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翻译伦理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跨文化交往活动中的规范及价值等内容。在该理论视阈下,文章以汉语典籍《三国演义》中不同类型传统文化事象的译介研究为例,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域外传播进行了策略性思考。文章认为,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传播典籍中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本土与全球化并不矛盾。译者过于倚重"易化、改写和操纵"等策略去强调"接受度",会让本土文化特色在译作中失落或变形,有悖于让"文化真正走出去"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3.
仉嘉粒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29-130
骈偶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结构修辞手段,如何在译文中尽量再现骈偶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在此分别从词、单句、复句的层面探讨骈偶的翻译,认为骈偶翻译应该在充分传达意义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其结构特色,但也可以根据英语的特点、意义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加生动流畅。 相似文献
4.
5.
文苑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52-53,56
中国高校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局限于词语和句子的简单语义转换,或者仅仅讲授一些翻译手段,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路高屋建瓴地来指导翻译教学.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共同提出了关联理论.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围城>暗喻的英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在翻译暗喻的时候如何达到最佳关联,使原语作者的意图与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相符合,从而提高特定语境下的交际效果,期望对翻译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颜德如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77-81
通过对严复所译《法意》首段与1752年纳琴特英文版首段以及与张雁深所译《论法的精神》首段之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严复的翻译可圈可点,这是其一.其二,严复据英文版所进行的翻译并非完全不如张雁深据法文版所进行的翻译.其三,严复在进行翻译之际,实有自己比较系统的翻译的思想.最后,笔者认为翻译不可能绝对的真(同),也不可能绝对的伪(异).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文化存在样式,它是充满活力的,永远处于不断沟通的动态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杨成青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84-86
首先简述我国字幕翻译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浅析字幕翻译的特点,以美剧《绝望主妇》为例,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浅析影视字幕的相关问题及其策略,详细阐述了译者以译本功能及目的作为根本原则来指导其翻译策略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三个实例剖析汪榕培、任秀桦的<周易>英译本,浅析阐释性翻译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三个实例剖析汪榕培、任秀樟的《周易》英译本,浅析阐释性翻译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王国亮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84-86
以《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的新闻为例,简要总结归纳科技新闻翻译的特点,并针对一些译例进行分析,提出科技新闻的翻译标准,进而探讨科技新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璐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78-80
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为译出原文韵味,风格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从风格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品中两种语言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散文的汉译英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汉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英文化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中英两种文化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的必然性.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做好翻译工作的根本.本文从《红楼梦》两种译本的比喻翻译谈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便能有效地指导翻译. 相似文献
13.
谭兴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6-109
以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罗慕士和泰勒两个英译本为例,尝试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理论对古典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隐喻,其翻译和表达既需要从语言意义上来理解,更要从文化范畴来探究.《红楼梦》两个著名英译本——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英译本中译者对感官隐喻的翻译处理表明:感官隐喻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的土壤——其翻译很大程度上基于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这种体验重叠的程度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取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入手,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译者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红楼梦》节选部分“黛玉吐真情”的两个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为目的。任何一部译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因而翻译的策略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探讨翻译目的对他们翻译策略的影响,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比较译本优劣不能单纯以译本是直译还是意译来进行,而要结合译者的翻译目的,分析译者在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时,要着眼于译者在进行文化传递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及他们各自对文化交流所做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深度翻译理论,解析深度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宇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功能派的翻译观,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目的性行为,重在强调翻译所要达到的功能。旅游资料翻译是应用翻译文体的一种,注重信息传递,其翻译过程涉及到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等诸多因素。在此运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有关原理,浅析《黄山简介》英译,并借以指出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翻译文学的一个主要源头,期刊翻译小说研究远未展开。将上个世纪初大型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翻译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其译本生成的"适应"与"选择"作出客观的描述与解释,是期刊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尝试。"文学功利性"、"家族翻译行为"、"译入语杂合"、"演译"是民国初期译者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语言生态系统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