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这个剧本很早就传入欧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从此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所以本文拟从流传学的角度,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赵氏孤儿》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中有关戏剧情节的论述,分析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中双情节结构对《诗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相似文献   

4.
<正>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早负盛名。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国维甚至说它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近年却有学者对它的悲剧性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赵氏孤儿》“严格说来不是一出悲剧”。因为悲剧人物不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而是相反。“其效果不是悲,而是喜……还因为“不幸的事件在作品里,不是悲剧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出现在末尾,而是作为情节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出现在戏剧的开头。”(《悲剧论》128页、130页)应该怎样分析和看待此剧,我想结合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这个剧本很早就传入欧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从此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东方悲剧之一.所以本文拟从流传学的角度.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赵氏孤儿>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卡塔西斯”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定义的时候,曾提到悲剧具有“卡塔西斯”(catharsis)作用。由于亚里士多德语焉不详,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卡塔西斯有种种解释。根据罗念生先生的归纳,这些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主张净化说的以布乞尔为代表。他在《诗学》英译本中,将“卡塔西斯”一词译为Purgation(净化),从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可以  相似文献   

7.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了描述可能之事和普遍之事的诗高于历史的观点,看似与其《形而上学》中现实高于潜能、第一实体是个体的论断矛盾,实则二者源于共同的存在论根源,即世界的合目的性。通过对《诗学》的文本分析及其与《形而上学》的比较,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诗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出世界的合目的性,通过描述可能和普遍之事,在可直观的范围内摹仿作为现实和整体的第一实体。  相似文献   

9.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字字珠玑。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俄狄浦斯王》、《窦娥冤》二剧为实例,分析、比较了亚氏理论和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剧思想,尤其详细地分析、鉴别了亚氏悲剧的至理名言,而实现了管窥中西戏剧差异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古典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古代有悲剧吗? 悲剧属于美学的范畴,它是通过描写正面主人公的巨大不幸与痛苦来作出美学评价的一种戏剧样式。我国古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人压迫人的剥削制度是万恶之源。长夜漫漫、黑暗如漆的封建社会,到处是产生悲剧的土壤,不知有多少真善美的事物被扼杀掉。面对这悲剧性的现实,古代一些进步的戏剧家写出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悲剧作品。王国维曾指出,象《窦娥冤》与《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  相似文献   

11.
一、文艺学方法论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是否可能文艺学方法论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是否可能?有没有这必要?与其先从理论上加以申辩,还不如先从事实上加以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理论源泉就得力于动物学和物理学理论,《诗学》中的“种类”一词,就直接借用了动物学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后来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这便类似有机体的成长过程,一如从小马到老马的成长过程.《诗学》谈到悲剧的结构要求完整,“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这  相似文献   

12.
采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观点和视角,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西方世界的“文本旅行”现象重新进行梳理发现,文化异质性是《赵氏孤儿》“变形”译本在欧洲流传的原因和动力;建立在“变形”译本基础上的“错误”批评在中欧异质性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诸多改编本的出现则是异质性文化变形和契合的结果.《赵氏孤儿》“文本旅行”的意义在于,文学交流双方从异质性中发现或重新发现对自己有所补益的“互补性”元素,不断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融入新的异质性文化血液.  相似文献   

13.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戏曲名剧,都是描写复仇悲剧的文学作品,但在主人公形象、悲剧思想和故事冲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4.
陈剑 《天府新论》2017,(3):154-159
“事件”不仅是一个源自德勒兹、德里达、巴丢的后现代概念,它的身影同样反映在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的悲剧论、柏拉图和拉康的爱情论、本雅明的历史论中。结合以上思想和齐泽克《事件》一书,可以指出事件是一个奇迹性、神圣性、救赎性的罗曼蒂克概念。第一,它是人类无意识的突破口,洞穿幻象和重塑现实的契机;第二,它显现为闪烁柏拉图理念之光和充满诗性创造力的癫狂爱情或洋溢现代革命精神的“弥赛亚”;第三,它是试图抵挡资本主义进步风暴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救赎姿态,是历史化进程中的裂口和隔阂,具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反抗命运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5.
<正> 根据西方正统的悲剧观念,也即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念,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和中国的古典悲剧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这同时被打入另册的悲剧,虽远隔重洋,又各属于东西方两大不同的悲剧范畴,却有着许多相通、相似和相异的特质,他们构成了世界悲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比较研究莎氏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对于探寻世界悲剧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比较研究《赵氏孤儿》和《麦克白》两部悲剧,对于突破这一重要环节来说,则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净化说"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之一,它主要是针对悲剧艺术~([1])而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内涵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净化观众观看悲剧时所引起的恐惧和怜悯这两种感性情感,二是通过净化恐惧和怜悯两种情感使得观众在思考之余获得一种理性和知识的快感。然而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诗学》的散佚,使得亚里士多德自己对"净化说"内涵的正面解释无从获知,从而导致后世学者对"净化说"的解释都较为片面。因此,在求真的原则下有必要进一步对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内涵作出一个全面的解读。那么要真正探究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完整意义就必须结合他的情节说、必然律、过失说、动力因等哲学、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西方古代及现代哲人有关悲剧的定义和描述为参照,无须讳言,中国古代的所谓十大悲剧、四大悲剧包括王国维认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价包”的《赵氏孤儿》,都不免鹤长鹜短,两不相宜.近代戏剧评论界、以朱光潜先生著名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为代表,断言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反“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诚然,希腊这个优秀完美的民族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以悲剧传就了昔日的辉煌,而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至十二世纪,才有了较为完善的戏剧形式.中国戏剧伴随着西方十四世纪充满激情的悲剧,和十七世纪崇尚理性的悲剧一…  相似文献   

18.
悲剧和美、崇高、丑、喜剧是作为与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五个基本范畴。但是它们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亚里土多德的《诗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一种制作学,说具  相似文献   

19.
王旭 《兰州学刊》2010,(Z1):99-10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分别是古希腊时代理论和作品的不朽经典。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视野中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在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地位,可达到理论与作品二者相互照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也是历史上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戏剧.法国作家伏尔泰从中撷取灵感创作《中国孤儿》,在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潮.伏尔泰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批驳卢梭的野蛮人高尚论,为此不惜歪曲历史事实;根本动机则是借宣扬中国高尚的道德精神来传达自己的启蒙思想,为此则不惜多方面向大众的审美趣味妥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