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丹 《理论界》2012,(7):146-147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维.苏.奈保尔的成名作。通过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对房子的追求揭示了他寻求人格独立和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殖民主义使殖民地人民成为无家园感、无归属感的边缘人,揭示出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而为中国传统小说所缺乏。直到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刘林 《文史哲》2023,(5):122-132+167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16世纪中国小说,认为“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以反讽为主要方法改造“说书”传统和民间素材,极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形成“中国小说的兴起”。浦安迪之论在世界小说史上为中国小说争得一席之地,其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中西互释、古今融通的方法都颇值得肯定与借鉴,对研究者不无启迪之功,在海外汉学家中亦属凤毛麟角。但创见与误读瑕瑜互见,也暴露出某些问题,如运用反讽过于宽泛,对小说中的反讽实例解读或可商榷,将小说人物的塑造问题过于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4.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三个角度论述了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李慧明 《学术论坛》2012,35(5):162-164
《新夏娃的激情》是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凭藉其独特的想象力建构的一个重写传统的反讽性戏拟文本。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互文性构成了《新夏娃的激情》重要的后现代文本特征。小说以科幻小说形式创作,以新夏娃的诞生和逃亡为戏拟对象,娴熟地运用典故、戏拟、反讽等手法,通过对《圣经》、希腊神话及文学经典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的挪用和改造,以荒诞、戏噱的神话图景离析正统,展现对性别文化的批判和反讽。文章拟从典故、戏拟、反讽角度入手,探讨该小说互文性手法的运用,进而揭示其后现代文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晓苏 《江汉论坛》2013,(2):120-123
反讽是现代小说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本文以铁凝小说《春风夜》为例,具体探讨反讽的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原因角度与结果角度,进而归纳出反讽小说的三种基本形态:隐喻式反讽、对比式反讽和调侃式反讽。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成为现代乡土作家创作的楷模。我认为鲁迅乡土小说艺术特点之一是反讽手法的娴熟运用。 三十年代李长之论及鲁迅的“为农民画肖像”的小说《风波》、《阿Q正传》和《离婚》时就指出:“这三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纯粹客观的态度,仿佛冰冷冷地,把见到的,就写出来,一点也没动声色。……然而,我却殊不觉其冰冷冷地,恰恰相反,却觉得有一种最大的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以关联性为基础,对反语有强大的阐释力,对反语的理解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运用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来剖析小说中漫画人物性格特征,一方面证明了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有合理的解释性,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对小说以及探究作家创作个性、其作品艺术价值、深刻领会奥斯丁写实小说的独特魅力与"反讽"这一文学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段军霞 《殷都学刊》2011,32(1):97-102
新批评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一个陈述的明显歪曲,反讽的描写包含着与字面相反或相背离的含义,蕴涵了比直接话语言说更为有力的悖论和无奈。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反讽这一现代艺术特征来塑造人物,突出了黑人在白人文化语境中所遭遇的生存困惑和心理戕害。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刻画,莫里森意在指出族人的出路与未来不是心理漂白,而是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坚持与传承本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陈南先 《齐鲁学刊》2004,(2):154-157
王蒙在20世纪末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被称为“季节”系列。作品对反讽、元小说、双声语与复调等手法的成功运用,显示王蒙对小说现代性叙事的探索和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董希文 《中州学刊》2014,(3):162-165
莫言小说《蛙》是一部结构独特的作品,是莫言近几年来推出的力作。小说采用书信与话剧相叠加结构完成。在这一新颖结构支持下,作品大量采用互文叙事技法,特别是戏仿手段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强了作品趣味,而且还深化了作品主题,突出了作者的反思意识和作品整体的反讽效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自叙与客观展示相结合,多声部共鸣,混响效果突出,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小说《蛙》叙事艺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三言"对人的本真情感和世俗欲望的张扬引起了小说审美机制的一系列变化,促进了小说叙事艺术的提高,使反讽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策略."三言"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叙事文本因内容自身的悖谬而生成的反讽和因本真情感与因果报应的结构形式之间的不协调而生成的反讽."三言"反讽效果的生成,是与晚明独特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它体现了作者非常矛盾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3.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说公认的代表。自《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以来,已引起无数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出评论。无论这些评论家作出何种评价,这部小说的喜剧性都是毋庸质疑的。本文将从喜剧性重要的反讽特征来分析这部小说,并探讨反讽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小说《堂吉诃德》的认知范式、讲述范式及语体范式分析着手,探讨了反讽在其叙事话语中的渗透与紧密结合,揭示出反讽与叙事二者在小说人物整体塑造上的意义及对主题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下,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极为成功的一部。小说通过“主题对立”这一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暴露了人类社会中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存在中的一系列悖论,显示出极大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知名学者翁贝托·艾柯的成名作《玫瑰之名》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艾柯在这部小说里巧妙安排了“不可靠的叙述者”——阿德索.这一叙述技巧的运用寓“反讽”于文本之中,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陈正敏 《兰州学刊》2008,(8):188-190
《启蒙时代》通过对南昌等在“文革”最初一段时间心路历程的描述,揭示了上海这个现代城市所具有的反讽精神,这种反讽精神使南昌等“文革”一代人,不仅没有更深地陷入迷狂,反而获得了启蒙。因而,《启蒙时代》这部小说在王安忆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反讽的表现,使王安忆的创作具有了一种新的维度,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J·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在《傲慢与偏见》、《爱玛》这两部小说中,反讽技巧成为 奥斯丁小说中的一个显著特色。不仅运用于人物塑造,还见于个别场面、情节的处理,并融汇在整部作品的构 思之中。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叙事特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鲁迅对中国文学叙事艺术养分的汲取。二者间的联系表现在:开端叙事方面,"文言小序"承续了《史记》列传的故事起始叙事传统、《游仙窟》的开端叙述者模式和戚本《红楼梦》第一回的"托言+预叙"结构方式;反讽叙事方面,《狂人日记》在叙述声音、人物描绘、修辞三方面承续了明清奇书的多种反讽叙事策略;意象叙事方面,"月光""赵家的狗""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书房"意象,对相关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叙事功能既有承续,也有创新。对《狂人日记》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关联的厘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狂人日记》叙事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及其从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过渡的继往开来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