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2003年发表的反乌托邦新作《羚羊与秧鸡》中描绘了一个由科技狂人们所操控的未来世界。在这个未来世界中,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表露无遗,不仅造成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而且也导致了人类的异化和物化并最终沦为"单面性的人"。与此同时,人文道德沦丧,文学艺术遭到空前的鄙视。阿特伍德的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高科技对人文的挑战和冲击,使人类必须反思科学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单纯去用旧有的人文精神规范科技是行不通的,必须构建基于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的人文精神(后人文精神),以适应以科技为主导的当今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八部小说《强盗新娘》讲述了三位女性——托尼、查丽丝、洛兹与"妖女"泽尼亚之间历时30年的恩怨纠葛。小说通过转换叙述视角和时空顺序,将回忆、幻想、梦境与现实有机地融合起来,同时融合了电影、戏剧、历史、童话等多种艺术形式,拓展了小说叙述的维度,体现了阿特伍德在叙述策略上的匠心。  相似文献   

3.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既是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生态伦理学名著。本文探讨了《寂静的春天》在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不仅展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探讨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男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莫雷尔、莫雷尔太太、保罗、米利亚姆、克莱拉五位人物的精神悲剧的根源,表明了他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类重新回归自然和谐的精神平衡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以简练的笔触呈现了现代美国中下层平民的精神世界。他们孤独、苦闷、软弱,因为他们存在于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疏离化的世界中。卡佛的这部小说集让我们看到精神生态失衡的可怕后果,更为我们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郭文 《云梦学刊》2002,23(2):67-70
《大雪无痕》的主题不是反腐倡廉,而是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精神与道德问题的关注与构建。当我们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主要人物形象的突出思想性格,即真实与虚假、坚韧与虚弱的品格分析,以及读者的“期待视界”等诸方面进行透析时,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便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7.
穆艳杰 《兰州学刊》2003,2(6):58-61
环境污染、资源锐减、生态危机 ,是 2 1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 ,而且还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人们怀着焦急的心情在极力探寻消解生态危机的路径 ,但在以往探索中却陷入了迷途和误区。本文从别样的视角提出 ,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 ,要消解生态危机必须首先解决心态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D·H·Lawrence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两个主人公paul和Miriam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paul与Miriam都有性格缺陷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9.
“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侧重从人的能力发展的角度所提出的三种社会形态和个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生态危机与个体发展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人的需要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片面追求享受需要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异化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而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由观念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而自由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表现,就不是与自然相互抵触的异体,而是与自然相互统一在一起的,从而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由于科学理性和人的主体性的高扬,自然成为任人类支配的“机械论自然”,自然不再是与主体同在的具有生命力的主体,而成为主体理性肢解、控制和认识的对象,从而导致“自然与自由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龙咏熹 《船山学刊》2006,(4):161-164
在《施洗的河》中北村用虚构的既往历史来诠释当下,展现了当代人虚无的生命状态以及整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并试图为人们指出精神救赎的道路。本文运用西方哲学中虚无主义的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作品中人物的虚无主义特征以及两种精神走向,从时代和人物自身方面寻求人物虚无的缘由,并且对科学和宗教两条拯救之路及其限度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象征意义的小说之一。本文将对小说中的象征主义进行探索性的分析。象征主义在小说中无所不在:裴考德号全体船员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及至宇宙的命运;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而它的船长亚哈伯是人类本质中邪恶的一面的象征;这次航海本身象征着对人类生活最终真理的追求;白鲸既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象征着自然,而它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无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写作时的社会状况,对作品中的婚姻观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语源还是语境上说,把《文心雕龙·原道》篇起首二句中的"与天地并生者"理解为"人"都较"文"更加合理。由此可以看出,刘勰通过赞颂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价值,来确定人所创造的"文"的意义和功能,认为"文"即语言美,是"言"与"心"在"道"的基础上的统一。这种对主体精神的弘扬是统贯《文心雕龙》的核心观念,它源自传统并超越传统,依附时代也领先时代,可谓找到了语言美的正确根源。  相似文献   

15.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典范理论形式,同时作为起点与标志,也展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影响与价值。“文化与社会”是一种重要的观察视角,它强调文化的物质性,突出文学创作、文化生产与文学批评的社会语境,重视文化理论研究的“经验性”,构成了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感觉结构理论的重要理论准备。“文化与社会”的观察视角是一种整体性的批评方法论,它着眼但不限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维度的阐释,是在既定社会语境中确定“文化”的意义以及从事文学批评实践的整体性的阐释视角,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美红 《理论界》2013,(2):155-157
在《杨林》和"烂柯人"这两个文本中,其故事时间的独特性表现为"叠合式时间",即文本中不仅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故事时间,而且这两种时间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某种特殊的对应关系。这种独特的时间书写在以往的叙事认知中被当做是表达主题的一种策略手段,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不自然性。结合不自然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这种不自然时间的书写,将会为理解这类古典小说文本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约翰·巴勒斯看来,人与自然是生生相息、紧密相连的,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现存文化中广为流传疏离自然的态度。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消除自然资源用之不竭的神话,防止其被过度使用,同时还要转变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态度,使人们学会亲密地欣赏自然。在巴勒斯的文化叙事里,科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也能帮助提升他们的情感、想象和精神的敏感性,进而帮助他们谦卑地与自然相处。作为美国早期重要的自然作家,巴勒斯一直思索着: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里,怎样才能把对自然的爱、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构建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栖居的画面。  相似文献   

18.
李灏 《殷都学刊》2011,(3):84-88
在凯瑟琳.恩萧悲剧的形成过程中,有着自我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完整及被打破的事实。从单纯无忧的童年到痛苦绝望地离开人世,原始自然的存在是她的本质属性,虽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在与现实相疏离的自我世界里,造成了她必须面对但无法解决的诸多矛盾,给她原本单纯的世界带来了复杂的困惑,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她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期望实现理想的目标。从本质上看,她是孤独的,没有真正的知己,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汉时期,"农本"经济定型发展,国家政治趋于一统,关于自然季节变化的地方性经验知识、列国诸侯"时宪"和诸子"时政"思想,在《吕氏春秋》中被整合为一套顺时施政的政治礼制,汉儒摘编成《月令》并纳入《礼记》。汉代以后,《月令》相关著述大批涌现,思想知识逐渐传播、下移,对传统社会的环境适应、生产生活和岁时风俗,都发挥了重要塑模作用。《月令》将天、地、生、人视为紧密关联、相互因应的统一整体,构设了一套社会节奏顺应自然节律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蕴含着尊崇自然、师法自然和顺应自然的深层生态伦理,这是它的环境历史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葛洪《抱朴子·外篇》不仅对汉晋“风俗凋敝”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也对当时“道微俗弊”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设计。葛洪《抱朴子·外篇》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揭示了汉晋风俗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原因,具有特殊的思想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