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已经发表20周年。"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宣言书"。"南方谈话"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原则,又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突破前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解决了困扰人们头脑的理论问题,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勇气和开拓精神,捍卫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针对当代"世情"与现实"国情"而提出的、中国化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教学理论构架是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理论特点,构建的一种旨在降低所学理论的理解难度,力助学习者较快、较易地把握所学理论的理论模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理论构架主要包括"对立统一式"理论构架、"决定与反作用式"理论构架及"积极与消极式"理论构架。这些理论构架有助于大学生较快较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但它们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范畴。卢卡奇把这个范畴贯穿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当中,认为它是马克思方法的本质。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主要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卢卡奇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恢复了"总体性"的重要地位,重新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为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在建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理论—实践"的相互切入中共同推进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6.
结构主义不但是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基础,还是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对阿尔都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此用结构主义的话语在结构主义的思维体系中阐述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其"症候阅读"、"断裂问题"、矛盾多元决定论等主要观点逐一进行分析,将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视角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在于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我们认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一根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其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是与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合二为一的事。而在当今,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途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为正确认识和消除改革开放所面临的矛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要论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存在的误区。其一,从历史定位看,马克思主义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科学的真理",而是对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承和超越的具体性真理;其二,马克思主义不是"从物质出发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再推广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以实践为逻辑起点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的展开。由此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人类解放的精神力量,认识当代世界的思想方法,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揭示社会矛盾的批判武器等方面,从而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掌握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9.
代云 《理论界》2008,1(3):84-8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困境"是指由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实现社会主义需要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巨大落差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解释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困境"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困境",这个困境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则表现为它执政的合法性。要摆脱这个困境,一方面要承认20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设想的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也要承认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中国民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无可取代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应以创新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整合性、现实整合性和实践整合性的"三性"整合路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到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冯潇 《理论界》2013,(1):18-20,99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干将之一,然而国内学界对于其早期思想的研究并不深入,应当给予足够重视。青年马尔库塞的理论努力是针对当时社会蔓延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而展开的。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同时,他通过引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来建构一种强调实践性、历史性和激进主体的"具体哲学",以便将马克思主义从科学决定论的窠臼中"拯救"出来。整体说来,马尔库塞早期的理论探索并不成功,但他坚持从现实出发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路依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是党幼年时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过卓越贡献。继李大钊、陈独秀之后,瞿秋白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在他的努力推进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以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瞿秋白短暂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主张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指导中国革命,他较早提出"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这一重要命题。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并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孙群  孙宇 《南方论刊》2012,(9):8-1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三代领导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拓与顺利发展的过程,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深化的阶段。人民群众在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可谓精髓,有助于加速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步伐,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仇小敏 《兰州学刊》2010,(10):2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新特征,与时俱进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好地发挥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解决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绝不停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5.
唐琳  吴恒 《理论界》2012,(6):4-6
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时代变化了的条件下,针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以及党内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开辟了可称之为"第三条道路"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除了在理论形成背景和理论旨向上具有共同点外,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具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相融合、和工人运动相脱节的共同特征,凸现了马克思主义观上的矛盾性,既有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民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加强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先导,哲学的解放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李铁映同志在《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中对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些提法吻合,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本刊于2010年第8~12期开辟"民主与哲学的解放"专栏,就"党内民主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8期第44~51页)、"发展基层民主"(详见本刊2010年第9期第47~58页)、"学习型政党建设"(详见本刊2010年第10期第34~44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组织笔谈。本期遴选推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题,约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并刊登《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原文及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必须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第二个转化"的实现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在关注社会现实、审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真正达到"原理"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不断革命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并非意味着激进,而是代表一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的革命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否定过这个理论,其实际作用还在苏联和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事实中得到证明,当今中国改革发展也仍然需要这个理论。对"不断革命论"进行再认识,可以在方法论上提供启示:研究马克思主义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又要结合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去认识。  相似文献   

19.
柴焰 《兰州学刊》2011,(9):18-22
英国当代著名的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始终关注当代文化政治研究中的种种困境,持续不断地对后现代文化进行尖锐批判,并且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以伦理学为新的起点,对道德、真理、客观性、自由、公正、正义、幸福、人性等后现代主义所逃避宏大问题做出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和阐发。尤其在西方学术界宣布理论终结或死亡的"后理论时代"中,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身体力行地探索了"生命的意义"这一宏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0.
李聪 《理论界》2012,(4):22-2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学术界对这种发展模式进行的解读,充满了或新自由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或极左色彩的错误论调。本文认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静态地看,"中国模式"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经济上"生产力标准"、政治上的"威权主义"、意识形态上的"以人为本";动态地看,"中国模式"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辩证形成的,即"中国模式"的生产力标准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真正落实;中国特色的"政治威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发展的结晶;意识形态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倡导恰是对马克思"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继承和实现。而"中国模式"本身又是对目前沸沸扬扬之"普世价值"论的一种证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