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文本,《文心雕龙·神思》叠合了多种相关文本的差异性。借助西方互文性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层次、较系统的考察分析,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也有助于对《神思》作进一步的研究。汉语修辞学中的"互文"手法,在《神思》中也有所运用,对它作同步考察分析,有助于厘清中西"互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到灯塔去》的互文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互文性的解读,揭示作品中的互文关系不仅是对原文本戏谑性地改写,还为文本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使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交互作用,而文本对自身的模仿则是对元文本的一种讽刺.  相似文献   

3.
尹吉明 《江淮论坛》2013,(4):177-181,192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总体说来,理论家们一致认为在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文本。因此,读者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就不再限于单一文本,而是可以借助其他文本或资料作为参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篇代表作《赎罪》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极大丰富了这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概念为文本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根据互文性理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无限广阔的网络.作者总是通过对现存的文本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新的文本;读者对于新文本的理解也依赖于先前有关文本的知识和自身的经历.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文本意义的解读具有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特征,它取决于作者的建构和读者的解读,取决于二者间的交际互动.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概念最早由克里斯蒂娃提出,后来逐渐发展为后结构主义批判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武器之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互文性理论。在这样的学术形势下,我们回归克里斯蒂娃最初的广义互文性概念,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今互文性理论研究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6.
王燕子 《阴山学刊》2014,(1):46-49,94
网络时代的文学文本多以超媒体文本类型为主。博客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等不同种类的网络文本,都是技术与文学的结合体,他们的文学性探讨必须在超媒体文本特点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言说。超媒体不是简单的将超文本与多媒体进行叠加。它既要处理超文本和多媒体之间的内容安排的设计问题,又要解决两种技术结合带来的组合问题。超媒体文本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从新的理论视角考察小说的文本构成形态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与否定互文性理论的建构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概念自从被法国符号学家和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创建以来,作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多样化的阐释和建构,演变出多种理论流派。20世纪90年代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萨伊斯·摩根提出的否定互文性新理念既是对互文性理论的继承,更是对这一理论的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是英语新闻标题的一项重要特征,英语新闻标题的互文性可分为水平互文和垂直互文两种类型,且主要通过引用、仿拟和预设等手法予以展现。具有互文性特征的英语新闻标题,应在文化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直译法、增译法和注释法等不同的汉译方法,使其互文表意空间不因翻译而流失。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是西方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可分为地点互文、对象互文、语句互文、时间互文、技法结构互文、词汇互文几个层面,不同类型的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的促进作用是有差别的,力量较强的是同一地点类互文。  相似文献   

12.
闵云童 《兰州学刊》2007,(9):182-184
文章从"互文性"的概念分析入手,指出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往往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文本的层面、主体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而在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中,文本、主体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又是其核心要素,并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在这个意义上,互文性理论中的"互文性"就具有了多向度性,从而也使互文性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大的拓展性.  相似文献   

13.
舒开智  张丽 《阴山学刊》2009,22(6):22-25,46
互文性理论注重把经典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坐标体系中予以观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经典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潜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经典文本在与其他非经典文本的对话和移位中显露出它的平民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中对影响、渊源和承继的探讨,否认经典的崇高地位,从而获得对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全新认识。用“互文性”来描述经典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经典文本内部多元文化、多种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经典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但是也有抹煞经典文本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和原创性之弊。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荷马的《奥德塞》的互相交错和衬托的互文性关系,鲜明地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和影响,又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孕育和滋养。在结构上,莫里森利用了《奥德塞》的回家模式,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主义观念,使《宠儿》的女主人公塞丝跻身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之列;两者在情节上的相似,则表现出在道德伦理内在价值尺度上所形成的一种暗合,凸显出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恋爱中的女人》与《麦克白》互文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从人物到细节、从主题到社会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模仿。在追求和谐男女关系的掩饰下,劳伦斯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版的麦克白。然而,互文性在文本中的运用促使了文本的多元化、异质的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与《麦克白》的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读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勇 《理论界》2007,(8):216-217
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华人》是一个充分体现后现代小说叙述特征的文本,其中经典被复述与改写,原创与模仿被消解;事实与想象,现实与神话趋于融合;文学体裁与类别的界限被打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本文通过对《离骚:挽歌》这一章的互文性解读,联结文本与文本、文本与历史,重建文本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文论大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成为当前文论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现有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归纳及分析有利于我们高屋建瓴式对文论进行宏观把握,无论对于国内学界还是国外学界都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19.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蒋寅 《文史哲》2012,(1):22-32
互文性虽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文学理论术语,但它所指称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诗论家也一直对此有所意识。事实上,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仅注意先后产生的文本之间存在的一种普遍关联是远远不够的,"避"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同样也是互文性的一种形态,或许可以称作"隐性的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