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龚振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554-556
我国立法、司法界基于本土化高于国际化因素使然,对法理、法之精神以及对司法权威的僵化认识,忽略了死刑不引渡原则在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真正步入权利时代的重要意义,在引渡法中没有将死刑不引渡原则明文加以规定。为适应国际化趋势,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死刑不引渡原则进行立法完善。
〖HTH〗关键词:〖HTK〗 相似文献
2.
200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从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发展状况来看,近年来,该原则在国际引渡合作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死刑与人权越来越密切的今天,一个国家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接受和承认,似乎已在一定程度上同该国在保护人权问题上的国际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应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完善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3.
引渡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形式之一,尊重主权、保护人权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基本原则.有关国家在引渡过程中应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国家主权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彼此主权的基础上,充分保障被请求引渡对象的人权.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的颁布、施行 ,不等于学术研究的停止 ,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还亟待作深入研究。笔者本着对国家利益负责的精神 ,对引渡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引渡的立法模式、引渡的裁定权、引渡的强制措施四个疑难问题进行探讨性思考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我国的引渡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抢劫罪适用死刑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劫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了八种情节最高刑为死刑。近几年,抢劫罪较为严重,符合八种情节案件不少,依法判处死刑案例增多,如何完善抢劫罪死刑规定,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引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引渡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是现代引渡制度诞生的主要标志,对保护引渡客体的人权、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意义重大,但它自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同时又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它自身的发展又促进着引渡制度的发展.我国《引渡法》和中外双边引渡条约也确立了这一引渡制度. 相似文献
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
纵览中国近40年的死刑立法改革进程,立法者在其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采用了不同的行动策略:学者主导型阶段中的立法者:事外者心态下的加法逻辑;司法者主导型阶段中的立法者:观察者心态下的稳定逻辑;立法者主导型阶段中的立法者:行动者心态下的减法逻辑。在法益模式与效用模式的死刑立法改革路线图陷入暂时的困局之时,在短期内不宜从立法上大规模、直接地废除死刑罪名,而应采用技术化的立法手段,隐性地减少死刑罪名的适用,即采用技术模式暨隐性削减死刑模式。在承认既有路线图共识的基础之上,技术模式主张下列改革路径:绝对死刑罪名的软化和转化;在废除贪贿犯罪死刑的既有布局之外,理性地引导公众舆论;暴力犯罪死刑罪名的标准细化与制度铺垫。 相似文献
8.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发展趋势探析——兼论我国《引渡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引渡制度诞生的主要标志.它对保护引渡客体的人权、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意义重大,同时又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该原则出现了补充条款,其适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并引入了"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我国<引渡法>和中外双边引渡条约也确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我国<引渡法>要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引渡立法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际引渡制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引渡立法:一是妥善处理国内引渡法与国际条约的关系,在国内立法中规范政府在缔约谈判中的变通权限和程序,以维护法制统一;二是顺应国际公约精神,修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避免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的矛盾;三是在《引渡法》中设立简易引渡程序,以提高司法效率和适应数量剧增的国际引渡合作需要;四是细化对“被请求国就准予引渡附加条件”的回应制度,以及时有效地引渡和惩治外逃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0.
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是重要的引渡原则之一,它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本国国民权益意义重大,同时又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该原则出现了不引渡便交由其本国主管当局予以起诉,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引渡本国国民,在引渡本国国民方面出现了"审罚分离"的做法,并向国际刑事法庭引渡本国国民已成为一种义务.我国<引渡法>和中外双边引渡条约也确立了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我国<引渡法>理应顺应该项原则的国际发展趋势,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王亚妮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5):94-97,104
贪污贿赂犯罪在我国自古就存在,我国各朝代都规定其最高法定刑是死刑,然而这种现象并未因为刑罚的严酷而减少,而现在各国刑法都普遍走向轻缓化,并开始逐步废除死刑。然而,我国的贪污贿赂现象却与日俱增,对此问题本文拟从贪污贿赂罪中死刑的有关立法沿革及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关贪污贿赂罪死刑立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死刑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尽管现行刑法对1979年刑法进行了修改,但死刑罪名的设置还不够合理,死刑罪名数量仍然很多,这不符合《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因此,我国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合理设置死刑罪名,大范围削减死刑罪名,完善我国的死刑立法,以适应国际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新的社会形势对国际司法协助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但当前对国际引渡中双重犯罪原则的理解和适用面临着概念认知分歧、合作体系缺陷、现有制度障碍等内生性局限,没有统一的理解与适用规范.本文通过国别研究的方法探究了一些国家对双重犯罪原则的理解和适用困境,同时提出了可能解决此困境的做法和机制:根据国际引渡的常见步骤与阶段,分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引渡规则,在引渡的各项规则中,普及程度最高,法律地位最高,甚至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对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腐败犯罪以及各种危害人类基本权利和生存犯罪的重视以及认识的统一,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安全阀”作用日益降低,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不让这一原则成为犯罪分子躲避制裁的护身符,因此,各国对这一原则的限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18.
为进一步限制、减少死刑的适用,全面废除女性犯罪适用死刑的设想据此提上日程。该设想主要依据在于:我国刑法自古就有宽待女性的传统;即使在保留死刑的国家中,也有不少废除了对女性犯罪的死刑;结合女性犯罪自身的特点与刑罚的目的,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没有必要对女性罪犯适用死刑;通过对我国刑法中怀孕的妇女不得判处死刑这一规定进行目的性解释,将全体女性排除在死刑适用对象之外也符合限制死刑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