我们的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大后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文化权力中心的大众传媒裹挟着商业意识、消费意识、娱乐意识对儿童和儿童文学形成了包围之势,儿童文学的传播在传媒时代面临着重重考验与挑战.在文学传播过程中,文学生产处于起始阶段,决定了文学传播发生的可能及顺畅与否.作为文学传播起点的作家应关注传媒时代儿童的成长及其内在需求,构建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在叙事方式和话语方式上大胆探索,追求文体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为新时期儿童文学走向儿童、走向世界作出贡献,让儿童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地:儿童与儿童文学栖息的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场,大地赋予儿童自然属性,儿童性即土性;大地既是儿童文学之源,作家进行儿童文学情结的物化形态,又是儿童文学的表现对象和精神的象征;儿童文学的纯净的美学风格也是大地自然气息的文学体现。大地培养了儿童土性的灵魂,形成了儿童以土为美的审美眼光,大地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诗意之源,是儿童与儿童文学须臾不可离开的场。  相似文献   

17.
论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生成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的孕育、诞生直至初步繁荣,与浙江儿童文学所作的贡献密切相关。本文从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揭示这个群体的生成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学意义,探讨作家群体的儿童文学取向与浙江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总结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主体探察众多生命样态存在的样本。以塑造狗和狼形象为主的中国动物文学,逐渐卸下了人性外衣,切近动物本性,尤以郭雪波、陈应松、叶广芩和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为代表。郭雪波塑造新型的沙漠狼和狐狸形象,以期实现生态救赎;陈应松主张“人兽相融”,忧虑神农架面临的生态危机,批判引发生态危机的元凶——人;叶广芩以母性的包容和体恤,书写秦岭山地人和动物的冲突与和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则体现了纯粹的动物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本真。他们平视动物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生态伦理价值观,塑造了一系列原生态的动物形象。确保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的生成,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审美新变,又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伦理立场的文学选择,还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6,(6):211-217
“新世纪文学”是对以全球化、都市化、生态化、市场化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现代生活的艺术观照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召唤性的价值倡导,“新世纪文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预设,“新世纪文学”存在或隐或显的八大趋向:即文学观念多元化,人文视野全球化,艺术表现自便化,题材范型都市化,生活关怀纪实化,生态主张明朗化,传播路径电子化,接受行为市场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考察,上述判断和展望至少彰显出四种意义:一是撩起作家在世纪初的创作起跑意识;二是考验文学批评家的现实观察与未来引领能力;三是部分促成新世纪文学格局的调适与新变;四是为新世纪的文学研究搭建新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发表对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的作用、现状、存在问题的精辟见解。总结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作家座谈会上各位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所介绍的当前儿童文学界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位从事儿童文学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指出此次会议为开展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的老师们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