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的《宠儿》中是一个既支持个体成员又限制个体成员发展的存在。在此围绕杀婴事件前后社区对待贝比·萨格斯、塞丝的态度变化,探讨黑人社区的是非观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曾被部分评论家指责为是对黑人男性的污蔑。实际上,莫里森关注黑人男女关系,她理解和同情黑人男性在美国社会中的特殊处境,她的小说既揭示了黑人男性在白人男权观念影响下的弊病,也赋予了他们自我拯救与帮助他人的潜能。本文结合对小说《宠儿》中塞丝和保罗曲折爱情故事的分析,解读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女关系,强调两性间和谐关系对黑人社区延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和《宠儿》是托尼·莫里森两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美国白人强势的主流文化入侵面前,美国黑人的原生态文化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深切地表达了对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丧失的担忧,并以如泣如诉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精彩纷呈的美国黑人文化中丰富的口头传统、姓名文化和超自然现象,坚持不懈地对美国黑人文化传统的魅力与精神进行了挖掘与弘扬.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考察人类的选择行为,应当区分个体和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而界定理性或非理性选择,应当以主体是否进行理性思考和发挥认知为判断依据。文章在梗概比较主流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选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析个体的风险态度,对个体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数定律”解说了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中的群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5.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表现了黑人在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表达了对因双重身份(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而产生异化感的黑人的同情。本文探讨了《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异化感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黑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个鬼魂故事,讲述了一个杀婴事件及其余波,从而揭露了奴隶制给黑人整个民族所带来的巨大创伤。他们在被压抑的回忆中,升华了创伤,勇敢地面对过去,重新获得了自我。在书中,莫里森以艺术手段描述了以不同途径来建立自我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一直在创作中自觉地探索各种叙述手法和策略,其代表作《宠儿》不仅代表了她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还代表了她高超的叙事技巧,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审美色调。本文从主体性、对话性和不确定性三方面探讨了《宠儿》的复调特征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末期,该时期的社会化是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作各方面的准备。大学时期的个体社会化具有个性和世界观接近定型、主动选择社会化内容、获得自我认同和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特点。该时期个体在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陪伴个体度过大学四年的朋辈群体是个体情感和心灵上最好的寄托和安慰,也是个体思想和行动上最为有效的促进者和影响者,他们无论在社会价值观、未来社会角色的选择方面,还是在社会文化认同、社会资本积累方面,对大学时期个体社会化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个体人生发展中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荷马的《奥德塞》的互相交错和衬托的互文性关系,鲜明地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和影响,又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孕育和滋养。在结构上,莫里森利用了《奥德塞》的回家模式,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主义观念,使《宠儿》的女主人公塞丝跻身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之列;两者在情节上的相似,则表现出在道德伦理内在价值尺度上所形成的一种暗合,凸显出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黑人小说一般表现黑人在奴隶制压迫下的苦难和斗争,极少涉及黑人在被解放后这种历史对他们精神的钳制和他们为了走出这种历史魅影所作的努力.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不仅拓展了传统小说原有的素材,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了黑人奴隶的苦难,而且着重表现了黑人解放后在精神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历史问题而对历史进行的勇敢追忆和主动忘却.黑人如果要摆脱历史阴影对自己心灵的钳制,就要勇敢地直面自己屈辱的历史;黑人如果要走向未来,与白人达到融洽相处的状态,就要忘却历史上白人在黑人心中种下的仇恨.  相似文献   

11.
主体意识:介于个体与群体之间--中国新诗的两种人称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新诗两种人称(“我”和“我们”)的分析,考察新诗言说者的身份问题,以期描述新诗主体意识变换和迁移的情形,及其标识出的新诗两种诗学观念的抵牾。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我”与“我们”这对人称范畴,标划了新诗观念冲突的基本模式,能够对新诗历史上的某些诗学难题作出解释,尽管它并不能涵盖新诗本身的所有问题,尽管从人称的实际观察来说,不必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我”与“我们”在诗中指示的方向,因为情形常常是,有些“我”指向的是“我们”,有些“我们”所指的则是“我”。  相似文献   

12.
中庸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然而在其流传过程中却异化出伪中庸文化并对国人思想及行为方式产生误导。文章将以心理学的视角,运用组织行为学关于权威影响、个体认知、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及其克服及个体独立性建设等理论,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对伪中庸文化背景下群体意志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个体价值重塑减弱甚至消除伪中庸文化的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颠峰之作,二十世纪下半叶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其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多聚焦组合式的叙事结构,小说将内聚焦、外聚焦和零度聚焦巧妙地进行搭配,优势互补,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效果;其次是娴熟地运用多变的叙述话语,使小说的叙述话语既保留了传统的话语技巧,又有了创造性的突破;第三是在小说叙事时间上的重构.莫里森在具体的文本中运用不同的叙事节奏和叙事技巧,从而使读者对作品的历史性阐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张艳清 《理论界》2005,55(2):145-145
用传统的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分析了黑人奴隶史在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再现,从而揭露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和残暴;并阐明了结合历史去欣赏文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揭示了奴隶制的邪恶及其无穷胎害.这部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为多视角内聚焦,其言语策略为隐喻、口语化和比喻字面化.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其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揭示其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6.
"诗人"一词是中国古代诗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批评术语.它最初主要是指<诗三百>的创作者,具有群体性、典范性等特点,承载了中国古人自觉关心宗国兴衰、社稷存亡的道义精神,并反映出古人某些特定的诗学观念.在钟嵘<诗品>之后,"诗人"的身份指向性扩大到所有从事诗歌创作的人.这是对个体价值、情感的肯定和张扬,对作诗以"抒情"的认识和实践,是"诗人"一词在东汉中、后期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赋予的新的文化精神和诗学涵义.  相似文献   

17.
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但是,把人作为三重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一直以来并没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方式,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本质上就是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人之类性、群体性、个体性都能得到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8.
空间叙事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甜蜜之家”是莫里森小说《宠儿》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新奴隶叙事的核心组成部分,渗透着作者的人性关怀和种族意识.“甜蜜之家”呈现了空间、权力和身体之间的种种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建构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机制促使并表现了弱势种族的他者化,为莫里森主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19.
20.
析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宠儿》中独特的叙事结构进行尝试性分析。笔者认为 ,《宠儿》中的叙事结构是不平衡、无标志、循环和重复的。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化和拓展了小说主题 ,体现了莫里森精湛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