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儒家哲学基础是天地之气,气化万物,万物皆气之聚合。儒家承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在:认为天地“广生”“大生”万物,万物来源同一,具有平等的生命价值;阴阳动态平衡机制使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和实生物”“和而解”的博弈机制使万物既竞争又和平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万物承载着神秘的至上之道,“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性使人类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仁民而爱物是天所赋予人类的一种德性;万物一体,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爱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真正的演化规律。儒家爱护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而且还化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法律规范,约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宇宙生成是以气、阴阳为本的。天、地、人万物产生,体现了天地宇宙的生成之理:好生是宇宙存在的根本之道。天人同源,同类相感,不仅体现在行为的层面———天人感应;也体现在哲学认知的层面———本生、贵生、重生。这是人类因应天道而应遵守的生存之道,是人的一切行为的起始依据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与《通书》。其《太极图说》开宗明义,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含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明白无误地表明,无极是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他的哲学以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古罗马时代西塞罗与奥勒留的自然法思想与孔学天道观有会通之处,但两者貌似而神异。在本体论上,自然法有实体而孔学天道是神无方而易无体;在人生观上,自然法以人从天,是消极的,而孔学人能弘道,乃阴阳相交的活泼生机下的积极人生;在自然观上,自然法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孔学天道是参天地,育万物。因此,孔学虽不是古罗马自然法,但更适合中国之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然能模型--人与自然和谐的数理证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在亿万年演变过程中,造化了大地、高山、江河、火、风、花、草、树、虫类、鱼类、兽畜类、人类等诸物、诸生命。诸物、诸生命孕生成长灭亡由一支"看不见的手"———自然能竖衡素平衡素调控着。中华先民对这支"看不见的手"进行了深沉的哲学思考。沿着古圣先哲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说,叩问自然能竖衡素平衡素造化杂交分类传生万物万命人类的生存智慧信息,不难发现:诸生命同母,诸物同宗,诸物、诸生命同脉,天地同根,宇宙一体,自然一统;阴阳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脉,五行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根,阳声阴音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场。给出载荷传递自然能数字音气声波信息机制,探索自然能模型竖衡平衡人体动植物效应,证译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数理模式,汲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走出当下的发展陷阱,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西京杂记》卷二载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至为抚爱、关切,他们俯照仰观,游目骋怀,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目极万里,心游大荒,以心灵去契合律动不已的整个大自然。这种视大自然为可居可游的精神乐园,认为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可以自由地体合天地,“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以自身的生命之气去浑融天地自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典诗词上,“窗”、“隔”的出现频率极高,这不是修辞学上以窗代室的简单的“借代”,而是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生成的一种具有深刻哲学蕴涵的审美观的体现。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而是坚定地认为人和整个宇宙实属一体,以儒家为主导的哲学现将人视为复杂的自然等级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认为,人因为只是阴阳两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宇宙万物中一物。所以人与宇宙实为一体,即“人与天一物也。”张载讲:“乾称父,坤称母;于兹藐焉,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百其性。”即天地是万物与…  相似文献   

9.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而言,《庄子》的生死观是以“道”为根本、以“气变”为中介、以“物化”为现象和以迫退为目的的人生终仇视照.在生成序列上,气分为元气、阴阳和火气三个阶次、物分为人(或天地)与万物两个阶次,并且有阴阳生人、天地和六气生万物的相应失系。因此,气变与物化是对生死观抽象与表象的两种表述。  相似文献   

