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晓丽 《理论界》2006,(5):134-135
在全球化语境中,当代中国电影民族性重新得到审视。后殖民批评引发的争鸣以及华语电影理论的兴起,可以看成中国电影理论家寻求电影精神的文化血脉,在好莱坞化的世界电影图景中追求中国电影民族品格的理论性突围。  相似文献   

2.
在视觉文化作为当前主流文化之一的背景下,电影改编是文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在当前改编电影的票房大片中,电影特效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这一现象既表征了视觉文化的个性特征,也折射了当前青少年观众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叙事是观众参与电影和意义建构的基础,缺乏生动叙事的电影将失去艺术的生命力。特效与叙事的有效组合既可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也可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汇入全球化激流的大背景下,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对票房经济的专注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对启蒙话语的理论分析。基于此,从异质空间中的文化反思、历史事件中的艺术揭密两个方面梳理启蒙话语在影片中的存在形态,指出此类影片票房不济、表达不清的原因,提出以感性启蒙吸引电影观众、以自启蒙抵御被启蒙,同时以“对话共享”而非“独语垄断”的文化立场参与影片价值观的表达,为中国电影文化“站起来”“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的电影批评理论以"凝视"理论为核心内容,通过"凝视"理论展示主体的欲望机制。齐泽克认为,希区柯克电影的根本性主题在于欲望与毁灭,"凝视"理论通过在电影中用不同的角色来复制观众自己的欲望,使观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建立起真正的主体性,让每位观众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凝视"是一个非个人的,也非人类的超验存在。齐泽克游走穿梭于晦涩的理论建构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时,发现拉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转变与希区柯克在电影实践领域的转变具有高度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文化生产分工中,合拍片处在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剧烈的冲突的前沿,其模糊的资本身份与文化身份使电影所再现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遭到了质疑。通过个案研究揭示中美合拍电影文化认同上虚假的"同一性",展示了"中国"在电影中貌似在场实则缺席的文化主体形象,分析发现合拍电影与中国观众接受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认同的裂隙,由此造成了中国观众接受的困难,因而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穿越电影早于穿越电视存在并建构起一套类型模式,它包含着当下观众对于自我价值的错位肯定、逃遁现实的心理状态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追求,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是穿越电影类型建构的心理机制;同时,穿越电影类型建构的文化逻辑与电影的生产、消费以及影响消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前消费文化与电影工业的本质需求,是现代性束缚的心理释放,是解构主义与游戏美学的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7.
谢红秀  冯卉卉 《云梦学刊》2013,34(2):142-145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倡导把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到研究的首位,肯定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建构意义。电影是一种属于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任何高水平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艺术理解力,还要预见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等,让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而这些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魅力。  相似文献   

8.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大后方电影对外交往概观苏光文电影在可视性文艺中,最能赢得观众。因此,战争时期各国政府和文艺界总是把电影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电影的相互交流,及时地传达了战争信息,交流了思想情感,成为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影艺术的日益繁荣,本雅明的电影理论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他的电影心理学理论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观众接受心理是本雅明电影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对这种不同以往的接受心里,他主要通过绘画与电影的比较而得出。大众的感知觉因为电影的出现而得到了深化,同时本雅明还对电影演员的心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傅明根 《甘肃社会科学》2007,(1):217-219,166
本文旨在借用语境学理论来分析阐释,形成或影响第五代电影改编的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语境.其中重点要考察的是影响第五代电影改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分析第五代电影改编所面对的不同形势.在本文看来,80年代的国内形势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政治语境"为主导,而90年代则基本上转向以"经济语境"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
李存霞  马腾 《兰州学刊》2012,(7):216-218
主旋律的诞生及其20多年的形态演变,是一种合乎历史规律和艺术规律的运动。社会转型时期观众审美观的变化,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国家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软化处理……这一切推动了主旋律电影与时俱进,依靠其灵活适应性,不断更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汲取类型化、明星制、奇观化等商业因子,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商业元素的交融统一中,在2007年左右实现了向新主流电影的蜕变。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电影民族文化符号的审美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阳 《人文杂志》2006,(2):104-108
电影民族化问题一直为创作界和理论界所关注。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电影、民族文化符号和大众情感三者的依存关系怎样能获得充分的表述,实际上成为电影民族化探讨的新课题。一些电影个案表达了民族文化符号消失所带来的精神漂泊感,另有一些电影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又与观众接受存在某种距离。本文通过对两类电影的个案分析,梳理出民族电影对上述三者关系思考探索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各环节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进口电影配额增加的压力下和产业化改革的调整过程中,中国电影产业凸现出产品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尚不完善等问题。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因此应抓住时机,大力满足观众需求,充分开发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全面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8,(2):118-126
好莱坞从诞生之初就开始持续、大量地改编经典童话,形成了十分值得分析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工业的代表,好莱坞经典童话改编电影压抑了存在于经典童话故事中的乌托邦冲动,使得童话中的反抗性和代表希望的"尚未"被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对当下的确认所取代。不仅如此,好莱坞的经典童话改编电影还不断将童话中的幻想工具化,使之物质化为一种可以贩卖的商品,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让人们借由电影占有幻想,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影的虚构性使这种占有落空,从而激发人们的欲望。但好莱坞的童话电影中仍蕴藏着乌托邦精神,这种乌托邦精神既来自电影文本本身,也来自观看电影的受众。寻找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裂缝,重审视觉奇观中感官体验的价值,考量新媒体语境下观众的能动接受等方式有利于重审好莱坞童话改编电影的价值,发掘其中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陈阳 《人文杂志》2005,(4):108-112
当前,大众的日常生活渐成为中国艺术电影的表现主题。在平凡和琐碎的外表覆盖下,普通人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成为电影艺术捕捉的对象。这里不再有文明与愚昧泾渭分明的冲突,生活里的许多现象都以“半原生”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新艺术电影通过自己的画面与叙事建构起猜谜式的“召唤结构”,以期获得观众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思索,而电影作者的主观意图又恰好镶嵌在这一结构之中。观众对作者意图破解的过程也成为人类普适价值相互交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明显的大众传媒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话语体系,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却通过一系列事件实现了电影话语体系的全面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延安文艺逐步占据电影话语体系的中心,并且建构了战争文化与农村文化复合建构的"共和国文化"话语体系.其中,尤以农村文化建构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洛特曼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把电影文本看作是一个面向现实和观众开放的符号系统和交际系统.在洛特曼看来,电影的本质就是讲述故事,即电影具有叙事性,于是电影如何借助符号进行叙事遂成为洛特曼电影符号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洛特曼认为人类文化史上存在着话语和图像两种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符号类型.为了完成电影的叙事性,就需要话语符号和图像符号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无疑丰富了电影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使人类制作影像的能力发挥到顶峰,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然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制者和观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技术统领电影主流地位、制造电影奇观的同时,如脱离适度走向过度,必将是人文精神的坠落,也就等于电影丢却了灵魂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的世纪进程 ,是一个贯穿着处于强势的中国主流文化对之进行规约、整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形成中国特有的影戏电影观、功利目的论 ,国家电影形象和电影本体自觉等现象。中国电影发展的艰难历程是由中西文化冲突这个深层原因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