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2.
言语链中上下语句的连贯是指上下语句在意义上的逻辑连接,而一个语句的意义则是由该句的语义蕴含命题和语用蕴含命题组成的一组命题,其中,属于说话人说话目的的那个命题,是语句的中心蕴含命题,上下语句在意义上的逻辑连接就发生在这两个语句的中心蕴含命题之间。它可以是语句的语义蕴含命题,也可以是语句的语用蕴含命题。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对语言单位和确定语义特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指示逐渐进入语用语义学家视野,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示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通过说话人将语言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人家"可以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分别指说话人自己和听话人,即分别指代"我"和"你"."人家"还可以泛指或专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即指代"他/她".语言具有功能性."人家"指代"我""你"和"他/她"时,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并且有助于说话人实现其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表达祈使义的"请"字句有"说话人请听话人做某事"和"说话人请听话人允许说话人做某事"两类,前者"请"后的动作由听话人发出,后者"请"后的动作由说话人发出.现代汉语的"请"字句多为前者,这一用法和文言很不相同.文章梳理了"请"字句的两种形式从并存到此消彼涨的历时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出其演变原因有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系统自身的调整和语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现有对预设和语境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了构建理想交际语境这一设想,根据语用预设的特性以及语用预设与语境的关系分析了构建理想交际语境的可行性,从说话人对语境的操控和听话人对语境的延伸和选择方面,详细论述了认知语境对交际意图的语用制约和推理功能并指出虚假语用预设可以积极体现说话人意图,构建体现说话人意图的理想语境并达到交际顺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称谓语是说话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小姐”一词是当代汉语语言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常见的称谓语,因此在“权势”和“等同”语义对立模式基础上,分析“小姐”称谓语的历史演化、语用特点以及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8.
早在1980年.胡壮吸教授就以《语用学》为题,全面向国内读者介语了语用学。迄今为止,语用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而文化前提则是近年来语用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文化前提这一角度,分析克林顿在去年8月四日,就自己与莱温斯基的关系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Flllllxire认为语用前提就是“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1971:276)。Lbvls指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也如此设想和相信的;它又…  相似文献   

9.
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一类表禁止或否定义的"X什么"和"X什么X"句式.按照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考察可知,在句法平面上,这两种句式对进入其中的成分"X"有不同的限制;在语义平面上,两者的"禁止或否定"意义不是其内部成分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整体的句式意义;在语用平面上,两者在语气强度和语用价值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联系和区别与两者的历时演化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这不"是一个话语标记,它是表现说话人对讲话的对象以及所讲内容的态度与主观倾向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从"这不是"这种反问句逐渐省略而来的,在语用中有衔接篇章、引起注意、加强语气、标记时间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像"准妈妈"这类"准:+N"的语义模式是当代汉语中新出现的一种词汇现象.这种词汇模式表述的基本语义是"程度上还不完全是N,但可以当作N来看待".这种模式要求它的陈述对象处在"未N而必N"的语叉状态下,表达一种"对N的预期并先行在整个模式中提及N"的语义特点.凡是处在这种语义状态下并且具有这种语义特点的"N",都可以成为这种词汇模式的作用对象.此外,这种模式中的"N",必须具有由"非"到"是"发展变化的可行性和趋势,必须对于说话人、听话人或话题主体具有特别的意义,并且有"先行提及"的必要.研究这种模式的语义特点,总结其使用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词汇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都+V+的+N"结构是一个负载了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的结构体.这一结构属于有标记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平面.该结构特定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对其中的动作事件"V+N"产生了规定和限制,该动作事件如果是非完结性事件或特定性的相对小事件,则更容易构成合法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口译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忠实,忠实的对象是源语发言人的话语意义和意图。然而,意义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语义、语用、语音等语言因素和语言外因素。在此,从语义学的语义类型、语用学的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音学的语调、停顿等角度阐述了意义在语义、语用、语音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语用逻辑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逻辑分析工具和逻辑分析系统。本世纪中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1985年,塞尔和范德维克建立了一个非形式的语用逻辑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工作,明确了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并对语用逻辑作了形式化的研究。在语形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PF,在PF中证明了语用逻辑的三类定理:关于语用行为的定理、关于条件的语用行为的定理和关于语用力量的定理。在语义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语用逻辑的语义模型,给出了系统的语义解释。在元逻辑的研究方面,作者证明了PF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完全性。最后简要指出PF与塞尔和范德维克系统的区别以及语用逻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政治话语的语用预设重新分类,并根据说话人的主观心态,将虚假语用预设分为主观性虚假语用预设和客观性虚假语用预设。前者是说话人故意为之的,具有一定的语用目的和意识形态倾向,又可称为预设撒谎。从修辞功用角度看,它有积极的修辞效果,可称为积极虚假语用预设。对批评话语分析者而言,积极虚假语用预设是话语生产者表达观点,操控读者,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对此进行阐释,以揭示虚假语用预设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是"字句中的特殊构成格式--主宾同形句式,不能单从语义学角度去分析,应从语用学角度去推导其中的语用含义.列文森总结的会语含义的推导过程适用于主宾同形句式的语用含义推导.主宾同形句式的使用,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种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7.
张莹 《兰州学刊》2011,(8):134-138
“谁、什么”属于名词,分别用来表示无特定特征的人和物,它们的语义特征由常量[+人]/[+物]和变量组成。由“谁、什么”所构成的疑问句、否定句、反问句其实都和“谁、什么”独特的语义特征有关。“谁、什么”和疑问句不过是焦点的实现关系,如果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变量要求赋值,就会携带焦点特征[+F]进入句法结构,从而形成疑问句。反之,在句中表示所有的人或物,因此否定它们也就否定了全部。带“谁、什么”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不过是一般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语言中有两种范围限定式——前加式和后加式来限定“谁、什么”的指称范围。  相似文献   

18.
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简单透析。指出该结构的语法功能、语义规约及语用价值,最后对这一结构的广泛使用从认识上作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19.
郑燕芳 《南方论刊》2007,(10):56-57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嗯"除了表达一定的语义功能,还常常起着微妙的情态意义、话语意义的传达作用。本文就是在分析它的语义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嗯"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情态动词成为情态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传统语义观把语境赋予的意义看做语言本身的意义,静态地研究语言意义。传统语义观混淆情态动词的语用和语义,语用规则把使用中的语境意义看做语用意义。研究证明,情态动词意义是语义和语用的凝结,情态动词的语用渗透到情态动词语义及使用等各个方面,即情态动词语用具有综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