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媒介作为当下文化研究的生成语境,引起了受众理论的积极关注.移动技术的前身存在于先前的传播、文化以及媒介诸形式中.但是,此一"移动化"--若可如此称之的话--如与当下受众相嫁接,即呈现出独特的样式与日益强化的向心性.过去二十余年中,各类便携式手机与无线技术大量出现,以移动装置应用为核心、不同以往的重要参与过程已构建出新型的受众.此不仅对广大手机受众以及移动媒介使用者来说意义颇大,且必将引发对媒介及其受众的全面重构.  相似文献   

2.
"族群"(Group)式传播形态的网络萌芽--兼论"族群"传播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或趋势:无线、互动、族群式等,其中族群式传播特征最为显著,集中体现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网络游戏和个人网络出版的传播实践中。在新的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需求更加主动,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不断走向分化,媒介类型和媒介形态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受众需求与媒介提供的多种可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蜂房结构的多种小众化传播构成的结合体,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Group”。具体而言,“族群(Group)”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推行的步骤是同步的,这将贯穿于未来媒介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
"剩女"这一话语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迅速走红,与各类媒体的偏好和持续塑造有关。事实上,"剩女"话语并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中呈现的"剩女"形象和现实社会中未婚男女的实际并不相符;媒介建构"剩女"话语是男性媒介话语权运作的结果;"剩女"话语被受众广泛接受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择偶观念密切相关;"剩女"话语传播背后是民粹主义盛行的中国传媒文化。媒介在建构和传播媒介话语过程中的失实和偏颇,不仅造成大众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评价,也有碍我国媒介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迎合和阻遏商业媒介低俗化冲动的力量同样来自受众,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倒逼大众媒体创造和传播专业健康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7,(3):108-113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词,传统广播媒体希冀借助新媒体发展契机实现华丽转身,手机电台APP正是基于新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传统内容与新兴传播平台的良好融合,其在传受关系、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给传统广播媒体以启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广播发展现状,进一步探析蜻蜓FM、考拉FM、荔枝FM等手机电台在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对手机电台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突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君 《东南学术》2007,(4):87-95
本文以手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媒介发展格局、信息传播结构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影响.手机媒介的普及,不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重新分配,也涉及对原有传播格局的重构和社会话语权力的争夺.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提供平民大众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的媒介渠道;而媒介在建立社会公共领域上的先导作用,必将拉动其他社会公共领域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互动成就手机媒体,手机媒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互动型媒介。本文从受众与编辑、记者之间的互动;受众与新闻事件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与广告主之间的互动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深入开掘手机媒体的互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手机报纸之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报纸具有传播新闻信息快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受众反馈及时、业务运行成本低的特点。虽然手机报纸现阶段还受到技术的不完善、内容缺乏创新、盈利模式不完善的制约,但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方式,手机报纸有其自身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媒介的历时状态的考察,认为媒介从它结合的对象可以分为负载、传播人类认识内容的媒介与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媒介两种;从它的形成与利用情况可以分为二个阶段,十种形式.两个阶段为:规约阶段的媒介与取用阶段的媒介.十种形式为:规约的单一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自控的单一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他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他控的复合材质媒介、他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半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等.并且在麦克鲁汉"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经常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广告媒介的复杂状态,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中介性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事件过程,或者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结构状态,甚至是原型.最后对广告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最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剧的密集传播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受众群体:"电视剧迷".本文从媒介的隐性功能出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电视剧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不断发展的传媒技术产生了很多的新媒体,它们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理论、传播生态及人们的媒介使用心理,使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多极的混沌的碎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一种以技术聚合为特征的融媒体形态,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需要,也是新兴媒介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传播的时代性趋势,决定了智慧传收、关系偏向、形态多元化和技术驱动等融媒体传播特征的存在。以生态位视角考察融媒体形态演进,则其内在的竞争正让位于合作,进而形成媒介聚合演进的生态优势,媒介系统也不断趋向平衡与稳定。融媒体传播实质是泛化的智慧传播,强调收受者感官体验。人性化的智媒体验也带来了人际关系重构及人"去社会化"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但瑞华 《江汉论坛》2007,(6):136-139
媒介和传播活动都不是社会生活中孤立的、无生命的东西;媒介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资源和社会环境,并形成对这种环境和条件的依赖,如受众资源、传播技术、传播制度、经济资源等;研究媒介要有生态的观念,要将媒介与传播活动置于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和研究.据此,本文以社科期刊为例,提出建立良好的学术传播环境是学术期刊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从以受众为中心的角度出发,通过全面梳理行为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受众中心模式,透视了有关研究所展现的理论空间,可以看出行为传统与文化传统的主要差异在于:行为传统主要是研究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以及反应,而文化传统主要是赋予了受众在解读文本方面所具有的权力;行为传统所考察的是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产物,而文化传统主要是解释受众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来源渠道日益丰富、受众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性愿望日益增加的今天,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成了媒体策划的重要依据。电视兼具媒介和视听娱乐的特点,让受众的聚合超越了身份、年龄、知识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带有更强的普遍性,但不同受众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受众从电视媒体不同类型的节目中能够获得各自不同的满足感,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安排设置应该既能全方位覆盖,又具有个性,从而满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并在这种对受众的"满足"中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受众对大众传播的需求是一种精神和信息的需要,但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其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出现对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理解。新闻受众的心理推动媒体的自我调整,调整后的媒体反过来再造受众新的接受心理。这就要求媒体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艺术意识,写精写活新闻。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开放的互动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受双方不平等的状态,网络受众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表现十分明显.网络受众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媒介生态,同时也对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交流、理解和沟通的学问。广告传播在本质上是与目标受众沟通的过程,沟通的有效性是广告传播的终极考量标准。广告音乐是广告传播中激发受众共鸣的一种优良的媒介,它既有一般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包含了广告艺术的某些特性。因此,广告音乐拥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拥有一些独具的特性,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也要讲究一定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融合文化本质与受众自我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文化。在传播新技术的驱动下,受众通过参与和互动以生产融合文化,并与"传者生产"进行博弈而实现了自我赋权,最终分享了原来由垄断媒介文本和媒介文化生产的"传者"所牢牢掌控的媒介文化权力。融合文化还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也是现阶段正在出现的新兴文化样式和文化特征。当前,融合文化中受众的自我赋权及其赋权模式不断扩张和深入发展,但却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9.
任飞 《东岳论丛》2012,33(6):140-14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网络媒介带给大众传播领域许多前所未有的改变.媒介受众的形成和变化从未间断,受众研究也像其他媒介理论一样,总是随着媒介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在网络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与媒介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从受众研究的理论传统、受众的生产实践、作为粉丝的受众以及受众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发现受众在对网络媒介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和生产的互动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到以受者为中心。如何倾听受众的心声,了解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心理的需求,使自己的语言风格与受众心理之间实现更好的衔接,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电视媒体的传播者主持人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