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手机电视:新收视时代媒介格局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机电视以其便携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电视的家庭收视方式,宣告了一个“新收视时代”的到来。作为一个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融合的市场,手机电视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介入。手机电视开拓了一个新的注意力资源,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手机电视的产业化趋势仍将加速。手机电视时代的到来,将对大众传媒现存格局造成极大的冲击,改变电视的传统运营模式,影响大众传播的内容,也改变大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夏雨禾 《兰州学刊》2006,(8):185-187
媒介到达率从量化角度对媒介消费的广度进行描述,为媒介生产和广告商广告投放提供信度很高的决策依据,但却因效度不足而日显式微。对媒介消费的效度问题进行探究,即从消费者市场和社会两个层面把握媒介的有效需求程度,进一步确立了消费者自主的地位,弥补了媒介到达率对于描述媒介消费问题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缺陷,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市场有效需求对于媒介来说固然重要,但它最终还必须以社会有效需求为指向,只有两者高度统一方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媒介消费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已成为一种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体,给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因而,培养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参与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图找寻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举措,使手机媒介能更加充分地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日益增多,关于大学生的暴力、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体认自然生命的特征,寻求精神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与尊重生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相当重要且特殊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等都对社会保险提出了需求。因此 ,借鉴国外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立足国情 ,注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便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解决当前需求不足问题 ,必须要有综合、系统的政策措施协调配套 ,且要把握好每一政策的力度和效应。本文提出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有二重性 ,应注意发挥其积极影响 ,避免其消极影响 ,政府对财政政策有高估趋向 ,债券规模有潜在过大危机 ,扩张性财政政策选择空间已经很小 ;中国当前经济现实表现是需求不足 ,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供给问题 ,扩大需求固然重要 ,但必须重视增加有效供给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提高总体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是启动需求、刺激经济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7.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把作为通话工具的手机全面推向多媒体时代,促使我国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微观层面上,这种改变涉及媒介符号环境的变化;中观层面上,手机作为一个新的媒介种群将对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种群产生不同的影响;宏观层面上,手机多媒体将加速我国新媒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手机传播充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播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基本实现。手机媒体文化传播显现出普适性、放射性的传播机制,人际传播动能极强,手机媒体传播机制具有“碎片化”传播的随机性与多样化特点.手机的使用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交流的欲望。从手机文化传播受众需求来看,使用与满足正是人们使用手机媒体、构筑手机文化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7,(3):108-113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词,传统广播媒体希冀借助新媒体发展契机实现华丽转身,手机电台APP正是基于新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传统内容与新兴传播平台的良好融合,其在传受关系、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给传统广播媒体以启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广播发展现状,进一步探析蜻蜓FM、考拉FM、荔枝FM等手机电台在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对手机电台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突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手机由于其移动性、时效性、自由性以及互动性而深受民众的喜爱,并已经成为信息舆论的重要来源.但目前手机传播存在如下问题:成为各种违法信息和垃圾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政府的参与和管理没有完全到位;其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更加难以控制;传播主体呈多元化,管理难度高;手机传播必须与网络传播问题同时治理.治理的措施包括:政府应积极参与手机媒体的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以求更好的效果;通过舆论和社会道德力量让人产生羞耻感、荣辱观,从而不介入不良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1.
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君 《东南学术》2007,(4):87-95
本文以手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媒介发展格局、信息传播结构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影响.手机媒介的普及,不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重新分配,也涉及对原有传播格局的重构和社会话语权力的争夺.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提供平民大众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的媒介渠道;而媒介在建立社会公共领域上的先导作用,必将拉动其他社会公共领域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依据CGSS 2011-2017年数据,从主要信息来源角度量化研究农村居民的媒介使用特征并比较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媒介使用方面的总体差异,可知:第一,2017年,电视仍然是农村居民使用的第一大媒体,但下降趋势明显,预计在2021年会被新媒体取代;新媒体成为城镇居民的第一大信息来源是在2017年.第二,在出生时间与媒介使用特征方面,1973年至1978年是农村居民的分隔点,此前出生的人多使用电视,此后出生的人多使用新媒体,而城镇居民出生时间与媒介使用特征的分隔点是1965年.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使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只有政府和企业双管齐下,才能缩小媒介使用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3.
解葳  高宪春 《江淮论坛》2011,(5):154-159
一种主流媒介的转变会导致社会公众话语结构的改变。文章对不同时期"新媒介"技术对公共领域的影响进行了批判性探讨。从印刷媒介时代被启蒙的大众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孤独的人群,再到网络媒介时代夜总会的狂欢者和受幻象蛊惑者,人们沉溺于技术带来的快感,忽略对自身本质的关注,感性的冲动替代了理性的行动,人们丧失了公共领域的理性自我。公共领域被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为技术至上论。技术不能替代人性中光辉固有的属性,公共领域的衰落只是技术异化人、降低人的尊严的一个表现。人其为人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对他人友善的交流和对自然的崇敬。个体和技术的博弈将决定公共领域中的人是WIKI技术的主人还是仆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建立的传统途径主要是当面的课堂沟通、个别沟通和以书信为媒介的间接沟通。网络信息时代,师生沟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虚拟化、快捷化、双向互动等特点。基于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消极特征,分析了理想师生关系应具备的特点。手机媒介以其强大的优势成为师生交往的重要工具,在高校师生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时代,但却悄然进入另一困境——消费需求不足,并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启动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需求定律作为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关于需求定律是否一定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消费者需求曲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对Marshall、Hirshleifer、Alchian、Coase、Friedman、张五常、汪丁丁、王则柯等相关观点进行疏理的基础上,探索其分歧根源,并通过商品需求和价格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得出两类不同的需求曲线,其中需求定律为一条仅考虑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必然向右下方倾斜的"理想中的需求曲线",而现实经济体系中的需求曲线,是包含价格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呈现出向下、向上、垂直,甚至任何二维曲线形状。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理性选择、偏好稳定、完全信息的内在假定与选择自由、价格充分弹性、纯经济预算约束、零流动约束的外在假定,利用外在的预算约束与内在的偏好这种二分法的研究范式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拥有了其无与伦比的简约美,然而却以牺牲了其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力为代价。我们在概述理性选择模型的分析逻辑基础上,对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质疑,进而在探讨偏好、制度与选择三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理性选择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尝试构建了一般化的理性行为者模型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论世纪之交陈独秀的思想来源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独秀是 2 0世纪前半期中国政坛和思想界的风云人物 ,也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人物。陈氏之所以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与他所处的时势及个人对时势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分析陈氏早期的思想来源及文化选择 ,进而探析“时势”与“英雄”间的互动关系 ,方可求得对陈氏早年所走道路及思想路径的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9.
媒介文化源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众媒介的基本含义入手,首先分析了凯尔纳所谓的媒介文化,认为他以媒介文化取代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一方面在于承认西方社会已经出现的文化现实,另一方面也试图以此调和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之间的理论矛盾.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学者使用媒介文化的基本语境,认为把媒介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的做法失之简单.因为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介的出现,种种文化现象已无法用大众文化的理论框架做出很好解释,这就为媒介文化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而文化研究的盛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媒介文化概念的流行和媒介文化研究的展开.媒介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后所出现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一种全面抹平的文化,也是一种杂交文化,同时还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学生处于渴望交往与被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依托情感、信息、物质、社交的互动成为其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手机媒介以其快捷、便携、互动等众多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有效工具。为此,基于手机媒介互动性的分析,结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质,探索性地分析了手机媒介的互动性对其人际关系维护起到的正效用和负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