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受众对于新媒体产品的依赖逐渐增强.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深度报道作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新时代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促使主流媒体的报道更加深邃透彻.本文主要以《合肥日报》自2021年8月18日开设的五年看点专题为例,就新时代党报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维持深度报道的核心影响力,以及...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的机制创新——以CNN的《我报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4):128-132
本文从CNN对泰国政变的报道入手,通过对CNN推出的“I-report”(我报道)运作方式的介绍,揭示国际主流媒体构建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新走向,及这种走向背后隐然浮现的新闻学新范式。作者通过对CNN与国内媒体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国内目前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构建上存在的问题及应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吕澜希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3):73-74
新闻媒体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稳定民心、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其中党报和都市报担当了不同的职责,二者各有特色又都存在着不足。本文以《四川日报》和《华西都市报》为例,比较二者在灾后重建中的报道差异及其思考,以为党报和都市报根据自身定位用不同的方式开发新闻资源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红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137-139
环境问题在全世界范围的媒体上广为报道,我国新闻媒体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表,需要一个正确的观念作为指导,当今“环境至上论”的新闻报道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在当前的环境新闻报道中还经常出现忽略重要的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问题恰恰是比较重要的。媒体记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仅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备充分的预见意识,深思熟虑到一些“事与愿违”的问题才符合环境新闻深度报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近期提出的跨国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战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三大党报对该政策的报道框架,各自特征鲜明,并互为补充;在新闻取材、赋予新闻素材显著性及建构新闻文本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主要关注高层声音和计划型、渐变型事实,突出政治活动和话语事件,采用时空叙事和参与式叙事的方法。依政策科学视阈来看,政策报道在政策过程和政策系统中发挥着联接作用,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应当同时在政策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政策宣传与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三大党报丝路报道框架存在结构性的不均衡,具有单向度的下行传播特征,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和监督、反思框架。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1956—2012年间的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为例,对我国党报党代会报道进行分析。通过《人民日报》报道信源、报道议题和报道类型的历时与横向分析,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对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过去单一型政治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松动和面临转型;同时,其新闻框架分析显示,党代会报道与政府议题能够形成互动,并对政府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56-159
[摘要]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发生了从解释性报道向调查性报道的转向,这主要缘于新媒体时代广泛的社会动员,为调查性报道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故宫失窃案系列报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环境促使调查性报道敏锐地感知复杂的社会矛盾,深刻关注社会问题,精准记录社会变迁。因此,调查性报道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8.
罗玉成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90-92
文章以甘建华两本新闻作品集为例,探讨深度报道的深度在于作者文化视角的选择。即作者选择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文化视角便可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来。文章认为,甘建华报道的深度即在此文化视角下所表现出来的悲悯情怀和他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以及他的作品所提供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熊智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3):142-145
结合新闻实践,文章认为:党报如要发挥其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优势,必须要在处理好重大典型与平凡人物、重大活动与精细策划、突发事件与正面报道的三个关系和环节上,选准切入点,搞好重大主题宣传,不断开掘报道的深度,做大做强正面报道和典型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刘玉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6):109-111
“议程设置”是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它提示人们,媒介议题直接影响受众议题。地方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如何报道十九大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对基层群众对于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影响颇大。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的角度对《商洛日报》近30期报纸中关于十九大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洛日报》关于十九大的报道体现出提前铺垫进行议程导入、全程跟踪报道进行议程循环、深度解读精神进行议程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贾晓强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1-57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政务新媒体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政务微博为切入点,从路径依赖的理论视角分析新媒体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消极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下,政务微博成为了维护政府权威的策略性方式,进一步加强了政府的权力;而在积极的路径依赖的作用下,政务微博则成为了政府治理的技术性工具,推进了行政体制的组织变革。 相似文献
12.
晏青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16-119
作为灾难报道的马航失联报道,因现场缺席、多元报道形态、综合性等特征,成为中国政治传播的绝佳案例。本文以“马航事件”为例,分析了政治传播的国内外经验,提出其提升的四个基点:人本主义、有效性原则、新闻机制改革和政治修辞。 相似文献
13.
田世宏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18-20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新媒体,用独立、理性、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变化、新事物和新问题,并能够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提升自我的软实力,已经成为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为此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筑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善用新媒体服务应用的新平台,探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同时有效防范与化解新媒体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徽日报》焦点新闻版2000-2008年间429篇有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内涵报道的内容分析,得出党报报道议题呈现民生化取向,话语权由党政部门向民间分化,并致力于多元表达渠道的开拓及公共话语空间的建设,显示了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以人为本"的话语转向及更加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常启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134-138
政治新闻由于其强烈的政治性而使其在新闻事实的呈现与建构方面显示出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政治新闻通过主题统领式的衔接和连贯、高情态值词语和句式、多维度的隐喻、间接的话语转述以及公文语体与新闻语体之间的语体互文等多种方式来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但同时其不同语体带来的不同语气和情态却又能共存于同一个话语共同体中,共同建构话语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久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1):79-84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光祥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5):116-118
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传统报业传媒受到的挑战和冲击日益显现。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该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实现突围和壮大?文章以《忠州日报》实施“三化”战略,挺近“全媒体”时代,彰显地方党报的强劲生命力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祁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格局的转型,传统媒体不断遭受新媒体的冲击.《人民日报》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在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也应注重利用自身优势,探求新的传播方式.在介绍解释性报道的基础上,通过对改版后的《人民日报》解读新闻特点的梳理,试图阐释解释性报道是信息时代党报求生存、谋发展的又一利器. 相似文献
19.
李一璠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87-189
在信息与日俱增的新媒体时代,"同题报道"的竞争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而对于"同题报道"的采集和处理水平的高下,也正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比两份主要的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和《大河报》,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及报道特色,探究其中的差异,进而为如何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了解其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其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最后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要营造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新媒体传播者应积极创新,拓宽传播思路;三是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增强民族认同感;四是使传播主体多元化,强化传播深度.希望从新媒体这一视角提出一些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路径,以期形成多元的传播形式,为我国体育传播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