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恩维 《学术探索》2009,(5):138-144
模拟是梁陈宫体诗人实现"新变"的策略。梁代宫体诗人通过对乐府古辞的模拟,解构了旧体古辞,建构了宫体;通过对永明诗人的新体诗、赋咏古题诗以及新声乐府民歌的模拟,发展和完善了永明体,使之进一步向近体诗发展;而《玉台新咏》的编撰,则通过选目实现了宫体诗的自大其体。陈代宫体诗人的拟作旧题新作,完成了宫体诗的"新变",但最终滑入了色情的泥沼。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普遍认为旧曲新辞是拟乐府的基本入乐方式,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是唯一的入乐方式,此说的依据是曹植的"依前曲,作新歌"。但实际上入乐方式并非只有一种,入乐方式与乐府类型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拟乐府的基本入乐方式是新曲新辞,旧曲新辞的入乐方式主要使用于雅乐拟乐府。拟乐府选择新曲新辞的入乐方式,是由拟乐府的俗乐性质决定的,曹操等人对俗水新声的偏爱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哲俊 《齐鲁学刊》2020,(2):114-123
同一歌题的古乐府与拟乐府的内容没有限定,歌题与内容不合不类是常见现象。学术界一般认为产生不合不类现象的原因是只限延用旧曲旋律,不限歌辞内容。然而乐府歌辞内容的不合不类在先秦雅乐中就已经存在,歌诗必类就是要求歌辞内容的相合相类,但实际上歌诗不类是常见现象。乐府能够接受不合不类就是因为先秦雅乐已经存在歌诗不类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4.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乐府歌辞在中国古代民歌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论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南北朝乐府歌辞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意在探讨其各自的源流及在当时的活跃状况。北朝乐府数量较少且音乐承袭前朝,乐器多为中原特色,歌辞基本为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创作;南朝乐府数量繁多,皆由民间徒歌披之管弦进而发展成熟,吴歌、西曲从其发生地吴越和荆楚扩展至朝廷上下。南北朝乐府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乐府雅乐歌辞表述了文德教化、华夷一体的观念;军乐性质的鼓吹、横吹曲辞记载了民族间征战的历史;部分俗乐曲调、歌辞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民俗文化关系密切.乐府歌辞包含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内容,具备了在音乐学、文学之外的民族关系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损益修改方法是乐府的基本入乐方式之一,《文心雕龙》的乐府篇记载李延年与乐府损益古辞的关系。但自从黄侃提出当为左延年、否定李延年的看法之后,学术界普遍接受了黄侃的学说,几乎成为定论。但是李延年损益乐府古辞的说法更为可靠,此说不只是有版本依据,也有李延年曾经损益歌辞的文献依据。李延年损益乐府古辞又关系到乐府损益歌辞与旋律的入乐方式及其起源,对乐府音乐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实乐府的损益修改方法并非只是损益歌辞,损益修改音乐旋律也是一部分,《文心雕龙》的记载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8.
行体乐府是在汉魏之世歌咏杂兴的背景下产生的诗歌形式,乃诗之流变为八体之一体,其名称多样,或为"歌",或为"行",或为"篇",或与"歌"并称为"歌行",同其他几种新的乐府诗体一样,在"协声律,播金石"的情况下,亦"总谓之曲",也即行体乐府,有散歌和入乐等不同存在形式。其类例归属在乐舞则为杂乐、杂舞,在乐府歌诗则为杂体。在乐府歌辞中有较广分布,在短箫铙歌、鼓角横吹曲、杂舞曲辞、大曲曲辞中亦均有使用。早期的乐府诗皆为乐章,乃古之诗可歌者;而诗章与乐章在题材内容、体制形式、传播表演等各方面是不一定成正比的。随着乐府歌诗创作在汉魏之交形势的急剧变化,出现了"选词以配乐"与"由乐以定词"同时并存的现象,诗、乐渐趋分离。  相似文献   

9.
南宋<乐府补题>托意遥深,顺康词坛出现了和唱<乐府补题>现象,是谓<乐府拟补题>.参加<乐府拟补题>的词人成份复杂,通过和唱活动,使他们认知自我并得到情感慰藉.<乐府拟补题>承继和发展了<乐府补题>的主题,体现了清初词人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仿拟格自身的特点,成为手机短信编写的重要的修辞手段.仿拟短信类型多样,形式丰富,本文首先按仿拟语言单位层次并结合仿拟对象的来源,对手机仿拟短信作全面的分类,结合实例分析各自的特点.其次分析仿拟成为手机文学短信编制的重要手段的原因,并从社会文化背景,修辞层面、心理学、认知机制等方面对手机仿拟短信中的生成和接受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仿拟辞格的表达和接受都与心理有关,仿拟辞格表达的心理过程分为寻找原型和建立模式两个阶段,接受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对象、提取对象、模式识别、"完形"四个阶段.因为仿拟辞格表达和接受的心理过程是不同的,所以其表达和接受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略谈唐代旧题乐府的入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人们一直把唐人的旧题乐府看作是文人的拟作 ,并不入乐 ,与时下的音乐更是毫无关系。笔者以为 ,唐人作旧题乐府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旧题曲调一直流传 ,作旧题以入乐 ;二、旧题曲调被改造 ,作旧题以入乐 ;三、旧题曲调已经消失 ,作旧题以入新兴曲调 ;四、旧题曲调已经消失 ,只拟旧题而不入乐。把唐人的旧题乐府创作统统归为第四种 ,不仅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也把唐人作旧题乐府的动机看得过于简单了 ,这很可能引起我们对那些大量的乐府诗的创作效果、创作风格作出错误的判断。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唐人旧二歌皆今时吴歌也。” 《…  相似文献   

