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复合动词里的部分后项动词以及部分前项动词在构词过程中产生了语法化变化,失去了该词汇所具有的本来意义。其语法作用相当于汉语中表示极端程度的甚词表达,主要用来表示程度或者强调等意义。但是,日语甚词表达和汉语甚词表达之间在所用词汇上没有交集。所以,不能使用汉语甚词表达去套用日语的甚词表达。  相似文献   

2.
现代日语语法的“理解”与“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广大日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从“省略”的理解与运用、“は”和“が”的理解与运用、“普通体”(基本形)的理解与运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视点"问题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以乌斯宾斯基视点理论的四个层面:意识形态评价层面、话语特征描写层面、空间和时间层面及描写的主观性/客观性("心理")层面为理论基础,分析十九世纪俄国小说中的儿童叙事"视点"问题,将儿童叙事中的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的问题加以区分,将形式与内容问题分析相结合,使视点问题不再限于"看"之表层的言说当中,不再囿于"儿童视角"的简单阐述当中,将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艺术技巧、儿童的情趣融入到小说的整体叙事当中,再现出十九世纪俄国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汉语定语+人称代词(简称M+PP)结构的起源,有固有说、日化说、欧化说三种观点,争论数十年。2007、2008年《中国语文》先后刊文分别支持日化说及固有说之后,讨论渐息,但其中疑点仍存,尚需厘清。基于历时语料库,全面考察M+PP结构语法化的结果显示,该结构可分为助词类和非助词类两种类型,包含隐语法、显语法、消隐、确立四个时期,各有其特点与成因。这一研究,有助于学界更清晰地认识M+PP结构的起源及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6.
汉语的被动标记由于历时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貌,而且,来源不同,语法化机制等也就不同。历时上,被动标记消长更迭,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于""为"由于使用频率高而成为被动标记;"见""被""吃(喫)""蒙"源于"遭受""蒙受"义而虚化为被动标记;"使役"义动词"叫(教)""让",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可虚化为被动标记;而"给予"义动词"给"经"容任""容让"义发展为使役句式并在此基础上转表被动。  相似文献   

7.
多词动词是英语中一种特殊语类,在语法、语义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在此先对多词动词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概述,然后就被动化现象阐明其实质是施动性,运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探讨并解释多词动词存在被动语态的条件。最后,从生成语法视角下总结英语中多词动词的被动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交际教学法渐为高校教师所接受。教师在肯定以交际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教学模式在词汇与文法教学上的优势。正确运用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才能切实发挥交际教学法在商务日语精读教学中的效用,使学生真正达到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先秦九部著作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情绪动词的用法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情绪动词“惧”与一般动词构成连动式表示有因果关系的连续性动作;谓语“惧”既能带使动宾语又能带关系宾语;“主语 惧 使动宾语”与“主语 惧 关系宾语”语法结构平面相同,而语义结构平面相反。  相似文献   

10.
蒋丽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327-328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已经很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但是日语学了二三年后,还不能正确地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的人很多,这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引起的.本文从数字,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文化的差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日语教学中从初级阶段起就渗透文化知识,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以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日语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中日两国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给学生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种障碍。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的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学语法中的短语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现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在短语分类上存在的一些不足 ,强调分类标准应该统一 ,并从内部成分结合程度、结构、功能、层次等角度探讨了短语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历史回顾,以及它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探讨了语法教学在我国未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把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相结合,把传统语法知识与功能性语法知识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把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相结合将是未来语法教学的发展方向。明暗法结合有助于把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结合,使前者向后者转化;传统语法知识会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精确性,功能性语法知识会提高学习者的语感,即语用交际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与听、说、读、写相结合避免了传统语法教学的被动与单调,而以学习者为中心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全球化及全球语境的背景下,不仅需要大量通晓外国语言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熟谙母语与本土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以浙江省部分高校日语专业为例,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对高校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进行较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结合日语语言与日本文化的特点,对日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语法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的教学现状出发,强调指出语感教学与语法教学不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并对语法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从两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灵活灌输与渗透可以让"高级日语"课堂焕发生机,使整个课堂处于动态互动的氛围之中,真正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到”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上也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成为了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的附着形式了。  相似文献   

18.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许多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就是复制与模仿其他语言模因的演变过程。日本模因在网络环境下大量地被复制与模仿到汉语中,存在着不同类型与多种层面。这种复制与传播有两种类型,即基因型与表现型;同时涵盖了字词、句式与篇章三个层面。源自日语动漫界的“お姉さん”,经历了从“お姉さん”到 “御姊”、再从 “御姊”到“御姐”的两次同义异形的基因型复制,从而演变成了汉语中的“御姐”。此复制、传播过程,可以对日语模因在汉语网络语言中复制的原因、层面及形式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 ,“加以”是一个形式动词。“加以”的受事者及其相关问题 ,“加以”的使用和组合情况 ,“加以”与另一个形式动词“进行”的比较 ,给形式动词“加以”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欢 《理论界》2013,(5):171-173
模块教学法是一种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并围绕其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模块”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专业教学中。英语语法是英语专业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本文以模块教学法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有益于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