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后A读轻声还是读原调,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可以分为AAq(后A读轻声,下同)和AAy(后A读原调,下同),AAq表示动量小、时量短,可以带宾语,具有动词的功能,已有定论。文章列举AAy式用例并论证它具有状态形容词功能,以期对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功能有所补充,也可以体现语音形式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史记》的叙事成就最鲜明的体现在它的动词上。在单音节动词为主的历叙体语句中,史公多采用一些延续性动词来贯串动作主体与行动对象。这类动词元音突出,音调铿锵,动作持续时间长,动感强烈,较好地传达了动作运行的空间、时间及产生的动作效果。复杂谓语历叙句主要有并列的单音节动词谓语句,多个动词并列组成的谓语句,并列的动宾短语谓语句,连动式动词谓语句等四种情况,这些复杂谓语句把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动态、心理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具有强烈的现场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组同义单音节动词在词义相同的情况下,它们有时可以分别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通过对297组同义单音节动词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发现,297组同义词中有144组可以构成双音节合成词,并且其中又有7组合成词的词序可逆,组成同素逆序同义词。同素逆序同义词在内部结构和词性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于带宾语后形容词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基本倾向于形动兼类说,但这些形容词并非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动词标准。双音节形容词通常可以直接带宾语,对《新编现代汉语形容词词典》中所有双音节形容词考察的结果表明,其中115个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直接带宾语,一半以上《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列出了它们的动词义项,尚有接近半数的还未获得动词义项,这与形容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使用频率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义项分层级排列以及义项菜单是两大特色,但频率为主的义项排序无法有效帮助学习者构建多义词的语义网络。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尝试将《麦克米伦高阶》的义项菜单整合为展示词义演变路径的语义网络图,义项编排采取原型义项排列法和频率排列相结合的办法。这种编排模式既方便检索,又较好地展现了多义词的语义网络,为学习词典的义项编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理据性:汉语语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与英、法、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比,可以发现汉语语法的理据性、规则性特别强,表达很简洁。汉语词素变化少,音节也少,汉语数词都是单音节,变体少,是彻底的十进位,严格遵守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数词与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更接近。能愿动词前后加“不”与数学表达式一致。汉语模拟现实世界,人名、地名、日期时间、地址的写法,遵循范围原则比较彻底,与行款一致。动补结构的语义和语法顺序体现时间顺序原则。语义语法范畴体现理据性。汉语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有主观范畴,汉语动词可以划分出“对上动词”和“对下动词”。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方言中 ,动词的重叠式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构形后缀“神” ,形成的“VV神”结构却大量存在着。“VV神”结构用来形容事物的连续状态 ,其中的动词受到诸多限制 ,《武汉方言词典》所收的单音节动词 ,能够入这种结构的动词比例在十分之一以下。其条件有三 :第一 ,V必须是短暂性动词。( 1)这个伢精神不好 ,坐倒那里眼睛闭闭神。( 2 )炉子高头的水开得翻翻神也冒得人管。例句中的两个动词“闭、翻”在这里全部都是表暂时的。一般而言 ,表历时的动词是不能进入“VV神”结构的 ,不存在诸如“走走神 ,看看神”这样…  相似文献   

8.
柴淼 《理论界》2013,(4):162-164
心理动词是动词中的一个大类,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词汇。现代汉语中诸多心理动词如"害怕"、"喜欢"、"想念"等双音节动词,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在历时层面上,这些词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各自独特的演变过程。从双音节化角度来看,他们都是由单音节动词转变为双音节动词的。这样的转变既包含着单音词独立性弱化的进程又伴随着词义范围改变对词语形式变化的影响,是我们研究心理动词性质特征的重要考察过程。本文以《祖堂集》为范本,在对其心理动词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后,将极具代表性的两组心理动词"惧"、"怕";"惊"、"讶"提取出来进行分析,进而对《祖堂集》中此类心理动词的演变过程及应用特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历史上,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了生成语言学,另一个更新的由Lakoff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目前正在迅速崛起.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语法进行解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动词配价语法是认知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动词配价的性质可以促使学者们更多地关注认知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10.
日语动词「かける」是日语动词中比较难掌握的动词,而且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根据《日汉大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的统计,「かける」具有50个含义。「かける」的日语原始词根为「か」,「か」的混沌含义表示相交或者反复。其同源动词的基本含义里一般都包含有相交含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日语动词「かける」的多义构造,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使初学者能够对本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用法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及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动词“走”行义的产生问题杨克定动词“走”是个常用词,其主要义项古今差别很大:古代是跑义,后代是行义(行走,步行,走路)。正确地了解这个常用词的意义及其发展变化,是重要的。王力先生说:“关于新字义的产生……咱们首先要问:这个意义是什么时候就有了的?...  相似文献   

14.
义项精准与例证恰当是编著字典辞书的基本原则,但因编著者和词义特性及相关文献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历代辞书皆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照不同辞书,不难发现各家对某些词语的义项关系及其例证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以"眇"为典型,通过对不同辞书中"眇"例证问题的解析和借助认知语言学对其义项关系的厘清,探讨辞书中此类问题的形成原因:对义项的关系认识不明;将据形分析的结果直接植入语境;词义的历史性及模糊性的影响以及占有文献不够充分等。  相似文献   

15.
《牛津英语习语词典》(英汉双解版)是一本很好的英语习语词典,但它存在如下问题:1.条目收录的问题;2.条目义项问题;3.某些词条的英文义项的汉译不够准确(某些词条没有把握好义项的编排原则,某些词条的英文义项的汉译的信息量不足,对某些词条的英文义项的汉译信息过量,某些词条的英文义项的汉译过分概括);4.例证数量和分布问题(有的条目没有例证,有的条目的某义项没有例证,一个义项有两个以上的例证,造成不同程度的义项重复);5.例证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末以来,在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推动下.语法工作者对一系列关系全局的汉语语法专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总结和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只对汉语的动词和刚同的研究成果作扼要的论述。一、动词研究动词是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动词就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和重心。这些年来,除了李临走的《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和范晓、杜高印、陈方磊的《汉语动词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外,还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动词研究的专题论文.而1985年底在厦门召开的“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8.
说“命”     
名词“命”和动词“命”各自有着不同的义项,它们词义的引申和演变走的也是不同的道路。”命”族词的构词理据包括语义理据、逻辑理据、熟语化和生动化。传统文化中“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文化中的“命”的核心就是“天命”、“命运”、“生命”这些义项。  相似文献   

19.
“将”在《诗经》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象声词等多种词性,通过分别阐述它们在句中的词义和用法,考证“将”的本义,并探讨了它的本义和其它义项间存在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将"在<诗经>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象声词等多种词性,通过分别阐述它们在句中的词义和用法,考证"将"的本义,并探讨了它的本义和其它义项间存在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