13.
宋、齐文人歌辞创作较多采用相和歌曲和杂曲,梁、陈文人所拟清商曲明显增多.陈代文人则对汉横吹曲兴趣大增.文人歌辞用调的不同反映出南朝拟歌辞徒诗性质创作与拟入乐歌辞创作两种方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南朝文人拟歌辞既有乐文化的基因.也有诗体性质.  相似文献   

14.
乐府歌辞《采莲曲》文学审美意蕴脞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歌辞<采莲曲>虽然属"清商曲辞",但并非"喧丑之制",而是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采莲曲>的文学审美意蕴,不仅在于其充满了浓郁的劳动气息,呈现了凝结着丰厚吴越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越女"形象,而且还在于其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以及多种情感审美类型.<采莲曲>是乐府歌辞中的清新一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与古代传奇文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作家不仅从本事的角度仿作传奇故事,创作了仿传奇的历史小说,而且也从形体的角度拟作历史传奇,写作了拟传奇的历史小说.前者在情感故事中重塑了女性的形象,对女性进行了新的发现,后者则从文人传奇中接续了中国文人的传统,并展示了其现代性的特征.二者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传奇体,以"再续传奇"的方式参与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中.  相似文献   

16.
崔炼农 《江汉论坛》2006,(8):110-114
《孔雀东南飞》诗继承了汉代乐府古辞的叙事传统,结合了“弃妇”、“殉情合葬”、“烈女”等传统母题,叙事方式和整体结构安排因情节扩展和篇幅增长均有相应发展;其叙事风格与后汉辛延年《羽林郎》非常接近,受古辞《陌上桑》“日出东南隅”影响较大,不仅迥异于以程序语句为框架的《木兰诗》,更与魏晋文人书面化程度较高的叙事作品有别。由于其文本形式的各个方面均与现存汉魏时期的文献材料密切相关,《孔雀东南飞》诗当为汉末建安文人拟乐府作品。  相似文献   

17.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11,32(4):35-42
楚辞《九歌》本是源于沅湘之间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与祭神祀曲的歌乐特质,影响及于汉唐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编集了从陶唐到五代乐府诗一百卷,共分十二类,其中保留楚声、楚调的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十类。考察这十类乐府诗的形式、曲调、篇名、题材可以发现,汉唐五代乐府诗与楚辞楚声存在密切的关联,楚辞楚声是汉唐五代乐府诗的重要资源,汉唐五代乐府诗是对楚辞楚声的接受与转化。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古代诗坛上,有两株带着朝露、散发着馨香的鲜花,这便是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它们是两汉诗歌的精华.汉乐府民歌来源于汉代乐府机关收集的民间歌辞,现在保存下来的多是东汉中后期的作品,最完整的一部总集是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萧统的《昭明文选》,作者是东汉后期桓、灵之际的一些下层知识分子.本文欲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方法等方面,浅析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是以邺下文人集团为拟作对象的组诗,有关《邺中集》的真实存在性及拟作舍孔融而加曹植的作法历来存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考证、推论,认为《邺中集》原本应该不存,所谓的"集"应为"宴集"、"编辑"理解,即谢氏模拟的不仅是诸子的宴会诗还有曹丕的编辑行为。将曹植纳入拟作,原因不在于身世比附寄托,而是选择的模拟对象为"邺中七子"而非"建安七子",组诗的创作动机也绝非借前人之境来抒发自我之情而在于谢氏追忆远古情结以及贵族文人意识。  相似文献   

20.
广告的传达效果与语言的简略性具有正相关性.广告语中的成语妙用大体经过直接运用到仿拟成语两个阶段;仿拟成语大致分为音仿和义仿两种类型.仿拟成语不仅使广告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色彩,产生新鲜感和增强感染力,而且使传统文化更普及化,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观.广告语中仿拟成语也存在着误导青少年曲解成语本义、破坏了古典文字语言的纯洁性等负面作用,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加以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