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要讲求文采,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美。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首先得之于语言。语言不美,也就是文采不足,则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就差,感染力也不强,因为它给读者的思想启示和教育力量也就小。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美的语言,塑造出艺术形象,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体验与感受,传达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受到感染,于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跟着作者的喜而喜,恶而恶,爱而爱,恨而恨。作家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语言美,“夫为言不溢,则美不足称;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以其卓尔不凡的散文创作身体力行,使其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韩如潮”,即浩荡的气势美。其气势美主要源自内容上理直情切、结构上纵横捭阖以及表现手法上奇偶交错和铺陈排比等。这种审美追求是其古文理论在创作中实践的结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长江中上游森林植被破坏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但是,自唐代以后,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本区域人口的增多,加之古代采木主要依靠水运,而黄河流域森林渐趋枯竭,采伐大木不得不转向长江流域,致使该区域森林采伐无度,破坏严重。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朝廷大兴土木对木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故对森林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前代。在我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是森林破坏的高峰,而长江流域又是重点破坏区域之一,认真考察这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森林破坏的原因、规模以  相似文献   

5.
月神是古代两河流域自然神灵中的重要成员,月神崇拜是古代两河流域宗教历史中持久显著的文化现象;月神的神性、家谱、神庙、节日、祭礼、象征、神话和赞美诗等构成月神崇拜的完整系统,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古代自然崇拜发展充分和成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月神崇拜的历史考察对揭示人类早期宗教自然崇拜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力的艺术"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的"力之美",是鲁迅推崇的文化审美品性,同时也是鲁迅杂文诸种审美品性的重要一种。其杂文蕴含的力有雄浑之力、"突击之力"、深沉凝重之力,显示出杂文雄浑壮阔的气势、坚韧锋利的击杀力量和外静内功举重若轻的凝重感,从而使鲁迅杂文表现为壮美、伟美或崇高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神话是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文化现象,借助文化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神话理论,认为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不是简单的艺术想象,而是神学集团有意创作服务宗教的,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宣传宗教观念、神化王权、强化社会礼仪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汉魏六朝的琴赋音乐美学思想之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这一时期十三篇琴赋的飞扬文采之中,包含着一些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窥见汉魏六朝之际器乐审美思潮之概况,即材料选用与制作的“梧桐天性美”、演奏过程的“潇洒风度美”、赏析过程的“渐入佳境美”、艺术效果的“怡心养性美”、艺术感染力的“众物乐其美”等五大音乐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9.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献记载苏美尔和阿卡德人通过波斯湾与狄勒蒙(古代巴林岛)、马干和麦鲁哈(古代印度)进行海上国际贸易.狄勒蒙处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海上贸易线上,扮演了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三大文明贸易和文化交往中的中介角色,此间发展起来的古代狄勒蒙文化深受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印度河流域两大文明的影响,一度进入了两河流域文明范围.大量的珍贵物资由狄勒蒙进入两河流域,由此认为狄勒蒙是富俗、和平,令人向往的神圣地方.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位杰出总结者,充分注意到诗与乐的同一性,极为重视对诗歌音乐美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声情”这一概念论诗评诗的诗学理论家,“声情”论是他的“诗道性情”命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在他看来,“声情美”即诗歌艺术的“穆耳协心”,亦即在“动听”的同时又道“性情”(包括诗人和欣赏者双方的性情).“声情”论体现了王夫之对古代诗歌艺术审美特质和文体特征的精到认识,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动的议论文让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而那些语言干干巴巴、枯燥乏味的议论文,则让人感到味如嚼蜡,难以卒读。要让议论文生动起来,关键就是要让议论文的语言“亮”起来。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官,形美以感目。他说的是,语言要有文采,才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才能打动读者,抓住读者的心。议论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化腐朽为神奇,使平淡、枯燥、呆板的语言化为新奇、活泼而灵动的艺术语言,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让议论文在光彩中显示理性。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的本质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体现在其物化形态中则是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的统一。这两个方面任何时候都并存于艺术作品之中,只是表现型艺术侧重于表现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再现型艺术则以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及其本质为重。这两种艺术不同的发展过程‘往往鲜明地显示出不同文化系统中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表现型艺术发达而再现型艺术发展有限,与世界各大文化系统(特别是西方)的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相比,尤为明显。一个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形成,有其复  相似文献   

13.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是在民族生态审美活动中以主客体的关系为轴心而形成的审美类型、美学范畴。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笔者试图用民族生态审美的"依生之美"范式从微观角度来论述侗族之审美范式民歌。  相似文献   

14.
崇高是比优美更壮丽、更复杂、更深刻的审美范畴,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力量与气势取胜的美。崇高的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巨大的感染力,更易激起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因而在音乐美育中,要重视崇高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河流是雷平阳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诗人充分调动语言的张力,描写了不同形态下的河流景象,从各种角度展现了河流的气势美和力量美,以及河流所引发人的时间感和历史感等,使河流意象在他的诗作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艺术美感和丰富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6.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人物、时空、情境。“假定”可谓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艺术张力则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居有的特殊结构.而戏剧“假定性”艺术的接受障碍则主要表现为:知识障碍和审美障碍。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生态语言学、类型学、计量语言学和依存语法等多学科理论背景,聚焦黄河流域九省区汉语民歌词汇、句法和语义层面特征,研究发现:在句法特征上,黄河流域民歌表现出支配词居前和支配词居后的混合语序类型特征,词汇和语义主题一致性表现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对黄河流域民歌进行多学科研究,可以拓宽中国民歌研究的视角,全面了解黄河流域的语言生态特点,黄河流域民歌具有直观可见的中华民族多元纷呈、和谐相融的黄河流域文化标识度。  相似文献   

18.
严羽论诗反对美刺而标举“兴趣”,“兴趣”是一种无迹可求的兴味和意趣。贝尔认为艺术的基本性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这种不同作品线条、色彩关系的组合,给人以美感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的超现实的纯粹的美的形式;“兴趣”产生于“妙悟”,“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直觉的产物。两者都不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兴趣”说着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疏淡了思想性,“有意味的形式”说过于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尘脱俗,最终否认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种纯艺术理论,凸现和维护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乐,在我国的古代主要是指音乐,同时也包括诵诗歌舞演戏等方面。乐,是一种尚未分化的古代艺术的综合体。墨子“非乐”,是指出乐的“不是”,反对进行音乐艺术活动,但并不否认乐是一种美的存在;墨子的审美判断,一方面承认美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却反对对美的追求。既然乐是一种美的东西,墨子为什么还要“非”呢?在《非乐上》里,反复详尽地申述了他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以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在诗学的根本精神上王维沿袭绮丽一路 ,其山水诗胎脱谢诗的痕迹较为明显。但是 ,王维兼融性情和声色而超越原始性摹写格局 ,形成了较谢山水实写模式和清丽风格更为完美的空灵蕴藉的诗美形态。古人以清水芙蓉的审美判断形象而精彩地表述了同一审美大范畴里的两种诗美范型的精微区别 ,我们则从芙蓉喻论的文化语义和美学内涵的阐释入手而窥谢、王山水 ,考察各自的诗美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主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