10.
陈竟 《社区》2008,(8):27-27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鼠经历了图腾神崇拜、精灵神崇拜、生殖神崇拜、吉祥神崇拜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年节民俗艺术(剪纸、年画、面塑等)中,鼠文化是个重要的主题。尤其在年俗剪纸中,表现老鼠的形象随处可见。传说天地之初,混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地咬破,使气体流动,阴阳从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农妇们巧妙地剪了老鼠咬破合碗或顶开合碗,以合碗象征天地,阴阳交合,生育万物,这里的老鼠成了开天辟地、生育万物的子神。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文学世界中的一个核心方面,是一种久已不见的古典和谐美:自然与人和谐统一,自然景物与人交融共存,万物息息相关,互感互知,皆笼罩在一个既无情又有情、运行不息的"天地"之中."现代"的到来、"风景的发现"使得这一切迅速远去,这固然有其必然性,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如果"自然"不断被迫丧失作为人类家园的诗意,丧失作为万物之母的尊严,沦为客体、对象、手段,人们的情感和希望也就终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如空中楼阁般脆弱而不堪一击.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找到一条复归古典和谐美的道路以维持精神家园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以“心学”为标识的陈献章哲学,并不排斥气学的蕴涵。天地人物无不在变化流行之中,气化和变易的观点是陈献章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就特定“云潭”发论的动体静用说,也具有一般性的以动为体的意义。动者有形而虚本未形,人需要从静、虚或“无物处”入手,在未变未形时下功夫便能有所收获。心、理、气等诸范畴之间需要统筹起来进行考量。“学宗自然”重在无意而任心。变易观点落实于人事,带来的是修养活动的刚健不息。  相似文献   

13.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7,(6):18-20
南阳汉画中体现着汉代先民对阴阳相谐的追求。在汉画设计构图中,总是体现一种阴阳的依附性、和谐性与对称性。在刻画动物时,除了约定成俗的阴阳搭配之外,刻意标识雌性动物,以平衡阴阳,用以表达追求阴阳有序、化生万物之吉祥寓意。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肌体的阴阳不平衡所致。因此调整和保持阴阳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养生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它可以包括各个方面,饮食与排便亦在其中。一出一入即是平衡,若  相似文献   

16.
在《正蒙》中,“性”是气内蕴的乾坤二端相感之“体”,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性”是天道生生不已的基本原理与永恒动力;其二,“性”使宇宙万物以相感相应的方式存在。借助前者,张载于大化流行中实现对宇宙万物的肯定,并以此批判天地为因缘所见、人生为幻妄赘疣等论点,同时破除循生执有、物而不化的世俗之见;借助后者,横渠提出人须为宇宙立志的责任担当,通过反其性、大其心,将阴阳、鬼神纳为自己分内之事,实现以宇宙万物为身体、以乾坤相感为己性的庄严事业。如此,则人一生虽短暂,却能像天地、日月一般见证宇宙无始无终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不已之途,达至与天地同流的圆满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天地观是人类对天、地、星辰运行变化认识的智慧结晶。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天地观主要有“盖天说”“宣夜说”及“浑天说”三种。通过对这三种学说的研究发现,“盖天说”对《黄帝内经》阴阳升降理论与人体组织结构理论、“宣夜说”对《黄帝内经》运气理论、“浑天说”对《黄帝内经》阴阳关系理论与藏象理论的形成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把“和”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既纷纭复杂,又和谐统一。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大化流行,生生不息,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和”。因而,“和”就是美。《礼记·乐记》云:“和,故百物皆化”。《淮南子·汜论训》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不  相似文献   

19.
文章由名士山涛对嵇绍的开导话“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引出魏晋时期的“天地之教”,即名士们或借助于从天地自然万物中引伸出的某种含意来启发人,或学会自身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观察理解和领悟来明白事理;这也是传统“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延续。文章进而指出魏晋时期的“天地之教”是对魏晋名教的否定和超越,故也称之为“越名教而任自然”。文章最后对名士们如何展开“天地之教”、欲得‘会心处”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法自然”就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要外界力量的强制,亦即自发和谐、协调。在老子、道家看来,“道”支配着宇宙,即“道”支配着天地、神灵以及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灵;而“道”内部含有阴阳,阴阳的和谐统一构成宇宙、社会的“一”。“一”就是统一和和谐;阴阳失衡,“一”的平衡就受到了破坏,自然和社会就会出现灾难,因此,“道法自然”、和谐顺性是宇宙发展的规律。“冲气以为和”是老子和谐哲学思想的基本思路;“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和谐思想的重要价值追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和谐思想,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